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明王朝之高拱

明神宗即位後, 高拱以主幼, 欲收司禮監之權, 還之於內閣。 與張居正謀, 張居正與馮保交好, 馮保進讒太后責高拱專恣, 被勒令致仕。 萬曆六年死於家中。 萬曆七年贈復原官。

高拱(1513年—1578年), 字肅卿, 號中玄。 漢族, 新鄭人。 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

一、同受顧命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如果按西曆, 是1572年7月4日, 北京就要迎來這一年最熱的日子。 但是, 紫禁城乾清宮的氣氛, 卻像是冷到了冰點。 小心謹慎等待了許多年, 但登上皇帝寶座僅僅五年半時間的隆慶皇帝朱載垕, 此時還不滿三十六歲, 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當內閣三位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宦官領進乾清宮時, 隆慶皇帝正半倚在禦榻上, 皇后陳氏、貴妃李氏, 以及太子朱翊鈞都陪伴在他的身邊。

高拱三人見狀, 連忙跪倒在禦榻前, 不住地呼叫、不住地磕頭。 皇帝此時已經說不出話來, 只是逐一對著他們點頭, 並示意身邊的太監宣讀顧命:

朕嗣祖宗大統, 今方六年, 偶得此疾, 遽不能起, 有負先皇付託。 東宮幼小, 朕今付之卿等三臣, 宜協心輔佐, 遵守祖制, 保固皇圖。 卿等功在社稷, 萬世不泯。 (《明穆宗實錄》卷70)

不等司禮監太監宣讀完顧命, 高拱三人已是泣不成聲。

托孤之後的第二天, 隆慶皇帝去世了。 一切善後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

一方面是安頓好已經去世的皇帝, 該上廟號上廟號, 該營山陵營山陵。 另一方面是安排新皇帝即位。 先是由內閣向太子上“勸進”儀注, 接著滿朝文武以及軍民代表三次聯合上疏, 請求太子即位。 年僅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也按照既定程式推辭兩次, 然後在第三次勸進表遞上之後, 于隆慶六年六月十日當仁不讓地繼承了皇位,

並從第二年開始, 也就是從西元1573年, 改年號為“萬曆”。 這位皇帝, 就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

當然, 在皇帝繼位的過程中, 最忙碌的其實並不是被頂在前臺的萬曆皇帝朱翊鈞。 十歲的小世宗這個時候還只是一個道具, 由人擺佈。 最忙碌的是這些事情的總導演、總指揮——內閣首輔高拱。 大行皇帝的信任, 使高拱更加積極努力地工作, 他不但要把小皇帝名正言順、風光體面地扶上臺, 還要把他培養成、輔佐成有道明君。 高拱先是領著人草擬了隆慶皇帝的遺詔和萬曆皇帝的登極詔, 興利除弊, 大赦天下。 緊接著, 又以內閣首輔的身份向萬曆皇帝提出五條建議, 也就是五條施政綱領。 所有這些,

萬曆皇帝都一一予以批准。

正如剛剛死去的隆慶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所期待的那樣, 新天子和舊大臣之間, 特別是和舊首輔之間, 配合默契, 其樂融融。

二、風雲突變

但是, 誰也沒有想到, 這一切竟然只是一個虛假的表像。 隱藏在這配合默契、其樂融融表像後面的, 卻是緊鑼密鼓的陰謀和磨刀霍霍的搏殺。

隆慶六年六月十六日, 也就是萬曆皇帝即位的第七天, 文武大臣們在禮儀官的引導下, 跟隨著內閣首輔高拱來到了會極門。 這是明朝經常發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 也是皇帝的意志、宦官的意志和文官的意志進行博弈的地方。 由於剛剛即位, 這個時候萬曆皇帝還沒有正式“視事”, 還沒有開始和大臣們討論國家事務,

