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身邊頗具影響的女人是誰?

在二月河改編的清宮歷史劇《康熙王朝》中玄燁身邊有3個頗具影響的女人孝莊太后、容妃和藍琪兒公主, 其中有一個關鍵的人物——蘇麻喇姑, 對於她的改編就顯得荒唐和可笑, 可能作者是想增加原著的看點, 可是這樣一來蘇麻喇姑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三角戀受害者, 不僅有損康熙的名聲, 更加有毀這位受人尊敬和敬佩的女性的清譽!還有康熙為了維護邊疆穩定單從從政治利益考慮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給了葛爾丹的藍琪兒公主。 我想在這裡給大家描繪和介紹一下藍琪兒公主和歷史上真實的蘇麻喇姑。

藍齊兒是電視劇《康熙大帝》中的虛構人物, 而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是康熙帝的女兒, 其封號是和碩公主。 劇中的藍齊兒是一個幸福、快樂的格格, 很多人疼她、愛她。 而在她16歲那年, 康熙帝出於大清利益的考慮, 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仇人——葛爾丹。 但這個人物的原型確實存在, 她就是康熙的第三個女兒。 [1673—1728]:固倫公主。 玄燁之第三女。 其母為玄燁榮妃馬佳氏, 與長子承瑞、四子賽音察渾、六子長華、八子長生、十子允祉同母。 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初六日生。 康熙三十年(1691)元月受封為和碩榮憲公主, 嫁給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待氏烏爾袞, 時年19歲。 烏爾袞系巴林部劄薩克多羅郡于鄂齊爾的次子, 鄂齊爾之母是清太宗皇太極之五女淑慧長公主。

康熙四十三年(1704)烏爾袞襲巴林部劄薩克多羅郡王, 康熙十八年(1719)從征康熙, 六十年(1721)卒於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公主受封為固倫榮憲公主。 雍正六年(1728)四二十一日去世, 時年56歲。 噶爾丹(1644~1697) 清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 巴圖爾琿台吉第六子。 早年赴西藏當喇嘛。 康熙九年(1670), 其兄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 訌中被殺。 次年, 噶爾丹自西藏返回, 擊 敗政敵, 奪得準噶爾部統治權。 十五年, 噶爾丹俘獲其叔父楚琥布烏巴什, 次年擊 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 實力大增。 隨後又佔據南疆, 勢力擴至天山南北。 十八年, 達 賴 喇 嘛贈以博碩克圖汗稱號。 二十七年, 在沙俄的慫 恿和支持下, 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 繼而進軍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
威逼北京。 為確保邊疆安定, 康熙帝曾3次親征。 二十九年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之戰, 噶爾丹敗退至科布多。 三十五年昭莫多(今內蒙古肯特山南)之戰, 噶爾丹主力軍被清軍擊潰, 部眾叛離。 三十六年三月卒於科布多康熙20個女兒, 真正長成出嫁的只有8個, 丈夫是誰史書記載都很清楚, 沒有葛爾丹。

藍琪兒公主劇照

下面再說蘇麻喇姑, 讓大家都能記住這個既神秘又平凡、既樸實又偉大的女性!一個男人的成功, 往往身後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女人。 康熙皇帝也是男人, 他的成功同樣也離不開女人在背後的支持。 在康熙背後, 除了祖母孝莊文皇后對他有著重要影響之外, 還有一個女人不能不提, 那就是民間傳說甚廣, 富有傳奇色彩的蘇麻喇姑。 在清初, 真有一位叫蘇麻喇姑的蒙古女人。 這個女人的出名, 不是因為史書的記載和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 而是因為近些年來影視劇的熱播, 《康熙帝國》、《康熙王朝》等將蘇麻喇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歷史人物演繹得神乎其神,

以至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蘇麻喇姑在皇宮中的正式身份只是一名侍女, 是孝莊皇后的貼身丫鬟, 既與大清皇帝沒有血緣關係, 更不是清朝皇帝的嬪禦, 卻與大清皇室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 她一生經歷了大清的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 她親眼目睹了大清王朝從開基立業到開創“康熙盛世”的全過程。 她是清初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經歷者和見證人。 從現有的資料推算, 她應該比康熙皇帝大40歲, 死後以嬪禮安葬在她的主人孝莊文皇后昭西陵東側的新城馬莊。

