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嶽飛是因為”愚忠“被殺的嗎?

嶽飛

過去, 有一種說法, 就是嶽飛太”愚忠“了, 使他面對著十二道金牌不敢反抗, 放棄大好局面撤軍南歸。 也是”愚忠“使嶽飛而對著秦檜與趙構的陷害時不敢反抗,

在風波亭引頸受戮。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岳飛出自湯陰農家, 十六七歲從軍, 歷經戰火, 在南渡後也不過是個小軍官, 正是趙構慧眼識才, 大加提拔, 使他在三十二歲時成為方面大帥, 如此知遇之恩, 岳飛對趙構”愚忠“一下下, 豈不是也是應該的?但嶽飛的高尚與悲劇之處在於, 他恰恰沒有簡單地、無條件地愚忠於趙構。

趙構之志, 不過劃江而治, 東南稱帝, 先保住自己的繁華富貴再說其他, 國仇家恨, 都是可以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事。

趙構

而嶽飛的悲劇之處在於, 他沒有”愚忠“于趙構的這一想法, 他口口聲聲”直搗黃龍, 迎回二聖“, 但二聖回來, 你又將趙構置於何地?在你嶽飛眼中”二聖“自然是國家民族的象徵, 但在趙構眼裡, 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卻是對自己皇位最大的威脅, 你嶽飛將”二聖“迎回, 國仇家恨倒是洗雪了, 你嶽飛也痛快了, 但宋高宗趙構我怎麼辦?正是在國家民族大義上嶽飛沒有”愚忠“于趙構, 才使趙構動了對他的殺機。

也許會有問:”如果嶽飛不是愚忠於趙構,

那當年朱仙鎮大捷後, 雖然十二道金牌命他回軍, 但此時他數十萬軍權在手, 河北又有數十萬的義軍聽他的號令, 他為什麼不能獨力過河北伐?“

這就更是有點似是而非了, 趙構雖然心中有些小九九, 但此時他畢竟是大宋皇帝, 是國家的象徵, 如果嶽飛不聽他的命令, 那就是抗旨, 就是造反, 從此南宋陷入內戰, 反而使金人坐收漁翁之利, 這更是嶽飛不願意看到的。 而且, 北伐並不是大軍渡河那麼簡單, 糧草物資的補給、其他方向宋軍的策應、渡河後對百姓的救濟安撫, 這都是需要整個南宋動員解決的, 而不是嶽飛一個方面軍大帥所能獨力解決的。

風波亭

所以嶽飛寧肯一騎南歸, 在面對著誣陷陷害、嚴刑拷打時, 寫下”天日昭昭“四字以明心跡, 在風波亭父子正神歸位, 化為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永遠激勵華夏後人。

”精忠嶽飛“, 哪來”愚忠:?

天地正氣, 精忠嶽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