所以凡有詔令, 都由司禮監太監在這裡宣讀。

高拱們來到會極門時, 以掌印太監馮保為首, 司禮監的各位太監早已在此等候。 看看人到齊了, 只聽馮保一聲“有旨”, 大臣們連忙跪下聽旨。 司禮監的一位太監開始高聲宣讀聖旨:

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

司禮監太監繼續宣讀:

傳與內閣府部等衙門官員,我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至禦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授遺囑。說東宮年少,要他每輔佐。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不許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便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你每大臣受國家厚恩,當思竭忠報主,如何只阿附權臣,蔑視主上。姑且不究。今後俱要洗心滌慮,用心辦事。如再有這等的,處以典刑。拱即日出城。(《明神宗實錄》卷2)

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聖旨,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對你們內閣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輔高拱不知圖報,專權擅政,連皇帝的權力都奪去了,弄得我們孤兒寡母十分恐慌。所以,我們只有採取斷然措施,讓他立即滾蛋,回原籍閑住。你們內閣、五府、六部的大臣們,都受國家的厚恩,怎麼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來和他做鬥爭?希望你們認真反省,好好為朝廷辦事,否則,高拱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司禮監太監面無表情地宣讀著聖旨,高拱聽著聽著,如同五雷轟頂,幾乎暈了過去。其他的大臣也被這道聖旨弄得一頭霧水。但皇恩浩蕩,令出如山。

這位頭上頂著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中極殿大學士掌吏部事的內閣首輔,這位文官的領班、剛剛死去二十天的皇帝的老師,他所有的政治身份就這樣被一道聖旨剝奪得乾乾淨淨。

這是萬曆皇帝即位後朝廷中發生的第一樁大事,高拱這一次可能破了一項紀錄,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自有記載以來被新皇帝以最快速度罷免的顧命大臣。

三、性格決定命運

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對高拱的事情做一個交代,否則,我們也會和當時聽這道聖旨的官員們一樣一頭霧水。

這位高拱,我們在《大明嘉靖往事》中曾經說到過:嚴嵩做壽,眾人來慶賀,當時還在翰林院為史官的高拱竟然發出不和諧的怪笑,而且念了韓愈韓昌黎的一句詩,說是“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笑得嚴嵩直不起腰來。不僅如此,高拱還十分得意地把這件事情記載下來、流傳開去,成為嘉靖時期內閣和翰林院令人神往的風流雅事。

高拱是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的二甲進士,選了庶起士,散館後留翰林院為編修。我們過去反復說,庶起士、編修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大學士。這個時候的高拱三十歲剛出頭,雖然不算是少年得志,可也是前途無量。後來的事實證明,高拱十分幸運,因為他跟對了人,跟對了嘉靖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後來成為隆慶皇帝的裕王朱載垕。當然,這次跟對人並不是高拱自己可以選擇的,而是嘉靖皇帝安排的,更有可能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安排的,讓他做了裕王的講讀官,也就是做了裕王的老師。這個有意或無意的安排,註定高拱以後要發跡。因為這個時候太子已經死了,裕王也就成了嘉靖皇帝還健在的兩個兒子中的老大,極有可能繼承皇位。後來,裕王的壽命不僅熬過了他的弟弟景王,成了嘉靖皇帝碩果僅存的兒子,還熬過了父親嘉靖皇帝,做了皇帝,就是隆慶皇帝。這樣一來,高拱就由裕王的老師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老師。

在高拱做裕王老師、皇帝老師的過程中,內閣的首輔先後是嚴嵩和徐階,這兩人都是官場的老手。雖然嘉靖皇帝還在位,但是他們早就在考慮嘉靖皇帝的後事了。太子死後,雖然嘉靖皇帝一直沒有立裕王為太子,但這繼承人的身份卻是跑不掉的,而高拱也顯示出辦事的幹練。於是,無論是嚴嵩還是徐階,都認定高拱以後一定會得到重用,所以不斷向嘉靖皇帝推薦。於是,高拱做了太常卿,並且兼著國子監的祭酒。太常卿是正三品的大員,專門主持和上天的對話,這實際上是嚴嵩給他的一個可能和嘉靖皇帝接觸的機會。祭酒則是國子監的主官,高拱可以以這種身份廣結善緣,成為讀書人的領袖。到嘉靖四十一年,嚴嵩罷官,徐階為首輔,繼續給高拱送人情,推薦他為禮部侍郎,使他具備了入閣為大學士的資格。嘉靖四十四年,高拱做了禮部尚書,並于次年入內閣為文淵閣大學士。

