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箭爆頭就決定勝負?揭秘南北朝北周北齊邙山之戰!

564年9月, 北周集結24個軍府、各地的鄉兵以及各胡族兵共計20余萬人, 分三路進攻北齊。 第一路宇文護親自率領, 統領柱國大將軍王雄、達奚武、尉遲迥和齊國公宇文憲等, 兵力十余萬, 出潼關、弘農(今河南靈寶), 進攻洛陽。 第二路由鎮守邵郡(在今河南濟源)的大將楊摽率領, 兵力一萬餘人, 出軹關(在今濟源王屋鎮)攻河東。 第三路由鎮守江陵的大將軍權景宣率領, 兵力不詳, 攻豫州。 另有楊忠屯兵沃野鎮, 以本部兵接應突厥軍。

▲北周伐齊洛陽之戰示意圖

客觀來說, 周齊雙方兵力對比並無太大差距, 宇文護傾全國之兵進攻北齊, 勝算不太。 長期駐守邊境線的勳州太守韋孝寬, 認為在對峙形勢下, 不可輕易決戰, 於是上書勸阻宇文護, 但宇文護不聽。

▲宇文護

11月, 宇文護屯兵弘農, 令尉遲迥率前鋒十萬圍攻洛陽金墉城, 達奚武、宇文憲、王雄等率軍在邙山下紮營, 形成圍敵打援之勢。 北齊大將斛律光、蘭陵王高長恭率軍五萬陣於邙山, 由於眾寡不敵, 不敢貿然攻擊, 只能坐觀洛陽被圍。 金墉城本是洛陽故城西北角部分, 魏孝武帝西遷後, 洛陽城成為東西爭霸的前沿重鎮, 因為大城面積太大難以保守, 於是將其西北角整修加固,

改為金墉城。 此時金墉守將是齊將段思文和獨孤永業, 城內防守設施器材完善, 周軍百般進攻不能得手。 一時兩軍陷入對峙。

▲高長恭

齊武成帝高湛對洛陽形勢非常擔心。 洛陽一過, 與鄴都之間只剩一道黃河, 千萬不能大意。 此時北齊三大名將中的斛律光、高長恭均已到達洛陽,

段韶則坐鎮晉陽防備突厥。 高湛意欲調段韶去洛陽, 問其對策, 段韶說, 突厥軍隊進攻並州, 不過是為了擄掠, 晉陽易守難攻, 突厥久攻不下, 必然退兵, 所以北方不會有太大壓力。 而周軍攻洛陽, 目的卻是滅國, 實在是北齊的心腹大患。 高湛遂定下主意, 命令段韶率軍增援洛陽前線。 段韶率精銳騎兵一千人星夜馳奔, 五天后便趕到邙山, 與斛律光、高長恭合兵一處。

▲斛律光

周軍對此毫不知情。 宇文護派兵圍攻洛陽時, 曾欲下令阻斷河陽的黃河渡口, 以形成合圍之勢, 無奈諸將都有輕敵之心, 認為在圍敵打援形勢下, 齊軍必然不敢救洛陽, 於是原本阻兵之策減弱為派遣偵察人員關注河陽的動靜。 因此, 段韶所部騎兵才得以毫無阻擋地過河入洛。

段韶到達時天有大霧,他在邙山下觀察周軍形勢後,決定趁霧突襲。宇文護自率軍進攻洛陽以來,全軍上下都彌漫著一股輕敵之氣,既沒有充分重視近在咫尺的齊軍,也沒有關注天時變化。齊軍列陣進攻,高長恭、段韶、斛律光分別主持中、左、右三軍。雙方猝然遭遇,一邊是蓄謀偷襲,一邊是出乎意料,周軍遇變大驚,慌亂之中有的小股部隊已經開始逃跑。邙山大營主將宇文憲指揮部隊迎擊齊軍。

