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像馬雅舒一樣把“不”掛在嘴邊,更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

跌入育兒圈的我, 時不時也會關注娛樂圈的半壁江山, 比如我就是看著馬雅舒與現任老公結婚生娃的。 馬雅舒美, 歪果老公帥, 兩人看起來很恩愛。 街拍中看到兩個顏值爆表的混血娃時, 我就在想啊, 這樣的國際家庭對孩子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這些國內父母學習的地方。

事實證明, 馬雅舒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有值得我們對照和參考的地方。 她在芒果台的《媽媽是超人》第二季中, 完美詮釋了一個整天把“不”掛在嘴邊的超級焦慮型媽媽。 而且重點是, 兩個孩子對她發出的警告根本充耳不聞, 初步顯示了叛逆的一面。

兒子去碰門, 她先大叫小心, 然後堅定地說“不行”。

兒子只是看了看插座, 她也是大叫:“不許拔電”

孩子們在書櫥邊玩, 她警告孩子“不要做危險的事情”

帶孩子們去菜市場, 小朋友用手摸魚

姐姐摸完, 弟弟摸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喊著“不要”的馬雅舒快崩潰了

而孩子們對大呼小叫的媽媽是什麼反應呢?完全不理!孩子們不僅去摸了魚, 還去摸了大骨, 自顧自地玩了個夠!

馬雅舒帶孩子進入測試房間,本來玩沙子是個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發揮想像力的活動,但焦慮的她覺得沙子髒,孩子不可以玩。但孩子們照玩不誤的一幕又一次上演。

不只是明星,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也常聽到身邊的父母吐槽:自己立的規矩孩子完全不聽!好像長了反骨,越是不讓他幹什麼,他就越是要幹給你看,自己吼破嗓子也沒用,現在就這麼叛逆怎麼辦啊?

所以問題來了,為啥把“不”掛在嘴邊的馬雅舒式教育方式完全行不通?各種“不”的規矩之下,孩子沒聽話,甚至越來越叛逆!要不要對孩子說不?怎麼說不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父母的這些一定要知道!

說“不”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確實是需要做規矩的。

生活中遇到一些有可能威脅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時,比如:像孩子玩插座、玩水果刀等一系列危險的事,做父母的當然應該制止,不加商量,絕對不可以。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像馬雅舒這樣,焦慮得幾乎事事都要制止,反而是對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精神的約束和破壞。

在吃、穿、玩、用等方面,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時,父母應該懂得判斷,對那些無理要求堅決拒絕,避免縱容和溺愛造成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

有時要求不能被滿足時,孩子容易鬧情緒,如拒絕吃飯、哭鬧等都是孩子常用的手段。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停住,不要妥協。不然以後要拒絕孩子的難度會更大,久而久之根本就拒絕不了。這方面馬雅舒又是一個完美的反面示範。

節目中,孩子們想吃霜淇淋時,馬雅舒不同意後。女兒米婭直接躺倒在地,哭起來。

馬雅舒無奈同意帶孩子們去超市。

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在孩子們哭喊了幾聲後,妥協了。

買了麵包,也不給孩子們吃,非要讓孩子們吃水果,但是女兒深知對付她的方法,態度異常堅定。

不管馬雅舒怎麼說吃橘子,女兒都堅持要吃麵包。母女倆各自固執地堅持了半天。

最後女兒發現硬的沒用後,又換了種軟的方法對付她,說:“媽媽,求求你。”

果然,馬雅舒馬上就心軟了,拿出麵包給孩子們吃。

看出來了沒?每次媽媽義正言辭地立下規矩,最後又總是會心軟讓步。精明的小鬼已經掌握了媽媽的套路。如果最終的結果是讓步,那前面的堅持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毫無底線的退讓,只會讓孩子步步緊逼,變本加厲。

怎樣說“不”,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心平氣和地拒絕和引導。

再小的孩子也值得尊重,別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記得要心平氣和、耐心引導,這對孩子的成長和個性的建立至關重要。說到底就是讓孩子心服口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

二.用其他的表情或動作代替說“不”。

孩子其實都是小機靈,很小的時候就會察言觀色。即使是還在吃奶的娃,如果在你餵奶的時候咬你,你說“哎呦,很疼”,並嚴肅地看著孩子,幾次以後,孩子就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會再咬你了。

所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知道你不允許讓他做某件事時的面部反應,當孩子記住這些,以後你都不需要說出“不”,他就會停止他的行動。

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實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三歲以下的孩子,轉移他的注意力輕而易舉。

比如孩子很喜歡玩膠帶,一大捆的那種,他喜歡聽那種撕開膠布的聲音,會學著大人到處粘貼東西。爸爸不想讓他浪費膠帶,需要做的不是一把奪過去東西,讓他眼巴巴地看著你手中的東西被搶走而哇哇大哭,而是需要和他耐心說一下爸爸現在需要用這個膠帶,並作為補償,撕下一小段膠帶送給他,我想孩子一定會願意接受。

四.事先和孩子達成一致。

比如帶孩子去玩具店挑生日禮物,你在去之前就和孩子說,只能挑一個他最喜歡的買回家。如果孩子拿著兩個玩具都要買,你就可以提醒他:我們之前說好的,不能說話不算話哦。

這個方法還能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你必須得學會選你最珍惜的。

五. 提供其他的選擇。

否定孩子要求的時候可 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免讓他產生一種什麼都不能做的沮喪。比如孩子要玩小刀,你可以提出踢皮球,但是不能拿小刀。孩子要吃糖,你可以讓他替代其他水果。