雖然高拱已經入閣,內閣中也還有其他的大學士,但徐階卻是資格最老、威望最高的大學士,是首輔,副手們都是他的學生輩,所以徐階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而且,徐階還逐漸發現,這個高拱雖然能幹,脾氣卻和自己不對路,還不甘心居於人下。雖然自己曾經不斷推薦他、幫助他,但他並不買帳。特別是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繼位,高拱仗著是皇帝的老師,每每與自己抬杠。

倒是隆慶皇帝的另外一個老師張居正,對自己十分尊重,或許是個好幫手。於是,徐階在許多事情上便撇開高拱、撇開其他的大學士,和當時還不是大學士的張居正商量。比如草擬嘉靖皇帝的遺詔、隆慶皇帝的登極詔,徐階都是徵詢張居正的意見,並很快把張居正招入內閣,以抗衡高拱。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與高拱的咄咄逼人相比,徐階再一次顯示出他的政治家氣度。高拱回原籍“養病”後的一年零兩個月,隆慶二年七月,徐階感覺到了隆慶皇帝對自己的疏遠,不等別人下逐客令,便自己請求退休,回了松江府華亭縣老家,頤養天年。又過了一年半,隆慶三年十二月,高拱在家鄉養精蓄銳兩年半後,被隆慶皇帝召回北京,重入內閣,並且成了內閣的新首輔。一旦做了首輔,高拱便也繼承了嚴嵩、徐階的做派,事事自己做主,處處顯示權威。不僅僅在內閣、在外朝顯示權威,同時也干預內府的事情,干預宦官衙門特別是干預司禮監的事情。這就為他的再次下臺留下了隱患。

從英宗正統年間開始,司禮監成了明朝宦官的主管衙門,而且代表皇帝對內閣進行操縱。凡是內閣“票擬”的檔,都需要司禮監代表皇帝“批紅”。

所以《明史?職官志》說:“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內閣大學士一般只有三人,但司禮監的太監卻是一批人,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太監、秉筆隨堂太監,又有少監、監丞等等。而他們的升遷,也和外廷文官一樣,有一套程式。

在這些司禮監的太監中,馮保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按照資歷,本應該升任掌印太監,但高拱覺得馮保和自己不太對勁,在討論工作時不太協調,於是向隆慶皇帝推薦了其他人。這就等於堵了馮保升遷的路子,剝奪了馮保本來應該得到的利益,還不只堵了一次,而是堵了兩三次,這樣一來,馮保自然對高拱十分不滿意。

儘管高拱看不上馮保,但馮保卻有馮保的長處,不僅書讀得多,有見識,有才幹,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皆精,雅歌投壺,多才多藝,所以隆慶皇帝的皇后和貴妃都很把馮保當人物。不僅如此,內閣裡面也有馮保的好朋友,他就是張居正。高拱覺得和馮保不對勁、不協調,張居正卻和馮保很對勁、很協調。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而所有這些背景、這些內幕,高拱都渾然不覺。更要命的是,高拱的靠山是隆慶皇帝,但隆慶皇帝偏偏只做了五年半皇帝就病死了。他這邊一病死,那邊就由皇后和貴妃做主,讓馮保做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並且下了一道旨意,讓內閣大學士們和馮保一起輔佐皇帝。直到這時,高拱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又是絕對的自我感覺良好者,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把這件事情扭轉過來。他讓兩個嫡系言官上疏彈劾馮保,準備在這個奏疏發到內閣時,擬旨驅趕馮保。為了萬無一失,他把這個計畫悄悄告訴了張居正,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但高拱沒有想到的是,張居正雖然和他是裕王府和內閣中的同事,但對他張揚的個性卻並不苟同。況且,此時的張居正已經通過馮保的關係攀上了新皇帝、皇后和貴妃,並且正在努力和舊朝決裂,以便成為新朝的代表。於是,這樣一場本來是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之間的博弈,客觀上又成了張居正與高拱之間的較量,只是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在明處的自然是高拱,在暗處的則是張居正。

