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陳圓圓攜吳三桂孫子潛逃,一個墓地竟然隱藏了三百年的秘密

生平

吳三桂, 字長伯, 一字月所, 明朝遼東人, 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 錦州總兵吳襄之子, 祖大壽外甥。 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 封平西伯, 鎮守山海關。 崇禎皇帝登基, 開武科取士, 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 不久, 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 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 封平西王。

順治六年(1649年), 吳三桂鎮守雲南, 引兵入緬甸, 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 康熙元年(1662年), 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于昆明。 同年, 晉封為平西親王, 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下令撤藩。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發佈檄文, 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 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 國號大周, 建都衡陽。 建元昭武, 同年秋在衡陽病逝。 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 吳世璠懸樑自盡, 其妻郭皇后亦跟隨自縊, 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 包括繈褓中的嬰兒。 其餘六千多殘部皆投降清軍, 軍將領將吳世璠首級押解回京。 自此, 歷史八年的三藩之亂正式結束。

我們都知道吳三桂有兩個兒子, 吳應熊和吳應麒。

吳應熊, 吳三桂之子。 崇禎十七年(1644年),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入關前, 多爾袞同意將建甯公主嫁給吳應熊。 其實, 多爾袞對吳三桂早存有戒心, 因此透過政治婚姻, 使吳應熊以額駙的身份留居京師, 實為朝廷人質。 故而, 由昭聖皇太后主婚, 吳應熊與建甯公主成婚後吳應熊一直留在京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 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傳至北京, 吳應熊被捕入獄。 而在反清前夕, 吳三桂就曾派密使到京, 準備接回兒子吳應熊。 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 並把康熙將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吳三桂, 還讓使者將大兒子吳世璠秘密帶出京。 明珠建議將吳應熊和次子吳世霖處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

“吳應熊及其子吳世琳處絞, 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 吳世璠即位吳周皇帝, 追諡其為孝恭皇帝。

吳三桂的另一兒子吳應麒, 吳三桂在世時, 吳應麒率馬寶等將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 吳三桂死後, 吳應麒隨繼位的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 之後, 《東華錄》《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沒有關於吳應麒的記錄。 雖然, 清廷關於吳氏家族斬盡殺絕的聖旨通令全國, 吳氏家族中所有人物的結局都有記錄, 唯吳應麒就此消失蹤跡。 這一謎團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有人提起。 馬家寨人對此解釋說, 吳應麒在歷史上消失時, 正是他化名吳啟華入思州龍鼇裡隱居的時間。 吳氏家族自知大勢已去, 唯恐兵敗後遭受滅門之災,

為保留吳氏一脈香火, 吳應麒改換名字, 帶上侄子, 和陳圓圓一起, 潛身于比雲南更為偏僻閉塞的龍鼇裡來避難求生。

陳圓圓之謎

陳圓圓, 原姓邢, 名沅, 字圓圓, 又字畹芳, 幼從養母陳氏, 故改姓陳, 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 居蘇州桃花塢, 隸籍梨園, 為吳中名優, “秦淮八豔”之一。 崇禎末年被田畹鎖擄, 後被轉送吳三桂為妾。 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 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 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 據說, 清軍入城後, 陳圓圓蹤影皆無。 朝廷對她沒那麼看重, 既然找不到, 也就算了。 事後, 卻傳出幾種說法。 一說清軍破城前, 圓圓已死數年;一說在吳三桂去世前後, 圓圓投池自盡;一說城破前圓圓與“偽後”郭氏俱自縊身亡。 還有一說, 明指圓圓出家為尼以避戰禍。這其中,最籠統的說法是“不知所終”……

秘密潛逃,繁衍生息

據說,按照吳三桂臨死前曾有遺囑,讓其中一個孫子逃到四川某偏遠山區,繁衍生息。之後,陳圓圓也過去了。為保密而又不能讓子孫忘記祖先,每一代只能有一個人知道家族歷史,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吳三桂的後人,當老一輩的記錄人老了以後,在下一輩中選出一個最可靠的人通過口述三遍家族秘密,各種細節,不得有任何文字記載。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公佈了這個秘密,由於全村只有他一個人知道,所以當地政府沒有相信,直到2005年發現了陳圓圓的墓地,政府才相信,碑上上書“聶氏”,沒有簡體字的時期出現了簡體的“聶”字,守護秘密者解釋道這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的隱蔽做法,陳圓圓原姓邢,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聶”“雙耳”暗指陳圓圓。

2010年,其後人突然發現其旁一墓格局如通常的墓地風水相同,坐北朝南,遺留下的碑體清晰可見,上面依稀還有”受皇恩“等字樣,之後考古人員通過專業手法,複拓下殘缺的碑文,最後發現其內容為:“受皇恩頤養天年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確定其為吳三桂之墓。

據說,此墓已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當時馬家寨有一人自稱是吳三桂家族的“秘傳人”,將這段隱秘三百多年的歷史披露了出來。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李治亭、北京大學歷史系徐凱、中國社科院民族所滕紹箴、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世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王政堯等五位專家,應邀前往實地考察。至此,陳圓圓及吳三桂後裔之謎公佈於世。

明指圓圓出家為尼以避戰禍。這其中,最籠統的說法是“不知所終”……

秘密潛逃,繁衍生息

據說,按照吳三桂臨死前曾有遺囑,讓其中一個孫子逃到四川某偏遠山區,繁衍生息。之後,陳圓圓也過去了。為保密而又不能讓子孫忘記祖先,每一代只能有一個人知道家族歷史,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吳三桂的後人,當老一輩的記錄人老了以後,在下一輩中選出一個最可靠的人通過口述三遍家族秘密,各種細節,不得有任何文字記載。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公佈了這個秘密,由於全村只有他一個人知道,所以當地政府沒有相信,直到2005年發現了陳圓圓的墓地,政府才相信,碑上上書“聶氏”,沒有簡體字的時期出現了簡體的“聶”字,守護秘密者解釋道這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的隱蔽做法,陳圓圓原姓邢,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聶”“雙耳”暗指陳圓圓。

2010年,其後人突然發現其旁一墓格局如通常的墓地風水相同,坐北朝南,遺留下的碑體清晰可見,上面依稀還有”受皇恩“等字樣,之後考古人員通過專業手法,複拓下殘缺的碑文,最後發現其內容為:“受皇恩頤養天年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確定其為吳三桂之墓。

據說,此墓已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當時馬家寨有一人自稱是吳三桂家族的“秘傳人”,將這段隱秘三百多年的歷史披露了出來。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李治亭、北京大學歷史系徐凱、中國社科院民族所滕紹箴、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李世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王政堯等五位專家,應邀前往實地考察。至此,陳圓圓及吳三桂後裔之謎公佈於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