這個富有諸多傳奇色彩的女人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走過來的呢?蘇麻喇姑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一個貧苦牧民之家, 生年大約在明萬曆四十年(西元1612年)前後。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成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在府內當上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本木泰的貼身侍女。天命十年(西元1625年),本木泰出嫁時,蘇麻喇姑作為本木泰的貼身侍女,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瀋陽)。西元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之所以改國號,是皇太極為了避免關內漢人因後金曾帶給中原地區的戰亂和災難而引起的仇恨和反感。為什麼取名“大清”,據說“大清”國號源於五行學說的“水克火”的意思。因為“清”從“水”,明朝的“明”從火,水能克火。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后的孝莊皇后到達北京,住進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蘇麻喇姑自從當了侍女,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使得她的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漢語,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滿文,贏得了全宮上下的交口稱讚。於是,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她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滿文老師。蘇麻喇姑心靈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裡手。凡是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觀,因此她曾參與過清朝衣冠飾樣的制定。不僅如此,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後來的塞外經歷,使蘇麻喇姑練就了不凡的馬上功夫。騎馬自然是好的出行方式,因此,每次為主人孝莊文皇后到宮外辦事,她都是騎馬而行。

蘇麻喇姑像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時間長達60餘年,兩人之間實際上早已超出一般的主僕關係。特別是在皇太極駕崩後,孝莊文皇后剛剛三十一歲,青春鼎盛便過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元知音相伴,而與她年齡相仿,一直獨身的侍女蘇麻喇姑,自然成了最佳人選。在公開場合她們是主僕關係,但在私下裡,情如姐妹,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頗受尊敬。孝莊文皇后稱她為格格,這是清朝皇室女兒的專用稱號;順治皇帝與她論平輩;康熙皇帝則稱她為“額涅”、“額娘”,即母親;康熙帝的眾皇子們,則尊稱她為祖母。而蘇麻喇姑卻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她在孝莊皇后和康熙面前總是畢恭畢敬,小心侍奉,自稱奴才。她把康熙帝奉若神明。

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78年),孝莊文皇后病逝。這給蘇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擊,使她陷入了悲傷、孤獨、寂寞之中,這時的蘇麻喇姑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她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排解她的悲傷和孤獨,康熙皇帝決定把庶妃萬琉哈氏(後來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允祹交由蘇麻喇姑撫養。允祹是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出生的,這時只有3虛歲,按清宮慣例,只有嬪以上的內庭主位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讓蘇麻喇姑撫養皇子,表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視。蘇麻喇姑對於康熙帝的這一安排,當然心領神會,感激非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為了報答浩蕩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來,把一個女人天生的母愛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傾注到了撫養允祹上。在蘇麻喇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孜孜不倦的言傳身教下,允祹後來成為一位頗有政治頭腦和才幹的皇子。允祹曾多次奉旨辦理各種政務。在康熙末年爭奪儲位的激烈鬥爭中,允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即位後,他不僅沒有遭到打擊、排擠,相反還被封為郡王。到了幹隆朝,允祹晉封為碩履親王,授為議政大臣。幹隆皇帝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允祹以79歲高齡壽終正寢。在康熙帝的35個皇子中,他是最高夀的。允祹能榮列藩封,參與政務,並高夀而終,與蘇麻喇姑的精心培養、指點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允祹對蘇麻喇姑的感情也明顯比其他皇子深。允祹長大成人後,蘇麻喇姑過上了悠閒自在的生活。

蘇麻喇姑信仰佛教,她信仰佛教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報答皇恩。念佛誦經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她經常發自內心地表示:“願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一點心意。”她還說,自己存活一世,“只是為主子念佛祈福罷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盡力為主子祈禱,祝願主子萬萬歲。她一生沒有結婚,據《嘯亭雜記》一書記載,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不解之謎。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後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髒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至於蘇麻喇姑為什麼不洗澡和喝掉自己擦洗身體留下的“穢水”,據分析可能與她出生並生活在蒙古草原有關係,是一種長期的牧民生活習慣所致。因為草原上缺水,對水的珍惜已經達到“惜水如金,愛水如命”的程度。而喝掉“穢水”,則是認為洗澡所用水也是一種對水的浪費,浪費如命一樣的水會遭受上天的懲罰,會遭受報應的,為了表示自己沒有浪費水而喝下已經使用過的水,或者說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蘇麻喇姑生病不用藥物,也許是出於生活習慣,蘇麻喇姑出身很貧窮,那時候的蒙古部落不但貧窮落後,而且是缺醫少藥,大多數人生病除了祈求佛祖的庇佑,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只能認為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或者自己該歸天了,這種思想在童年的蘇麻喇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西元1705年10月24日),蘇麻喇姑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結束了她那豐富多彩的一生,終年90多歲。