所以,事情的發展完全背離了高拱的預期,皇后、貴妃和皇帝根本沒有把彈劾馮保的奏疏發到內閣,而是讓馮保的朋友、另一個司禮監太監,宣讀了對高拱的譴責和處置。

這是怎麼回事呢?高拱不明白自己這盤棋錯在哪裡,他覺得自己的程式沒有錯。其實,他錯就錯在在裕王府窩的時間太長,而沒有真正在政府部門混,沒有弄清楚內閣和司禮監的真正關係,沒有弄清楚這場鬥爭的潛在法則。在中國君主制時代,重大的事情其實是不按規矩出牌的。你高拱想按規矩辦,那還不死路一條嗎?再說,你又算是什麼規矩,那兩個上疏彈劾馮保的,不就是你的“私人”嗎?你搞陰謀,別人就不可以搞陰謀?要怪只能怪你自己玩不過別人。

事情的結局對於高拱來說,或許是一種不公平、不公正,因為高拱在隆慶時期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高拱下臺換來的結局,是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和新的司禮監首腦馮保的配合默契,是新內閣、新司禮監和新皇帝、新皇太后之間的其樂融融,並因此開創了萬曆前十年的輝煌。歷史就是這樣有意思,甚至是這樣難以琢磨。

不能不佩服《明史》的編撰者,他們竟然把高拱和他的兩個生死對頭徐階、張居正同列一卷。因為他們看到,三人雖然是政敵,卻進行了一場接力,一場通過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苦心經營,把明朝推向鼎盛的接力。

司禮監太監繼續宣讀:

傳與內閣府部等衙門官員,我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至禦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授遺囑。說東宮年少,要他每輔佐。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不許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便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你每大臣受國家厚恩,當思竭忠報主,如何只阿附權臣,蔑視主上。姑且不究。今後俱要洗心滌慮,用心辦事。如再有這等的,處以典刑。拱即日出城。(《明神宗實錄》卷2)

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聖旨,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對你們內閣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輔高拱不知圖報,專權擅政,連皇帝的權力都奪去了,弄得我們孤兒寡母十分恐慌。所以,我們只有採取斷然措施,讓他立即滾蛋,回原籍閑住。你們內閣、五府、六部的大臣們,都受國家的厚恩,怎麼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來和他做鬥爭?希望你們認真反省,好好為朝廷辦事,否則,高拱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司禮監太監面無表情地宣讀著聖旨,高拱聽著聽著,如同五雷轟頂,幾乎暈了過去。其他的大臣也被這道聖旨弄得一頭霧水。但皇恩浩蕩,令出如山。

這位頭上頂著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中極殿大學士掌吏部事的內閣首輔,這位文官的領班、剛剛死去二十天的皇帝的老師,他所有的政治身份就這樣被一道聖旨剝奪得乾乾淨淨。

這是萬曆皇帝即位後朝廷中發生的第一樁大事,高拱這一次可能破了一項紀錄,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自有記載以來被新皇帝以最快速度罷免的顧命大臣。

三、性格決定命運

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對高拱的事情做一個交代,否則,我們也會和當時聽這道聖旨的官員們一樣一頭霧水。

這位高拱,我們在《大明嘉靖往事》中曾經說到過:嚴嵩做壽,眾人來慶賀,當時還在翰林院為史官的高拱竟然發出不和諧的怪笑,而且念了韓愈韓昌黎的一句詩,說是“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笑得嚴嵩直不起腰來。不僅如此,高拱還十分得意地把這件事情記載下來、流傳開去,成為嘉靖時期內閣和翰林院令人神往的風流雅事。

