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夏天比唐朝熱嗎?竟然有人擔心湖泊被蒸發,要去昆侖山避暑

北京此刻已經進入了四月中旬, 天氣也漸漸熱起來, 想想馬上進入炎熱的夏天, 不由的開始考慮這個夏天該如何避暑呢?如何避暑, 現代社會當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台空調足矣, 特別是在寫字樓工作的上班族, 幾乎一整天都在空調房裡, 然而, 在古代大部分人家最普遍的途徑是也就是扇子, 利用水迴圈的自雨停, 挖深井避暑, 窮人用“竹夫人”, 甚至可以抱的冬瓜等等, 最奢侈的享受莫過於地窖藏冰降溫, 根據史料記載, 唐朝中期的時候, 哪怕是在酷熱的盛夏, 在皇家園林裡, 都能冷的牙齒打顫,

就是用的冰窖降溫。

當然, 除了這些物理性的避暑方式, 避暑也能變成一種文藝感受, 一場文藝活動, 唐宋的詩人們便通過創作, 以優美的文字和韻律, 讓清涼穿越時光隧道, 來到我們面前。 現在, 讓我們一起去唐宋詩歌裡清涼一下。

宋朝有位詩人王令, 在某年的夏天熱得實在受不了了, 心裡非常急躁, 又想不出高效的降溫辦法的他, 便開始擔心起江海湖泊裡的水會被蒸發幹, 竟然還擔心天上的銀河也沒水了“人固已懼江河竭, 天豈不惜河漢幹”。

王令著急得不行, 於是想起了遠方, 遠方有什麼呢?有昆侖山脈, 有雪山, 王令老師想跑那裡去乘涼, 滿山的積雪冰川肯定能讓人瞬間清涼“昆侖之高有積雪”。 王令老師還是一個有情懷的人, 不想獨自涼快, 也想把火熱中的眾生也帶到那座清涼的山脈上去。 但是有可能嗎?於是他只好歎息著作罷。 雖然說是為炎熱著急的一個小故事,

但是詩裡面的“昆侖之高有積雪, 蓬萊之遠常遺寒”, 還是營造了一種冰涼清爽的氛圍, 讀來讓人清心靜意。

其實, 從歷史上的氣象資料來看, 宋朝時的氣溫明顯比唐朝時低。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盛唐的時候, 長安一帶還能種植柑橘,

而柑橘對氣候的要求是偏熱的。 據記載, 唐玄宗在蓬萊殿裡種的柑橘, 味道跟南方出品的差不多, 晏子所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在唐朝可能不成立, 估計唐朝時的氣候比東周時期還要熱。 可一到宋朝, 長安關中就甭想種植柑橘了, 因為天氣變冷了。

說完柑橘,再說梅花,都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其實梅花也有它嬌嫩的一面,實在太冷了,苦寒變成酷寒,它也開不了花。唐朝時,在長安一帶種梅花不是個稀罕事。一到宋朝,蘇東坡就嚷嚷起來,怎麼長安城連株梅花都找不到,真掃興,“關中幸無梅”。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宋朝時氣候還是蠻涼快的,王令老師你埋怨個啥?不如學學唐朝的孟浩然,披頭散髮去乘涼,李白“裸袒青林中“,赤條條的享受涼風,楊萬里置身于叢林深處,沐浴潔白的月光。

說完柑橘,再說梅花,都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其實梅花也有它嬌嫩的一面,實在太冷了,苦寒變成酷寒,它也開不了花。唐朝時,在長安一帶種梅花不是個稀罕事。一到宋朝,蘇東坡就嚷嚷起來,怎麼長安城連株梅花都找不到,真掃興,“關中幸無梅”。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宋朝時氣候還是蠻涼快的,王令老師你埋怨個啥?不如學學唐朝的孟浩然,披頭散髮去乘涼,李白“裸袒青林中“,赤條條的享受涼風,楊萬里置身于叢林深處,沐浴潔白的月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