主戰場在邙山,邙山雖不甚高,但也有一定坡度,齊軍在上,周軍在下,騎兵仰攻不便,周軍便舍騎用步,徒步向上進攻。段韶指揮齊軍且戰且退,等到周軍爬坡爬的氣喘吁吁,齊軍突然以騎兵居高臨下衝擊,周軍步兵立刻被沖的大亂,或被殺死,或被逼的跳河,戰場形勢一片混亂。周將王雄征戰多年,經驗豐富,知道如果一路潰退,必然凶多吉少,於是帶領麾下騎兵,不退反進,直沖齊軍右陣,沒想到竟與主將斛律光遭遇。斛律光左右騎兵都已與周軍纏鬥在一起,身邊從騎只有數人,王雄擊殺三人,正要上前生擒斛律光,可惜距離已遠。斛律光危急中不失名將本色,乘機張弓搭箭,一箭射中王雄額頭。王雄已經58歲,出征時已然抱病在身,健康狀況本就很差,此時頭上中箭,當即無法再戰,於是抱馬還營,剛一回去便傷重而死。

邙山之戰,周軍失利,並且大將王雄陣亡,周軍士氣低落,不敢再戰。齊將蘭陵王高長恭乘勝帶兵殺過邙山,衝破尉遲迥圍城大軍,殺到金墉城下。高長恭長相俊美,上陣打戰時怕相貌太美不足以威服部下,便帶著一副獸面鐵面具。獨孤永業的守城部隊不認識他,高長恭摘下面具大喊其名,北齊守軍一時士氣大振。稍後段韶指揮部隊趁著大霧繞到周軍西面突然殺出,尉遲迥出乎意料,沒有準備,齊軍內外夾攻,周軍再次大敗。

洛陽之戰勝負已分,周軍沒有立足之地,宇文憲意圖再戰,達奚武力勸不可,只好全部撤退。宇文護在弘農得到消息,率諸軍退還。

其他三路部隊,楊忠和俟斤可汗在並州沒有占到絲毫便宜,在宇文護退兵後亦迅速撤退。楊摽殺過軹關,深入齊境,然而由於其鎮守邵郡二十多年,與齊軍交戰勝多敗少,產生輕敵之心,防範手段沒有及時跟上,結果被齊將婁睿以重兵圍困,楊摽本人被生擒,部隊被擊潰,只有少數鄉兵逃回。權景宣殺入河南,本已佔領永州(今河南信陽)和上蔡(今河南新蔡),聽說洛陽大敗,不敢據守,只好棄城而還。至此,宇文護策劃的聯合突厥四路伐齊之戰以失敗告終。

關於此戰北周的損失,沒有準確統計,僅《北齊書斛律光傳》中有言俘斬三千餘。但從宇文護回到長安後自請處罰來看,損失當不僅此三千人。若干年後,宇文護決定再奪湘州,崔猷勸阻出兵時說,東征死傷過半。可見此次失利,可能對周軍主力帶來極大損失。

伐齊之戰失敗,根本原因是周齊實力相近,沒有打大殲滅戰的可能。宇文護個人的失誤,一是決策不當,不應當在北齊剛剛送還其母時出兵討伐,在道義上失了著。二是部署錯誤,齊軍在洛陽的兵力單薄,周軍如果以一部兵力圍困金墉城,而以大軍直攻河陽,與齊軍劃河對峙,又能就近與楊摽所部互為犄角,這樣勝負之數就又是一番局面了。三是輕敵太過,北周十幾年來四面出擊,屢獲大勝,國力隨之上升,而且在建立府兵制後,能夠動員二十萬兵力,這是西魏北周開國以來所未有之局面,宇文護本人的輕敵情緒影響了高級將領,這對作戰失敗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威望與事功掛鉤,何時何地何人均逃不出這定律。宇文護親自主持伐齊大戰,動員全國兵力,卻落得個大敗的下場,無可避免對削弱了其聲望。從國際形勢來看,周齊經此一戰,都明白彼此實力相同,不敢再有大戰,兩國外交關係由敵對變為通使。565年,宇文護為穩固國內外形勢,再次與突厥加深合作關係,商定突厥可汗嫁女于周武帝,並派遣宗室大臣到突厥迎取阿史那公主。

段韶到達時天有大霧,他在邙山下觀察周軍形勢後,決定趁霧突襲。宇文護自率軍進攻洛陽以來,全軍上下都彌漫著一股輕敵之氣,既沒有充分重視近在咫尺的齊軍,也沒有關注天時變化。齊軍列陣進攻,高長恭、段韶、斛律光分別主持中、左、右三軍。雙方猝然遭遇,一邊是蓄謀偷襲,一邊是出乎意料,周軍遇變大驚,慌亂之中有的小股部隊已經開始逃跑。邙山大營主將宇文憲指揮部隊迎擊齊軍。