高拱是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的二甲進士,選了庶起士,散館後留翰林院為編修。我們過去反復說,庶起士、編修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大學士。這個時候的高拱三十歲剛出頭,雖然不算是少年得志,可也是前途無量。後來的事實證明,高拱十分幸運,因為他跟對了人,跟對了嘉靖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後來成為隆慶皇帝的裕王朱載垕。當然,這次跟對人並不是高拱自己可以選擇的,而是嘉靖皇帝安排的,更有可能是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安排的,讓他做了裕王的講讀官,也就是做了裕王的老師。這個有意或無意的安排,註定高拱以後要發跡。因為這個時候太子已經死了,裕王也就成了嘉靖皇帝還健在的兩個兒子中的老大,極有可能繼承皇位。後來,裕王的壽命不僅熬過了他的弟弟景王,成了嘉靖皇帝碩果僅存的兒子,還熬過了父親嘉靖皇帝,做了皇帝,就是隆慶皇帝。這樣一來,高拱就由裕王的老師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老師。

在高拱做裕王老師、皇帝老師的過程中,內閣的首輔先後是嚴嵩和徐階,這兩人都是官場的老手。雖然嘉靖皇帝還在位,但是他們早就在考慮嘉靖皇帝的後事了。太子死後,雖然嘉靖皇帝一直沒有立裕王為太子,但這繼承人的身份卻是跑不掉的,而高拱也顯示出辦事的幹練。於是,無論是嚴嵩還是徐階,都認定高拱以後一定會得到重用,所以不斷向嘉靖皇帝推薦。於是,高拱做了太常卿,並且兼著國子監的祭酒。太常卿是正三品的大員,專門主持和上天的對話,這實際上是嚴嵩給他的一個可能和嘉靖皇帝接觸的機會。祭酒則是國子監的主官,高拱可以以這種身份廣結善緣,成為讀書人的領袖。到嘉靖四十一年,嚴嵩罷官,徐階為首輔,繼續給高拱送人情,推薦他為禮部侍郎,使他具備了入閣為大學士的資格。嘉靖四十四年,高拱做了禮部尚書,並于次年入內閣為文淵閣大學士。

雖然高拱已經入閣,內閣中也還有其他的大學士,但徐階卻是資格最老、威望最高的大學士,是首輔,副手們都是他的學生輩,所以徐階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而且,徐階還逐漸發現,這個高拱雖然能幹,脾氣卻和自己不對路,還不甘心居於人下。雖然自己曾經不斷推薦他、幫助他,但他並不買帳。特別是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繼位,高拱仗著是皇帝的老師,每每與自己抬杠。

倒是隆慶皇帝的另外一個老師張居正,對自己十分尊重,或許是個好幫手。於是,徐階在許多事情上便撇開高拱、撇開其他的大學士,和當時還不是大學士的張居正商量。比如草擬嘉靖皇帝的遺詔、隆慶皇帝的登極詔,徐階都是徵詢張居正的意見,並很快把張居正招入內閣,以抗衡高拱。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與高拱的咄咄逼人相比,徐階再一次顯示出他的政治家氣度。高拱回原籍“養病”後的一年零兩個月,隆慶二年七月,徐階感覺到了隆慶皇帝對自己的疏遠,不等別人下逐客令,便自己請求退休,回了松江府華亭縣老家,頤養天年。又過了一年半,隆慶三年十二月,高拱在家鄉養精蓄銳兩年半後,被隆慶皇帝召回北京,重入內閣,並且成了內閣的新首輔。一旦做了首輔,高拱便也繼承了嚴嵩、徐階的做派,事事自己做主,處處顯示權威。不僅僅在內閣、在外朝顯示權威,同時也干預內府的事情,干預宦官衙門特別是干預司禮監的事情。這就為他的再次下臺留下了隱患。