六.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則。

如上文馬雅舒教育孩子的例子,她之所以頻繁說不,而孩子卻不理不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她沒有原則,孩子一哭就受不了,什麼原則,什麼規矩都甩到太平洋去了!聰明的孩子當然會吃定你,一不如願,就哭鬧撒潑,將媽媽吃的死死的。

結語

什麼時候說“不”,該怎麼說,還真是一門學問呢!既不能像馬雅舒一樣不斷地否定和拒絕孩子,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也不能過於放任孩子自由,或有求必應,過分寵溺。我們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有規矩、有教養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需要不斷自我學習,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是無證上崗。

馬雅舒帶孩子進入測試房間,本來玩沙子是個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發揮想像力的活動,但焦慮的她覺得沙子髒,孩子不可以玩。但孩子們照玩不誤的一幕又一次上演。

不只是明星,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也常聽到身邊的父母吐槽:自己立的規矩孩子完全不聽!好像長了反骨,越是不讓他幹什麼,他就越是要幹給你看,自己吼破嗓子也沒用,現在就這麼叛逆怎麼辦啊?

所以問題來了,為啥把“不”掛在嘴邊的馬雅舒式教育方式完全行不通?各種“不”的規矩之下,孩子沒聽話,甚至越來越叛逆!要不要對孩子說不?怎麼說不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父母的這些一定要知道!

說“不”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確實是需要做規矩的。

生活中遇到一些有可能威脅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時,比如:像孩子玩插座、玩水果刀等一系列危險的事,做父母的當然應該制止,不加商量,絕對不可以。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像馬雅舒這樣,焦慮得幾乎事事都要制止,反而是對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精神的約束和破壞。

在吃、穿、玩、用等方面,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時,父母應該懂得判斷,對那些無理要求堅決拒絕,避免縱容和溺愛造成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

有時要求不能被滿足時,孩子容易鬧情緒,如拒絕吃飯、哭鬧等都是孩子常用的手段。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停住,不要妥協。不然以後要拒絕孩子的難度會更大,久而久之根本就拒絕不了。這方面馬雅舒又是一個完美的反面示範。

節目中,孩子們想吃霜淇淋時,馬雅舒不同意後。女兒米婭直接躺倒在地,哭起來。

馬雅舒無奈同意帶孩子們去超市。

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在孩子們哭喊了幾聲後,妥協了。

買了麵包,也不給孩子們吃,非要讓孩子們吃水果,但是女兒深知對付她的方法,態度異常堅定。

不管馬雅舒怎麼說吃橘子,女兒都堅持要吃麵包。母女倆各自固執地堅持了半天。

最後女兒發現硬的沒用後,又換了種軟的方法對付她,說:“媽媽,求求你。”

果然,馬雅舒馬上就心軟了,拿出麵包給孩子們吃。

看出來了沒?每次媽媽義正言辭地立下規矩,最後又總是會心軟讓步。精明的小鬼已經掌握了媽媽的套路。如果最終的結果是讓步,那前面的堅持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毫無底線的退讓,只會讓孩子步步緊逼,變本加厲。

怎樣說“不”,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心平氣和地拒絕和引導。

再小的孩子也值得尊重,別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記得要心平氣和、耐心引導,這對孩子的成長和個性的建立至關重要。說到底就是讓孩子心服口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

二.用其他的表情或動作代替說“不”。

孩子其實都是小機靈,很小的時候就會察言觀色。即使是還在吃奶的娃,如果在你餵奶的時候咬你,你說“哎呦,很疼”,並嚴肅地看著孩子,幾次以後,孩子就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會再咬你了。

所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知道你不允許讓他做某件事時的面部反應,當孩子記住這些,以後你都不需要說出“不”,他就會停止他的行動。

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實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三歲以下的孩子,轉移他的注意力輕而易舉。

比如孩子很喜歡玩膠帶,一大捆的那種,他喜歡聽那種撕開膠布的聲音,會學著大人到處粘貼東西。爸爸不想讓他浪費膠帶,需要做的不是一把奪過去東西,讓他眼巴巴地看著你手中的東西被搶走而哇哇大哭,而是需要和他耐心說一下爸爸現在需要用這個膠帶,並作為補償,撕下一小段膠帶送給他,我想孩子一定會願意接受。

四.事先和孩子達成一致。

比如帶孩子去玩具店挑生日禮物,你在去之前就和孩子說,只能挑一個他最喜歡的買回家。如果孩子拿著兩個玩具都要買,你就可以提醒他:我們之前說好的,不能說話不算話哦。

這個方法還能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你必須得學會選你最珍惜的。

五. 提供其他的選擇。

否定孩子要求的時候可 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免讓他產生一種什麼都不能做的沮喪。比如孩子要玩小刀,你可以提出踢皮球,但是不能拿小刀。孩子要吃糖,你可以讓他替代其他水果。

六.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則。

如上文馬雅舒教育孩子的例子,她之所以頻繁說不,而孩子卻不理不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她沒有原則,孩子一哭就受不了,什麼原則,什麼規矩都甩到太平洋去了!聰明的孩子當然會吃定你,一不如願,就哭鬧撒潑,將媽媽吃的死死的。

結語

什麼時候說“不”,該怎麼說,還真是一門學問呢!既不能像馬雅舒一樣不斷地否定和拒絕孩子,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也不能過於放任孩子自由,或有求必應,過分寵溺。我們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有規矩、有教養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需要不斷自我學習,畢竟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是無證上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