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水滸傳》的作者不是施耐庵,也不是羅貫中

對於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 人人都耳熟能詳, 但對於水滸傳作者是誰, 雖然書上印的是施耐庵, 但根據史料和傳說都一直是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比如有人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寫的, 但又有人認為施耐庵、羅是江浙人, 而《水滸傳》中滿是山東、河南方言, 江浙人施耐庵和羅貫中不可能寫出如此地道的山東腔, 所以二人都不是作者。 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 不過我們還是先拋開抬杠, 以事實為主。

先來看看施、羅的生平。

施耐庵或者羅貫中歷史資料, 少得簡直如鳳毛麟角, 許多專家考證, 甚至連考古學家也參加進來發掘, 所得到的資料, 有的模棱兩可, 有的被批駁者所否定。 目前一般的說法是:施耐庵, 名子安, 號耐庵, 原籍錢塘(浙江杭州)人或蘇州人, 後來遷居江蘇興化或淮安, 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 與劉基同榜中進士, 並與劉基結識, 曾在錢塘當官兩年,

後來退出官場, 終生不再仕, 立志著書。 大約在1296—1370年間去世, 著書的時間共有三十多年。 終年七十五歲。 著書的地點, 傳說是在江蘇興化的白駒場。 有一種說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 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 施耐庵為避戰亂, 遷來白駒場西定居, 此地現名施家橋。

張士誠是元末泰州白駒人, 施耐庵後來定居白駒, 與張士誠可以說是小同鄉。 許多有關施耐庵的文章都提到張士誠和朱元璋都想請施耐庵出仕, 即便不是事實, 至少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還有人說施耐庵曾經當過張士誠的軍師, 可惜張士誠目光短淺, 不聽施耐庵的良策, 於是施耐庵離開了張士誠, 張士誠也終於被朱元璋打敗。 張士誠的失敗, 施耐庵一直耿耿於懷, 覺得自己也有一分責任, 所以他在《水滸傳》中特地把梁山軍師智多星吳加亮改名為“吳(無)用”, 意思就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幫助張士誠平定天下——是軍師無用啊。

白駒場現在有不少與施耐庵有關的遺跡, 如施耐庵陵園, 還有施耐庵在白駒鎮寫作《水滸傳》的書齋。

清咸豐五年(1855年), 施耐庵的十四代孫施涔將此齋加以修建, 改成了“施氏宗祠”, 供有第十五世始祖施耐庵的牌位。

據稱當地施氏宗譜卷末有《施耐庵傳》殘頁, 為淮安人王道生作, 其中提到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傳》, 即《水滸》等多部著作, 每一部著作完成都要仔細校對,

其中得到弟子羅貫中的幫助最多。 從文字看, 作者王道生比施耐庵小七十來歲, 比羅貫中小三十多歲, 而且與羅貫中在福建見過面, 所講的事蹟, 應該可信。 但是據《水滸》研究者及考古學家們的考證, 此文僅見於清代的施氏族譜, 不是明代的版本, 也沒有旁證, 有偽造的嫌疑。

後來又陸續發現各種有關施耐庵的資料, 如清咸豐年間的《施氏族譜》、施家橋出土的《施讓地券》《施氏家簿譜》等文物, 民間也有各種傳說。 整合這些資料後, 可以大致勾勒出施耐庵的生平:施耐庵, 元末明初人, 名子安, 又名肇端, 字彥端, 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別號。 祖居揚州興化, 後來遷居海陵白駒, 至順間“鄉貢進士”, 流寓錢塘, 曾入張士誠幕, 張敗後隱居白駒著書,後因躲避朱元璋的徵召而去淮安,死後骨殖遷葬白駒施家橋。

關於以上的諸多推測,學術界尚有爭議。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幾百年了,《水滸傳》廣泛流傳之後才出現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因為中國非常善於或喜好美化某些名人或事蹟,比如對三國的關羽和諸葛亮的神話等等,常常為了使一個人達到自己渴望的理想效果,就不擇手段的虛構許多事蹟加諸其身。所以施耐庵的情況也存在此類問題。

再來看羅貫中。

通常的看法是,羅貫中(約1330—1400年),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人或廬陵(江西吉安)人,終年七十一歲。也就是說,羅貫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歲,施耐庵中進士的那一年,羅貫中剛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羅貫中四十一歲。羅貫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國演義》外,還有《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共幾十種。但是從這些作品的文字水準看,比《三國》相差太遠,不大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羅氏的早期作品或後人偽託。

有人從語言方面分析,認為《水滸傳》中使用了大量山東、河南方言,據此認為《水滸傳》不可能是身居錢塘的施耐庵或羅貫中編寫。其實《水滸傳》中同時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薦、桶盤、做人家、做羹飯”之類。再說,水滸故事的來源是宋元話本,而話本的主要流行地區是河南、河北、山東,話本所使用的文學語言是當時的“官話”,即首都開封方言。因此,《水滸傳》中出現許多河南、山東方言語詞,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話本底稿的。因此,認為施、羅都與《水滸》無關的說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誰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個謎。

不過目前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當時水滸傳的多數故事都以話本形式流傳民間,後被施耐庵整理編輯成一本書。所以,施耐庵不是原作者,而只是一個編者。

張敗後隱居白駒著書,後因躲避朱元璋的徵召而去淮安,死後骨殖遷葬白駒施家橋。

關於以上的諸多推測,學術界尚有爭議。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幾百年了,《水滸傳》廣泛流傳之後才出現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因為中國非常善於或喜好美化某些名人或事蹟,比如對三國的關羽和諸葛亮的神話等等,常常為了使一個人達到自己渴望的理想效果,就不擇手段的虛構許多事蹟加諸其身。所以施耐庵的情況也存在此類問題。

再來看羅貫中。

通常的看法是,羅貫中(約1330—1400年),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人或廬陵(江西吉安)人,終年七十一歲。也就是說,羅貫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歲,施耐庵中進士的那一年,羅貫中剛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羅貫中四十一歲。羅貫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國演義》外,還有《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共幾十種。但是從這些作品的文字水準看,比《三國》相差太遠,不大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羅氏的早期作品或後人偽託。

有人從語言方面分析,認為《水滸傳》中使用了大量山東、河南方言,據此認為《水滸傳》不可能是身居錢塘的施耐庵或羅貫中編寫。其實《水滸傳》中同時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薦、桶盤、做人家、做羹飯”之類。再說,水滸故事的來源是宋元話本,而話本的主要流行地區是河南、河北、山東,話本所使用的文學語言是當時的“官話”,即首都開封方言。因此,《水滸傳》中出現許多河南、山東方言語詞,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話本底稿的。因此,認為施、羅都與《水滸》無關的說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誰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個謎。

不過目前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當時水滸傳的多數故事都以話本形式流傳民間,後被施耐庵整理編輯成一本書。所以,施耐庵不是原作者,而只是一個編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