為了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僕出身的蘇麻喇姑來說,可以說是皇恩浩蕩了。蘇麻喇姑生前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伴多年,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死後當然也應該讓她倆長依相伴。當時,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暫安奉殿內,康熙皇帝決定將蘇麻喇姑的靈柩也停放在那裡。蘇麻喇姑的靈柩是於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暫安奉殿的,主僕二人相別已經是18個年頭了,此次冥間重逢,想必一定會感激康熙帝為她們做出的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孝莊文的暫安奉殿正式改建成“昭西陵”,十二月初十日,孝莊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由於名分所限,蘇麻喇姑不能與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帝為了照顧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之間的親密關係,決定將她葬在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的馬莊。蘇麻喇姑園寢于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二月動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七日將蘇麻喇姑葬入該園寢內。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出京西逃。當地的老百姓都以為大清國倒了,於是一哄而起,就把這座園寢給拆了。蘇麻喇姑的地宮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盜的,地宮盜口長期敞開著,據一位曾經進入過地宮的南新城三村的老人回憶:蘇麻喇姑的地宮四面牆壁是用磚砌的,地宮頂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來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頂部是平的,上面上有一個深十多釐米的平底圓形凹槽,上面放有一口裝有骨灰的缸,據說蘇麻喇姑死後是被火化的。因為地宮很小,人在裡面無法站起來。

如今蘇麻喇姑園寢僅存兩座寶頂(幹隆二年,雍正帝的老貴人也被葬在了蘇麻的園寢內。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奉禦過雍正帝,未將她葬入泰陵妃園寢,而讓她來與蘇麻作伴。),其他建築也蕩然無存,儘管如此,每年仍有許多來自各地的遊人和清陵愛好者前去參觀,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

蘇麻喇姑一生未嫁,但她卻把一顆慈母之心獻給了清朝皇室,先後侍奉了四朝主人,幫助孝莊文皇后培養了一代傑出君王——康熙大帝。

生年大約在明萬曆四十年(西元1612年)前後。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成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在府內當上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本木泰的貼身侍女。天命十年(西元1625年),本木泰出嫁時,蘇麻喇姑作為本木泰的貼身侍女,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瀋陽)。西元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之所以改國號,是皇太極為了避免關內漢人因後金曾帶給中原地區的戰亂和災難而引起的仇恨和反感。為什麼取名“大清”,據說“大清”國號源於五行學說的“水克火”的意思。因為“清”從“水”,明朝的“明”從火,水能克火。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后的孝莊皇后到達北京,住進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蘇麻喇姑自從當了侍女,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使得她的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漢語,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滿文,贏得了全宮上下的交口稱讚。於是,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她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滿文老師。蘇麻喇姑心靈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裡手。凡是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觀,因此她曾參與過清朝衣冠飾樣的制定。不僅如此,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後來的塞外經歷,使蘇麻喇姑練就了不凡的馬上功夫。騎馬自然是好的出行方式,因此,每次為主人孝莊文皇后到宮外辦事,她都是騎馬而行。

蘇麻喇姑像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時間長達60餘年,兩人之間實際上早已超出一般的主僕關係。特別是在皇太極駕崩後,孝莊文皇后剛剛三十一歲,青春鼎盛便過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元知音相伴,而與她年齡相仿,一直獨身的侍女蘇麻喇姑,自然成了最佳人選。在公開場合她們是主僕關係,但在私下裡,情如姐妹,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頗受尊敬。孝莊文皇后稱她為格格,這是清朝皇室女兒的專用稱號;順治皇帝與她論平輩;康熙皇帝則稱她為“額涅”、“額娘”,即母親;康熙帝的眾皇子們,則尊稱她為祖母。而蘇麻喇姑卻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她在孝莊皇后和康熙面前總是畢恭畢敬,小心侍奉,自稱奴才。她把康熙帝奉若神明。

