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隋唐時期從躍躍欲試到全面學習的日本

歷史上, 中國同日本的交流最早有文獻史料和實物證實的是在東漢時, 日本向中原王朝進行朝貢, 當時的日本發展水準是極低的, 在這一契機下, 一直到三國以及魏晉時期, 日本同中國之間來往頻繁, 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以及文化, 像今天日本人的和服, 原本的名稱是吳服, 就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三國時期東吳的服飾特點。

倭王金印

一直到隋朝時期, 中國結束了從東漢末年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形勢。 當時的日本也開始向中原王朝朝賀。 在隋朝幾十年的統治時期, 日本分別向中國派遣了兩次使者, 隋朝也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 在這幾次來往中, 日本自認為自漢朝時起就一直學習中原文化, 希望能夠在外交上取得同中原王朝對等的地位, 其中在文書上就十分明顯。

隋唐時期

在第一次到隋朝時, 上書隋文帝為“日出處天子致書日落處天子”, 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悅, 雙方十分不融洽, 到隋煬帝時, 第二次派遣使臣, 鑒於上一次的失誤。 , 日本使臣上書為“東天皇敬拜西天子”, 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以天皇的名稱稱呼君主, 不過這一稱呼也引起了隋煬帝的不滿, 不過出於邦交禮節, 隋煬帝也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

當時在日本引起很大轟動, 日本十分重視, 但隋朝使臣在同日本君主交涉中稱其為“倭王”, 倭王是在東漢時漢朝給予日本的名稱, 此時的日本早已不再使用這一稱呼, 導致雙方的不愉快。

白江口戰役

到唐朝時, 日本在東亞地區躍躍欲試,

聯合半島上的百濟, 進攻新羅, 同唐朝軍隊在半島海域爆發白江口戰役, 以少勝多戰勝日本, 使日本也認識到自身實力的不足, 也因此擺低姿態, 向唐朝學習, 在這一時期的大化改新也正是以唐朝為範本的改革, 在唐朝時, 日本先後向唐朝派遣使節團18次, 積極學習唐朝的文化, 像日本的奈良, 就是仿照唐朝的長安建設的。

日本的奈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