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收復臺灣第一人,不是鄭成功?

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之禍, 是明朝最主要的外患之一, 我國東南沿海遭其荼毒20餘年。 直至嘉靖末年, 倭寇才被明軍驅逐出閩、粵地區,

但仍流竄到臺灣及附近海域為非作歹。

西元1601年, 倭寇又進犯福建沿海, 福建地方長官沈有容奮起反擊, 大敗倭寇。 倭寇殘部退回臺灣。 四處殘害我福建商民與高山族同胞。

臺灣歷來是中國領土, 明朝時期被稱為“東番”, 又叫“大員”、“大圓”、“大灣”, 後衍化為“臺灣”。

沈有容, 字士弘, 號寧海, 安徽宣城洪林橋沈家邊人。 生於明代嘉靖丙辰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西元1557年2月), 卒於明末天啟丁卯年(1627年)農曆五月, 享年七十周歲。 其祖父沈寵, 明代學者, 官拜監察禦史;父親沈懋敬, 出任福建同知蒲州事;叔父沈懋學, 明萬曆進士第一, 官致翰林修撰。 沈有容一家文人, 僅他一人“自幼喜走馬擊劍, 好兵略”。 明萬曆七年(1573年)他于應天(南京)武試中中第四名。

從此他就開始了一生的戎馬生涯。

沈有容擊退倭寇後, 便計畫主動出擊, 收復臺灣。 當時沈有容部屯駐于石湖, 攻擊倭寇需渡過臺灣海峽, 實為不易。 但不畏艱險的沈有容毅然率領戰艦21艘出海, 打算突然襲擊倭寇, 出奇制勝。

但是艦隊航行不久, 天氣突變, 巨浪掀翻了7艘戰船。 沈有容率倖存的14艘戰船歷經艱辛, 終於橫渡海峽, 迫近臺灣西南海岸。

倭寇發覺後, 非常害怕, 急忙駕船應戰, 有進無退的明軍都殊死作戰, 終於擊敗倭寇, 擊沉他們的戰船5艘, 斬首15級, 奪回被倭寇擄掠的中國百姓370余人。

明軍登陸臺灣, 當地居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臺灣光復。 捷報傳到明廷, 沒有參戰的一些文武將官皆述功受封, 而沈有容作為真正的大功臣卻僅僅被賞賜了6兩白銀。

臺灣被沈有容收復3年後, 到了萬曆三十二年, 荷蘭侵略者企圖侵佔澎湖, 沈有容率兵前往荷蘭軍營, 申以大義, 辭氣慷慨, 凜然難犯。 為其膽略懾服的荷蘭軍首領韋麻郎, 率船隊離開了澎湖。 至今還有一塊刻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大石碑完好地保存在澎湖島馬公鎮天后宮清風閣內。

萬曆四十四年, 日將村山秋安又率戰艦13艘, 士兵3000余人進攻臺灣, 因途中吹散了艦隊, 村山秋安率3艘退回日本, 其部將明石道友率3艘在臺灣北部登陸, 馬上遭到臺灣軍民的圍攻追擊, 走投無路的倭寇全部自殺。 還有7艘戰艦被吹到福建海域, 在進犯金門時, 又被沈有容擊敗, 兩艘戰艦被擊沉, 其餘五艘倉皇退回日本。 這是沈有容抗擊外侮、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所立的又一功勳。

後世都知道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了臺灣, 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鄭成功之前還有一個名叫沈有容的民族功臣曾收復臺灣, 並保衛了臺灣、金門、澎湖這些寶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