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客家土法釀酒-黃酒製作方法

客家人也就是指說客家話為方言的人, 廣東、福建、臺灣地區較多, 而客家的人, 以前喝酒度是傳統的土方法釀制的, 大致分為兩種:其一是白色的高濃度米酒, 其二是黃色的米酒, 也就是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黃酒”。

這種土方法的制酒方法, 實際上不叫釀酒, 用客家話來說叫做“逼酒”, 也就是從米里把酒逼出來的意思, 也有人形象的戲稱為“倒汗水”。 因為家庭或小酒坊採用土法釀酒, 最後採用土法蒸餾成酒, 一滴一滴地滴下來, 很像是農民勞動時滴下的汗珠, 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客家的釀酒技術。

一、客家土法釀酒的糧食選擇

其實黃酒也是屬於米酒的一種, 還有紅麴酒也是屬於米酒, 但我們通常所說的米酒只是指白色的米酒。

在經濟比較困難上世紀六十年代, 沒有大米可供釀酒的時候, 人們就用木薯、甘蔗渣或糖泡來代替大米, 這種酒嗆喉、焗鼻、沖腦, 很難喝。

至今, 客家人還喜歡用土法釀造黃酒, 客家黃酒是用糯米釀造的, 入口香甜且度數不高, 是非常適合女性坐月子期間補身的酒。 用它和生薑一起煮後飲用, 可以除瘀血和祛月子風, 用它和雞蛋同煮則能行氣補血。

客家人釀造米酒通常選用上好的冬米, 這種米水分少而且澱粉足, 出酒率自然也高。 先把冬米蒸成200到300斤的米飯, 攤開放至不怎麼燙手時拌入酒娘(即酒餅), 經過幾天發酵會就會有酒味了, 等到大米完全變成米酒, 沒有一絲甜味的時候, 再把它們裝入密封的蒸爐裡。

蒸爐是專門用來蒸酒的,

由一口鍋和高三四尺的大木桶組成, 蒸爐下柴火燒旺, 蒸餾出酒氣, 通過冷卻, 從一根小指頭般細小的竹竿子, 一滴一滴地流出高濃度的米酒。

哈哈, 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看這種土法釀造的米酒哦, 最後做出的米酒是晶瑩剔透且醇甘清香, 不割喉、不上腦, 是一款很健康的飲用酒, 適合人群廣泛。

二、客家黃酒製作方法

1、浸酒:先將糯米三五十斤蒸熟

2、攤冷:撒入酒餅拌勻, 放入窄口的瓦埕, 稍加適量開水, 然後密封, 七八天后就有酒味發出, 芬芳誘人。

3、口感:若嫌酒味太淡, 可加幾斤純正米酒, 使其在埕中再度發酵, 三數天后, 用酒簍隔去酒渣, 汲取淨酒, 經過煮滾, 便可飲用。 注意, 這酒很“嬌嫩”, 容不得大力搬動, 過分搖晃, 酒味變酸。

4、功效:此酒色澤黃白, 酒質粘稠, 味道甜香。 如在發酵浸酒時加入紅粬米, 其酒色即變淡紅, 色香味更佳。 若果用黑糯米浸釀, 對產婦更為補益。

鄉間婦女人坐月子是件大事, 不管夫家還是娘家都早早提前浸釀, 所以有的婦女以飲了幾埕酒, 為攀比榮耀富貴。 這種酒以客家人做得最好,所以俗稱客家黃酒。由於黃酒度數低,好入口,男女皆宜,現在遍佈深圳的客家餐廳多有備用,供客人選購。

這種酒以客家人做得最好,所以俗稱客家黃酒。由於黃酒度數低,好入口,男女皆宜,現在遍佈深圳的客家餐廳多有備用,供客人選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