主戰場在邙山,邙山雖不甚高,但也有一定坡度,齊軍在上,周軍在下,騎兵仰攻不便,周軍便舍騎用步,徒步向上進攻。段韶指揮齊軍且戰且退,等到周軍爬坡爬的氣喘吁吁,齊軍突然以騎兵居高臨下衝擊,周軍步兵立刻被沖的大亂,或被殺死,或被逼的跳河,戰場形勢一片混亂。周將王雄征戰多年,經驗豐富,知道如果一路潰退,必然凶多吉少,於是帶領麾下騎兵,不退反進,直沖齊軍右陣,沒想到竟與主將斛律光遭遇。斛律光左右騎兵都已與周軍纏鬥在一起,身邊從騎只有數人,王雄擊殺三人,正要上前生擒斛律光,可惜距離已遠。斛律光危急中不失名將本色,乘機張弓搭箭,一箭射中王雄額頭。王雄已經58歲,出征時已然抱病在身,健康狀況本就很差,此時頭上中箭,當即無法再戰,於是抱馬還營,剛一回去便傷重而死。

邙山之戰,周軍失利,並且大將王雄陣亡,周軍士氣低落,不敢再戰。齊將蘭陵王高長恭乘勝帶兵殺過邙山,衝破尉遲迥圍城大軍,殺到金墉城下。高長恭長相俊美,上陣打戰時怕相貌太美不足以威服部下,便帶著一副獸面鐵面具。獨孤永業的守城部隊不認識他,高長恭摘下面具大喊其名,北齊守軍一時士氣大振。稍後段韶指揮部隊趁著大霧繞到周軍西面突然殺出,尉遲迥出乎意料,沒有準備,齊軍內外夾攻,周軍再次大敗。

洛陽之戰勝負已分,周軍沒有立足之地,宇文憲意圖再戰,達奚武力勸不可,只好全部撤退。宇文護在弘農得到消息,率諸軍退還。

其他三路部隊,楊忠和俟斤可汗在並州沒有占到絲毫便宜,在宇文護退兵後亦迅速撤退。楊摽殺過軹關,深入齊境,然而由於其鎮守邵郡二十多年,與齊軍交戰勝多敗少,產生輕敵之心,防範手段沒有及時跟上,結果被齊將婁睿以重兵圍困,楊摽本人被生擒,部隊被擊潰,只有少數鄉兵逃回。權景宣殺入河南,本已佔領永州(今河南信陽)和上蔡(今河南新蔡),聽說洛陽大敗,不敢據守,只好棄城而還。至此,宇文護策劃的聯合突厥四路伐齊之戰以失敗告終。

關於此戰北周的損失,沒有準確統計,僅《北齊書斛律光傳》中有言俘斬三千餘。但從宇文護回到長安後自請處罰來看,損失當不僅此三千人。若干年後,宇文護決定再奪湘州,崔猷勸阻出兵時說,東征死傷過半。可見此次失利,可能對周軍主力帶來極大損失。

伐齊之戰失敗,根本原因是周齊實力相近,沒有打大殲滅戰的可能。宇文護個人的失誤,一是決策不當,不應當在北齊剛剛送還其母時出兵討伐,在道義上失了著。二是部署錯誤,齊軍在洛陽的兵力單薄,周軍如果以一部兵力圍困金墉城,而以大軍直攻河陽,與齊軍劃河對峙,又能就近與楊摽所部互為犄角,這樣勝負之數就又是一番局面了。三是輕敵太過,北周十幾年來四面出擊,屢獲大勝,國力隨之上升,而且在建立府兵制後,能夠動員二十萬兵力,這是西魏北周開國以來所未有之局面,宇文護本人的輕敵情緒影響了高級將領,這對作戰失敗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威望與事功掛鉤,何時何地何人均逃不出這定律。宇文護親自主持伐齊大戰,動員全國兵力,卻落得個大敗的下場,無可避免對削弱了其聲望。從國際形勢來看,周齊經此一戰,都明白彼此實力相同,不敢再有大戰,兩國外交關係由敵對變為通使。565年,宇文護為穩固國內外形勢,再次與突厥加深合作關係,商定突厥可汗嫁女于周武帝,並派遣宗室大臣到突厥迎取阿史那公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