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不僅規模很大, 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 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夷陵之戰, 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發生在夷陵、猇亭, 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首先它的發生就很有意思, 可以概括為劉備的一意孤行、憤而起兵、御駕親征。 所以很多人說這是劉備的一場豪賭, 我覺得定義過於膚淺。

三國時期地理位置

事出必有因, 既然是劉備發起的, 我們可以站在劉備的角度分析發起這張戰爭的原由。

為關羽復仇, 這肯定是重大原因, 劉備也是打著這個旗號去的, 可是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因為劉備首先是以為政治家,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 沒有政治野心誰信呀。 所以我們來分析這裡的政治原由, 我認為劉備有以下考慮:改變戰略方針,

打破三足鼎立!

以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名義上曹操是第一敵人, 而如今漢獻帝廢了, 他自己稱帝, 那孫吳和曹魏同樣的敵人, 於是他優選選擇消滅孫吳, 就算最後不能統一中原, 至少在有生之年統一南方是可以實現了。 此時他的野心和諸葛亮匡複漢室的意願已經有了分歧, 這也是諸葛無法對夷陵之戰進言阻止的源頭吧。 而曹操已死, 近期內曹丕不會是劉備的對手, 同時唯一對手孫權, 他手下都督呂蒙死了, 上次周瑜死的時候劉備趁機在南方發展了一大片根據地, 所以呂蒙之死不得不說是一個誘人的機會。 可以說劉備也是深謀遠慮呀!

劉備

還有個長遠考慮——劉備必須奪回荊州, 最好是能統一南方。 荊州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 戰爭時期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和財政, 荊州經濟發達, 盛產兵事, 而且謀士能人最多, 是進軍中原的必要門戶。 劉備之後要與曹丕抗衡, 這些經濟和軍事力量是必須的。 這是往遠的想,

往近的想, 關羽、張飛、黃忠等大將相繼死去, 劉備需要發動戰爭培養新人, 所以他帶的都是新的將領。 此戰如果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夷陵之戰最後火燒連營七百里告終了, 為什麼?

夷陵之戰

一是劉備心態浮躁急於求成, 自身自負輕敵而身邊又沒有老將謀臣。

二是孫權準備充分, 陸遜指揮若定。 劉備準備此戰歷經一年半, 孫權有過之而無不及。

219年冬關羽死了, 220年呂蒙久病不治死了, 221年7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期間孫權做了充分的政治準備和軍事準備。 西元220年, 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 曹操去世, 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 同年逼劉獻帝禪位, 自己當了皇帝, 到了西元221年八月份, 孫權就上表稱臣, 乾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 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 就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 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 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

孫權對於夷陵之戰做了相當多的準備

西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夷陵猇亭防線是陸遜關鍵的防線。陸遜說覺得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所以不僅按兵不動還下命令撤退,於是劉備繼續推進得到幾百里的崇山峻嶺紮下營寨。

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正值酷暑之際,陸遜終於反擊。因為劉備放棄了水路並進而製造了七百里連營的破綻……於是陸遜用五萬軍隊打的劉備這邊10萬左右的軍隊那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逃進白帝城。所帶將領部隊所剩無幾,致使蜀漢元氣大傷。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一代儒將

夷陵之戰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儒將陸遜的風采和孫權的隱忍;同時揭露了劉備此時心態的轉變和諸葛亮不明言說的政治分歧,還有三足鼎立時期獨有的政治牽制與軍事抗衡相輔相成的歷史風采。

孫權對於夷陵之戰做了相當多的準備

西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夷陵猇亭防線是陸遜關鍵的防線。陸遜說覺得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所以不僅按兵不動還下命令撤退,於是劉備繼續推進得到幾百里的崇山峻嶺紮下營寨。

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正值酷暑之際,陸遜終於反擊。因為劉備放棄了水路並進而製造了七百里連營的破綻……於是陸遜用五萬軍隊打的劉備這邊10萬左右的軍隊那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逃進白帝城。所帶將領部隊所剩無幾,致使蜀漢元氣大傷。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一代儒將

夷陵之戰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儒將陸遜的風采和孫權的隱忍;同時揭露了劉備此時心態的轉變和諸葛亮不明言說的政治分歧,還有三足鼎立時期獨有的政治牽制與軍事抗衡相輔相成的歷史風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