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78年),孝莊文皇后病逝。這給蘇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擊,使她陷入了悲傷、孤獨、寂寞之中,這時的蘇麻喇姑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她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排解她的悲傷和孤獨,康熙皇帝決定把庶妃萬琉哈氏(後來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允祹交由蘇麻喇姑撫養。允祹是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出生的,這時只有3虛歲,按清宮慣例,只有嬪以上的內庭主位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讓蘇麻喇姑撫養皇子,表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視。蘇麻喇姑對於康熙帝的這一安排,當然心領神會,感激非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為了報答浩蕩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來,把一個女人天生的母愛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傾注到了撫養允祹上。在蘇麻喇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孜孜不倦的言傳身教下,允祹後來成為一位頗有政治頭腦和才幹的皇子。允祹曾多次奉旨辦理各種政務。在康熙末年爭奪儲位的激烈鬥爭中,允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即位後,他不僅沒有遭到打擊、排擠,相反還被封為郡王。到了幹隆朝,允祹晉封為碩履親王,授為議政大臣。幹隆皇帝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允祹以79歲高齡壽終正寢。在康熙帝的35個皇子中,他是最高夀的。允祹能榮列藩封,參與政務,並高夀而終,與蘇麻喇姑的精心培養、指點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允祹對蘇麻喇姑的感情也明顯比其他皇子深。允祹長大成人後,蘇麻喇姑過上了悠閒自在的生活。

蘇麻喇姑信仰佛教,她信仰佛教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報答皇恩。念佛誦經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她經常發自內心地表示:“願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一點心意。”她還說,自己存活一世,“只是為主子念佛祈福罷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盡力為主子祈禱,祝願主子萬萬歲。她一生沒有結婚,據《嘯亭雜記》一書記載,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不解之謎。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後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髒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至於蘇麻喇姑為什麼不洗澡和喝掉自己擦洗身體留下的“穢水”,據分析可能與她出生並生活在蒙古草原有關係,是一種長期的牧民生活習慣所致。因為草原上缺水,對水的珍惜已經達到“惜水如金,愛水如命”的程度。而喝掉“穢水”,則是認為洗澡所用水也是一種對水的浪費,浪費如命一樣的水會遭受上天的懲罰,會遭受報應的,為了表示自己沒有浪費水而喝下已經使用過的水,或者說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蘇麻喇姑生病不用藥物,也許是出於生活習慣,蘇麻喇姑出身很貧窮,那時候的蒙古部落不但貧窮落後,而且是缺醫少藥,大多數人生病除了祈求佛祖的庇佑,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只能認為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或者自己該歸天了,這種思想在童年的蘇麻喇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西元1705年10月24日),蘇麻喇姑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結束了她那豐富多彩的一生,終年90多歲。

為了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僕出身的蘇麻喇姑來說,可以說是皇恩浩蕩了。蘇麻喇姑生前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伴多年,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死後當然也應該讓她倆長依相伴。當時,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暫安奉殿內,康熙皇帝決定將蘇麻喇姑的靈柩也停放在那裡。蘇麻喇姑的靈柩是於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暫安奉殿的,主僕二人相別已經是18個年頭了,此次冥間重逢,想必一定會感激康熙帝為她們做出的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孝莊文的暫安奉殿正式改建成“昭西陵”,十二月初十日,孝莊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由於名分所限,蘇麻喇姑不能與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帝為了照顧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之間的親密關係,決定將她葬在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的馬莊。蘇麻喇姑園寢于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二月動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七日將蘇麻喇姑葬入該園寢內。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出京西逃。當地的老百姓都以為大清國倒了,於是一哄而起,就把這座園寢給拆了。蘇麻喇姑的地宮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盜的,地宮盜口長期敞開著,據一位曾經進入過地宮的南新城三村的老人回憶:蘇麻喇姑的地宮四面牆壁是用磚砌的,地宮頂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來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頂部是平的,上面上有一個深十多釐米的平底圓形凹槽,上面放有一口裝有骨灰的缸,據說蘇麻喇姑死後是被火化的。因為地宮很小,人在裡面無法站起來。

如今蘇麻喇姑園寢僅存兩座寶頂(幹隆二年,雍正帝的老貴人也被葬在了蘇麻的園寢內。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奉禦過雍正帝,未將她葬入泰陵妃園寢,而讓她來與蘇麻作伴。),其他建築也蕩然無存,儘管如此,每年仍有許多來自各地的遊人和清陵愛好者前去參觀,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

蘇麻喇姑一生未嫁,但她卻把一顆慈母之心獻給了清朝皇室,先後侍奉了四朝主人,幫助孝莊文皇后培養了一代傑出君王——康熙大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