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王向朝委員:安全無論怎麼強調都是應該的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資訊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委員

做光的使者, 為安全發聲。 全國兩會期間,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資訊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接受了記者採訪。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 這位學者研究安全生產的細膩心思和對保障公共安全的深入思考。

要完善應急體系

“公共安全是和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

”2014年12月31日, 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群眾擁擠踩踏事件。 談到這起事件, 王向朝印象尤為深刻。

事發當天, 王向朝單位的一名研究生去看“燈光秀”, 正遭遇了這場災難, 幸運的是他只是受了傷, 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療。 這件事讓王向朝思緒萬千。 他對這起事件進行過專門調研, 並就此在全國兩會上遞交提案, 得到了五個部門的答覆。 2016年12月31日, 上海就沒有舉辦類似的活動。 王向朝認為, 如果舉辦這種人員密集大型活動, 相應措施一定要跟上去, 防患於未然, 做到未雨綢繆, 把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要考慮進去, 在這一點上, 上海做得還是不錯的。

王向朝還對記者說起他的擔憂, 就是另一個潛在的隱患。 “想想, 地鐵高峰時候的樣子, 人擠人,

人挨人, 一旦誰喊一聲, 踩踏事故可能就在眼前。 ”他認為, 對事故教訓應該警鐘長鳴,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 讓老百姓都知道發生這樣事情, 不要慌, 應該怎麼做。 千萬不要出了事故以後才以血的教訓引起重視。

為何會如此重視安全, 王向朝說這還源於5年前的一次會議。 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到上海市政協做過一次報告, 其中重點強調了城市運行安全。 “我談的安全隱患都是他談到的, 不然我們想不到。 ”在他看來, 政府和職能部門應該想得細一些。 可能遇到哪些隱患, 應對措施是什麼;如果第一道措施失靈, 接下來該採取什麼措施;如果發生事故了, 怎麼進行追責, 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應借力科技手段

談起高空拋物, 王向朝表示很擔心。 雖然空中拋物比以前少了, 但還是存在的。 他認為, “隨手一扔”可能就毀掉一個家庭, 讓父母失去孩子, 讓孩子失去父母。

“上海有些馬路是很窄的, 行人從兩個樓中間走過去, 如果發生高空拋物怎麼辦?”王向朝認為, 這就涉及老百姓的素質問題。 首先, 一定要加強素質教育, 加強安全宣傳, 讓大家知道高空拋物的嚴重性。 其次, 還要加大懲罰力度。

在王向朝看來, 科技手段的介入, 可對規範安全素質行為發揮一定作用。 “一定要讓拋物者知道, 即便是‘隨手一扔’, 通過科技手段還是能查到你的, 因為物品留著你的痕跡, 從而使他不敢高空拋物。 ”

科技興安, 一直是提高安全生產保障水準的重要法寶。

王向朝認為, 隨著科技的進步, 肯定會出現很多手段, 解決安全生產過程中很多問題, 為安全生產插上翅膀, 讓老百姓過得安全、放心。

“安全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在寫下安全寄語後, 王向朝耐心地講解著其中的內涵:“工作要做到萬無一失, 因為一失就萬無了。 安全無論怎麼強調都是應該的。 ”

中國安全生產報 作者:記者 王 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