從英宗正統年間開始,司禮監成了明朝宦官的主管衙門,而且代表皇帝對內閣進行操縱。凡是內閣“票擬”的檔,都需要司禮監代表皇帝“批紅”。

所以《明史?職官志》說:“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內閣大學士一般只有三人,但司禮監的太監卻是一批人,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太監、秉筆隨堂太監,又有少監、監丞等等。而他們的升遷,也和外廷文官一樣,有一套程式。

在這些司禮監的太監中,馮保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按照資歷,本應該升任掌印太監,但高拱覺得馮保和自己不太對勁,在討論工作時不太協調,於是向隆慶皇帝推薦了其他人。這就等於堵了馮保升遷的路子,剝奪了馮保本來應該得到的利益,還不只堵了一次,而是堵了兩三次,這樣一來,馮保自然對高拱十分不滿意。

儘管高拱看不上馮保,但馮保卻有馮保的長處,不僅書讀得多,有見識,有才幹,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皆精,雅歌投壺,多才多藝,所以隆慶皇帝的皇后和貴妃都很把馮保當人物。不僅如此,內閣裡面也有馮保的好朋友,他就是張居正。高拱覺得和馮保不對勁、不協調,張居正卻和馮保很對勁、很協調。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而所有這些背景、這些內幕,高拱都渾然不覺。更要命的是,高拱的靠山是隆慶皇帝,但隆慶皇帝偏偏只做了五年半皇帝就病死了。他這邊一病死,那邊就由皇后和貴妃做主,讓馮保做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並且下了一道旨意,讓內閣大學士們和馮保一起輔佐皇帝。直到這時,高拱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又是絕對的自我感覺良好者,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把這件事情扭轉過來。他讓兩個嫡系言官上疏彈劾馮保,準備在這個奏疏發到內閣時,擬旨驅趕馮保。為了萬無一失,他把這個計畫悄悄告訴了張居正,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但高拱沒有想到的是,張居正雖然和他是裕王府和內閣中的同事,但對他張揚的個性卻並不苟同。況且,此時的張居正已經通過馮保的關係攀上了新皇帝、皇后和貴妃,並且正在努力和舊朝決裂,以便成為新朝的代表。於是,這樣一場本來是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之間的博弈,客觀上又成了張居正與高拱之間的較量,只是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在明處的自然是高拱,在暗處的則是張居正。

所以,事情的發展完全背離了高拱的預期,皇后、貴妃和皇帝根本沒有把彈劾馮保的奏疏發到內閣,而是讓馮保的朋友、另一個司禮監太監,宣讀了對高拱的譴責和處置。

這是怎麼回事呢?高拱不明白自己這盤棋錯在哪裡,他覺得自己的程式沒有錯。其實,他錯就錯在在裕王府窩的時間太長,而沒有真正在政府部門混,沒有弄清楚內閣和司禮監的真正關係,沒有弄清楚這場鬥爭的潛在法則。在中國君主制時代,重大的事情其實是不按規矩出牌的。你高拱想按規矩辦,那還不死路一條嗎?再說,你又算是什麼規矩,那兩個上疏彈劾馮保的,不就是你的“私人”嗎?你搞陰謀,別人就不可以搞陰謀?要怪只能怪你自己玩不過別人。

事情的結局對於高拱來說,或許是一種不公平、不公正,因為高拱在隆慶時期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高拱下臺換來的結局,是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和新的司禮監首腦馮保的配合默契,是新內閣、新司禮監和新皇帝、新皇太后之間的其樂融融,並因此開創了萬曆前十年的輝煌。歷史就是這樣有意思,甚至是這樣難以琢磨。

不能不佩服《明史》的編撰者,他們竟然把高拱和他的兩個生死對頭徐階、張居正同列一卷。因為他們看到,三人雖然是政敵,卻進行了一場接力,一場通過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苦心經營,把明朝推向鼎盛的接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