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賜姓, 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政治文化現象, 在我國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時。 據《續文獻通考-氏族考》記載, “炎帝姓薑, 太皥所賜也;黃帝姓姬, 炎帝所賜也……是天子之賜也。 ”華夏始祖炎黃二帝的姓都是受賜而得, 可見賜姓之事數千年前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在我國, 姓氏不單純是一個符號, 還是血緣、家族乃至社會地位的象徵, 有著特殊的意義。 上古之時, 三皇五帝的姓皆為天子所賜。 到後來, 賜姓制度成了天子專利, 是封建統治者用來維持和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 自秦始皇一掃六合, 車同軌、書同文,

歷代封建帝王都將天下視為私有, 一人一姓一家之天下。


這些孤家寡人為鞏固政權、籠絡人心, 往往對立有殊勳異姓臣民賜以皇族姓氏。 第一個將國姓賜臣下的是漢高祖劉邦, 項伯因為胳膊肘往外扭, 身在楚營心系漢, 有幸成了第一批改姓劉的漢臣。

從此, 歷代君王賜臣下國姓相延成習, 唐代賜姓李, 宋則賜姓趙, 明代則賜姓朱, 鄭成功因收復臺灣有功, 賜姓朱, 因此江湖人稱“國姓爺”……

流風所及, 就連遊牧民族政權也有樣學樣, 女真人賜姓完顏、蒙元賜蒙古氏姓, 滿清賜愛新覺羅氏等等不一而足。

賜姓, 具有重要的政治內涵。 上古時期的賜姓最多屬於精神獎勵的層面。 封建王朝的賜姓不僅範圍廣, 規模大, 而且形式複雜多變。 民族衝突尖銳的兩宋與前代相比, 更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民族問題始終是北宋的突出問題, 疆域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林立。 如何安撫和羈縻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是宋廷慎重考慮的大政。 趙宋統治者出於開拓疆上、安撫蕃邦的政治需要, 常向內附的少數民族權貴賜姓, 從而使賜姓成為緩和民族矛盾消弭戰爭風險的一種重要政治手段。

最早接受宋廷賜姓的是盤踞在西北, 據有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的李繼捧三兄弟。 李繼捧兄弟本來是黨項人拓跋氏。 唐時, 其祖助唐廷平黃巢之亂有功,

賜國姓李。 唐末五代以來, 夏州地方李氏割據勢力, 利用中原戰亂, 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良機, 經數十年的發展、壯大, 經歷了數世積累, 到北宋立國時已經成了雄踞一方的藩鎮。

趙匡胤在代周建立趙宋王朝之日始, 就採用種種辦法, 甚至不惜動武消滅地方割據勢力。 在他的努力之下, 消滅中原地區的方鎮割據勢力比較順利。 然而在如何處理邊疆地區如夏州李氏的地方勢力時, 卻大感棘手。


斟酌再三, 忙於統一大業的趙匡胤決定利用夏州地方的黨項勢力牽制北漢, 在近二十多年時間中, 雙方各取所需、保持著友好往來。 趙光義繼位後, 隨著北漢政權的覆滅, 宋廷與夏州李氏政權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 趙光義利用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 決意削藩。 因趙光義的草率顢頇, 結果導致夏州邊事成為困擾宋王朝的邊患, 宋廷不得不再次祭出以夷制夷之術, 趙光義親書五色金花箋賜李繼捧國姓——趙, 賜名保忠;李繼沖為趙保甯, 李繼遷為趙保吉。 宋真宗在位時期, 李繼遷反叛, 宋廷“削保吉所賜姓名,複為李繼遷”。

宋仁宗時,李元昊宣佈獨立,為緩解西北邊防軍事壓力,宋廷轉而採取聯藩制夏的策略,對青唐吐蕃的唃廝囉政權予以拉攏,而唃廝囉政權出於抵抗西夏人的需要,對宋廷此議積極回應。

神宗熙寧四年(1071),宋廷命王韶開邊。王韶勸降了青唐首領俞龍珂。追隨俞龍珂入宋的青唐人民有十二萬餘人,這場兵不血刃的勝利對北宋掌握西北局勢主動權極為有利。宋神宗大喜過望,一面不吝封賞,一面準備賜俞龍珂國姓——趙!然後,俞龍珂卻拒絕了神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因為仰慕包拯,求神宗賜姓包!


神宗並沒有因此而龍顏大怒,而是爽快的予以應允,封其為西頭供奉官,賜姓包,名順。不管你姓趙,還是姓包,都是我大宋朝的順民。

宋廷“削保吉所賜姓名,複為李繼遷”。

宋仁宗時,李元昊宣佈獨立,為緩解西北邊防軍事壓力,宋廷轉而採取聯藩制夏的策略,對青唐吐蕃的唃廝囉政權予以拉攏,而唃廝囉政權出於抵抗西夏人的需要,對宋廷此議積極回應。

神宗熙寧四年(1071),宋廷命王韶開邊。王韶勸降了青唐首領俞龍珂。追隨俞龍珂入宋的青唐人民有十二萬餘人,這場兵不血刃的勝利對北宋掌握西北局勢主動權極為有利。宋神宗大喜過望,一面不吝封賞,一面準備賜俞龍珂國姓——趙!然後,俞龍珂卻拒絕了神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因為仰慕包拯,求神宗賜姓包!


神宗並沒有因此而龍顏大怒,而是爽快的予以應允,封其為西頭供奉官,賜姓包,名順。不管你姓趙,還是姓包,都是我大宋朝的順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