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代烏蒙部的崛起與烏蒙王的冊封|昭通歷史

由於魏晉南朝長時期的戰亂, 原居於朱提的漢民、僰人紛紛向滇中、滇西遷徙, 曾經號稱“寧州冠冕”的朱提逐漸頹敗。 到了唐代, 曾經被中原移民擠壓生存空間而被迫“分佈山谷間”的彝族先祖——“仲牟由之裔”, 就慢慢成為烏蒙大地的真正主人。 西元794年, 袁滋冊封南詔, 沿舊五尺道一路行來, 途經今昭通市所屬的水富、鹽津、大關、昭陽、魯甸等區縣, 所看到的當地烏蠻居民形象, 便是“男則髮髻, 女則散發, 見人無禮節跪拜, 三譯四譯乃與華通”的場景。

《新唐書·南蠻經》說:“烏蠻與南詔世婚姻, 其中分七部落, 一曰阿芋路, 居曲州, 靖州故地;二曰阿孟;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 土多牛馬, 無布帛, 男子髻髻, 女子披髮, 皆衣牛羊皮, 俗尚巫鬼, 無拜跪之節。 其語兩譯乃中國通, 大部落有大鬼主, 百家則置小鬼主。 ”再據《雲南志》(《蠻書》)所載各大部落的地域狀況, 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陽區境內;阿孟(阿猛)部落在今昭陽區、鎮雄至彝良一帶;夔山部在今彝良、昭通、威寧之間;盧鹿蠻部落在今巧家、會澤、東川一帶;暴蠻在今威寧至黔西、大方、織金一帶;磨彌斂部落在今宣威境內;勿鄧部落在今四川涼山一帶。

(鹽津普洱夷都山烏蒙王府遺址)

唐德宗貞元年間, 唐政府為了重新打通與南詔的聯繫, 在秦“五尺道”、漢晉“南夷道”基礎上, 再度修治了“石門道”。 石門道從戎州(宜賓)經鄧枕山、馬鞍渡、阿芋部、蒙夔山、夔山部、蒙夔嶺、曲州、魯望、界紅山、竹子嶺、磨彌斂等到拓東(昆明), 最後至南詔的大理。 實際上, 已經日薄西山的唐王朝並無能力打理經營, 這條交通沿線地區, 仍然是烏蠻各部的勢力範圍。 到了宋末, 上述諸部又演變為烏撒部、烏蒙部、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阿晟部、閟畔部。

“烏蒙”之名, 出現于《宋史》仁宗之世。 烏蒙原為部落首領之名, 為唐代阿統的第十一世孫。 他兼併周圍一些小部落, 統治了今昭陽、魯甸、大關、鹽津、威寧西北等地。 《西南彝志》“敘烏蒙”記載:“你洛烏蒙家, 在德歹濮臥, ……得六祖庇佑, 榮祿有好根, 彌漫于天下, 治理的威榮, 如大樹參天, 中央和四方, 拓地盤很寬, 百姓和奴僕如鳥不離樹,都沾了光彩。”“外人多傳說:‘你德歹濮臥,修建起金城,閃青紅光輝。大小的宮室,像武家式樣,有篤慕福祿,顯篤慕威榮,像天宮那樣,精美而壯麗’”;“掌權發號令,如青鷹號叫,如雷震山風,女者張華蓋,一呼百耳聞,萬目同仰望,恒管的德歹,有如此威榮。”全文將烏蒙部在一定時期勢力的強大,渲染得淋漓盡致,今天的烏蒙山即因烏蒙部而得名。

另據《明一統志》記載:“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曰阿統者,始遷於此。至十一世孫,烏蒙強盛,號烏蒙部。宋時,封阿杓為王。”阿杓封烏蒙王一事,《明史·四川土司傳》《蜀中廣記》均有記載,民國《昭通縣志稿》《鹽津縣誌》也曾轉抄備錄。從這些文獻來看,對阿杓封烏蒙王一事似乎沒有什麼歧義,但關於阿杓的身世,卻無史實可考;對阿杓是否為阿統、仲牟由的後人,學界也存有疑問。

鹽津普洱夷都山,舊志記為“夷渡山”,風物幽雅,人文薈萃,《鹽津縣誌》載:此地“相傳為夷人都城”。據傳阿杓于宋朝熙甯年間封烏蒙王,卒葬於夷都山的石馬埂,這裡至今保存有宋代烏蒙王阿杓墓(疑塚)。但據當地《羅氏家譜》載:“始祖羅公諱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從征有功,遂封為烏蒙王。後卒,葬於座宅後邊,有墳塋鐫碑為記。”由此來看,“烏蒙王”阿杓原名羅星,是江西吉安人,宋代才入籍滇南為烏蒙帥。之所以封烏蒙王,是因為參加討瀘(州)夷有功。說明封為“烏蒙王”的阿杓,不過是一個“夷化”了的漢人!?真相究竟如何,歷史卻至今選擇了沉默!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 文/唐靖 圖/李仁安 柴峻峰

編審|李仁安 校對|羅 益 編輯|李曉溪

@微昭通 編輯部

百姓和奴僕如鳥不離樹,都沾了光彩。”“外人多傳說:‘你德歹濮臥,修建起金城,閃青紅光輝。大小的宮室,像武家式樣,有篤慕福祿,顯篤慕威榮,像天宮那樣,精美而壯麗’”;“掌權發號令,如青鷹號叫,如雷震山風,女者張華蓋,一呼百耳聞,萬目同仰望,恒管的德歹,有如此威榮。”全文將烏蒙部在一定時期勢力的強大,渲染得淋漓盡致,今天的烏蒙山即因烏蒙部而得名。

另據《明一統志》記載:“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曰阿統者,始遷於此。至十一世孫,烏蒙強盛,號烏蒙部。宋時,封阿杓為王。”阿杓封烏蒙王一事,《明史·四川土司傳》《蜀中廣記》均有記載,民國《昭通縣志稿》《鹽津縣誌》也曾轉抄備錄。從這些文獻來看,對阿杓封烏蒙王一事似乎沒有什麼歧義,但關於阿杓的身世,卻無史實可考;對阿杓是否為阿統、仲牟由的後人,學界也存有疑問。

鹽津普洱夷都山,舊志記為“夷渡山”,風物幽雅,人文薈萃,《鹽津縣誌》載:此地“相傳為夷人都城”。據傳阿杓于宋朝熙甯年間封烏蒙王,卒葬於夷都山的石馬埂,這裡至今保存有宋代烏蒙王阿杓墓(疑塚)。但據當地《羅氏家譜》載:“始祖羅公諱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從征有功,遂封為烏蒙王。後卒,葬於座宅後邊,有墳塋鐫碑為記。”由此來看,“烏蒙王”阿杓原名羅星,是江西吉安人,宋代才入籍滇南為烏蒙帥。之所以封烏蒙王,是因為參加討瀘(州)夷有功。說明封為“烏蒙王”的阿杓,不過是一個“夷化”了的漢人!?真相究竟如何,歷史卻至今選擇了沉默!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 文/唐靖 圖/李仁安 柴峻峰

編審|李仁安 校對|羅 益 編輯|李曉溪

@微昭通 編輯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