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宣宗的私人生活:玩蟋蟀和廢皇后

清朝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一篇《促織》, 因為被選入課本, 變得家喻戶曉, 《促織》說的就是明宣宗時候的事情, 原文開篇就是:

宣德間, 宮中尚促織之戲, 歲征民間。

也就是明朝宣德年間, 皇室裡盛行鬥蟋蟀的遊戲, 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

明朝時期還有個流傳很廣的俗語:促織瞿瞿叫, 宣德皇帝要;說的也同樣是這一段的故事。

(宣德青花海獸蟋蟀罐)

因為會玩蟋蟀, 明宣宗(宣德皇帝)被稱為“促織天子”、“蟋蟀皇帝”, 蒲松齡的故事並非向壁虛構, 明代筆記《皇明紀略》、《萬曆野獲編》都記載了百姓乃至基層官員因為蟋蟀苦不堪言、家破人亡的事例, 而這一切都源自于明宣宗沉溺小蟲不能自拔。

(明宣宗宣德帝)

史家多以明宣宗作為“仁宣之治”的守成令主而因為玩蟋蟀而在歷史上留下污點為怪為憾,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這和明宣宗的個人偏好有關。 宣德皇帝為有明一代極為罕見的擅長文藝的君主, 其本人的才情勃發, 興趣廣博的特徵非常鮮明, 他每于萬機之暇, 寄情于各式文玩, 以致宣德朝這一時代雕漆、 范金、織繡、制墨、埏埴等諸類宮廷工藝品都成就斐然, 皆堪稱後世同類之典範。 其中禦瓷一項,

承前朝之輝煌, 更為精進, 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 創新發明極多, 器類與釉色之豐富, 為此前所未經見, 從而鑄就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10年。 宣德官窯創新之處多因宣德皇帝本身喜好而起, 例如上面圖片顯示著名的蟋蟀罐、鳥食罐皆因其雅好鬥蟋蟀和餵養禽鳥而專門燒造, 因此宣德官窯不少器皿僅為宣德一朝所獨有, 其中盉碗亦是其中顯赫而有趣的一例。

(上海博物館所藏“纏枝蓮托八寶盉碗”)

三代出一個貴族, 作為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的第四代, 宣德皇帝已經充滿了士大夫情趣, 這是其私人生活的一個側面。 這種玩物喪志與表面認同儒家政治倫理的“仁宣之治”, 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無可駭怪。

然而, 正如之前談古論金撰文所說, 明宣宗還有類似于明成祖朱棣的內亞型君主的一面。

(表現明宣宗尚武一面的《宣宗馬上圖》)

這從他的私生活也能反映, 那就是明宣宗的廢後事件。

明宣宗的原配妻子是皇后胡善祥, 她的父親是一個錦衣衛的低級軍官(百戶), 因為傳說有吉兆, 所以在選妃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明宣宗的配偶。

但是宣德皇帝身邊存在著一個她的強勁對手, 即後來的孝恭孫皇后, 孫女士是明宣宗母后張太后的養女、童養媳加青梅竹馬的戀人,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卻並沒有成為皇后, 她本人和宣德皇帝都是極度不甘心的。

於是在她生下皇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正統皇帝,一說是她抱養了宮人的兒子)後,明宣宗即迫不及待地與內閣大臣商量廢後事宜。

(《杏園雅集圖》中的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

當時的重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之中,楊榮支持廢後(“舉此,廢之可也。”)、蹇義也敲邊鼓(指出史上舊例有“宋仁宗降郭後為仙妃”),張輔、夏原吉先是打太極(皆對曰:“須處之得當”)後來表示贊同(“只當議處置中宮”),只有楊士奇堅決反對。

針對宣德皇帝的這個暗示提議,楊士奇首先

古人有言:臣於帝后,猶子事父母。今中宮,母也;群臣,子也。子豈當議廢母?

說是不表態,實際是堅決頂了回去,還順帶黑了一把表示支持的同僚們。

針對蹇義說的:“(此類事)自古所有,何得議之?”楊士奇堅決頂了回去:

宋仁宗廢郭後,孔道輔,范仲淹率台諫十數人入諫,被黜。至今史冊為貶,何謂無議?

最後在以一敵皇帝和其他重臣不支的情況下堅持表示:

漢光武廢後詔書,有曰:異常之事,非國休福。宋仁宗廢後,後來甚悔。願陛下重慎之。

最後,胡皇后還是被廢黜了(表面上上以本人再三懇請“辭職”的名義),明宣宗後來自己也有點掛不住,數年之後以“此朕少年事”來打馬虎眼。

問題的關鍵在於,與宋仁宗廢後時期士大夫階層的強硬反彈相比,明宣宗廢後只有楊士奇一人堅持反對,可謂波瀾不驚,這充分反映了明代的集權體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與之前迥然不同的階段。

(《女醫明妃傳》中的孝恭孫皇后,何晴飾演)

而到了後來東林黨人清議橫流的時期,明朝的政治格局已經與之前的頂層設計又有了極大的不同,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展開了。

她本人和宣德皇帝都是極度不甘心的。

於是在她生下皇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正統皇帝,一說是她抱養了宮人的兒子)後,明宣宗即迫不及待地與內閣大臣商量廢後事宜。

(《杏園雅集圖》中的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

當時的重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之中,楊榮支持廢後(“舉此,廢之可也。”)、蹇義也敲邊鼓(指出史上舊例有“宋仁宗降郭後為仙妃”),張輔、夏原吉先是打太極(皆對曰:“須處之得當”)後來表示贊同(“只當議處置中宮”),只有楊士奇堅決反對。

針對宣德皇帝的這個暗示提議,楊士奇首先

古人有言:臣於帝后,猶子事父母。今中宮,母也;群臣,子也。子豈當議廢母?

說是不表態,實際是堅決頂了回去,還順帶黑了一把表示支持的同僚們。

針對蹇義說的:“(此類事)自古所有,何得議之?”楊士奇堅決頂了回去:

宋仁宗廢郭後,孔道輔,范仲淹率台諫十數人入諫,被黜。至今史冊為貶,何謂無議?

最後在以一敵皇帝和其他重臣不支的情況下堅持表示:

漢光武廢後詔書,有曰:異常之事,非國休福。宋仁宗廢後,後來甚悔。願陛下重慎之。

最後,胡皇后還是被廢黜了(表面上上以本人再三懇請“辭職”的名義),明宣宗後來自己也有點掛不住,數年之後以“此朕少年事”來打馬虎眼。

問題的關鍵在於,與宋仁宗廢後時期士大夫階層的強硬反彈相比,明宣宗廢後只有楊士奇一人堅持反對,可謂波瀾不驚,這充分反映了明代的集權體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與之前迥然不同的階段。

(《女醫明妃傳》中的孝恭孫皇后,何晴飾演)

而到了後來東林黨人清議橫流的時期,明朝的政治格局已經與之前的頂層設計又有了極大的不同,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展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