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是如何加強湘軍的戰鬥力的?

中國近代史上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政府的統治晃了三晃, 然而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團練卻滅了讓清軍束手無策的太平天國, 我們不得不佩服曾國藩的雄才大略和治軍之道。 今天小編就來梳理一下這位近代名人治軍的精髓。

湘潭之戰, 湘軍前後六天, 十戰十捷, 一共取得十次勝利, 以少勝多, 斃敵一萬, 三萬太平軍, 被打死一萬人, 剩下兩萬都逃散了, 逃得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太平軍非常精銳的林紹璋部, 被曾國藩打得全軍覆滅。

這一仗既出乎太平軍的意料, 也出乎清朝這一方所有人的意料。 太平天國起義以來, 朝廷接到的戰報, 都是失敗的消息。 湘軍打得這一仗, 是清朝方面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勝利。 消息彙報到北京, 咸豐皇帝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拿起奏摺來看了一遍又一遍。 大喜過望。

那麼這一仗也是太平天國與清朝命運的一個轉捩點。

在這之前, 是太平軍如入無人之境, 到處取勝。 但是接下來, 湘軍就和太平軍形成了相持之勢, 曾國藩率領這支湘軍, 從湖南打到湖北, 又打到江西、安徽, 一點點地把太平軍壓縮到長江下游, 經過多年艱苦奮鬥, 最後終於拿下了南京, 挽救了清王朝, 讓大清王朝又多活了幾十年。

那麼, 為什麼曾國藩創辦湘軍這麼成功呢?我們說過, 曾國藩沒有任何軍事經驗, 為什麼他一出手就這麼厲害呢?

關鍵是曾國藩勇於創新, 創立了一套全新的制度。

軍事是高度專業化的, 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對於行軍佈陣、帶兵訓練, 沒有一點實際經驗。 他要甩開國家正規軍另起爐灶, 是因為國家正規軍沒有戰鬥力。 那麼, 一介書生曾國藩怎麼能保證他創建的軍隊就能有戰鬥力呢?

曾國藩並沒有先想“我的湘軍怎麼才有戰鬥力”, 而是先分析了“綠營兵為什麼沒有戰鬥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其實很多時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麼超天才的想法。 你只要好好總結一下別人都犯了哪些錯誤, 然後你反著來, 你可能就成功了。 曾國藩就非常善於這種思維方式。

那麼綠營什麼沒有戰鬥力呢?曾國藩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綠營兵敗就敗在制度缺陷上。

綠營的第一個制度失敗, 在於激勵機制失敗。 國家為了節省財政經費, 對綠營實行“低餉制”。 綠營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銀一兩三錢六分, 養活一家人, 根本不夠。 所以士兵紛紛經營第二職業, 忙著掙錢糊口,

軍隊訓練的時候, 他們能躲就躲, 軍隊訓練水準下降, 戰鬥力幾乎為零。

曾國藩創建湘軍, 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 就是實行厚餉原則。 他規定的湘軍士兵的收入, 每月四兩到六兩白銀, 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左右, 也比農民務農收入多三四倍。 這樣高的軍餉標準,

使士兵能夠專心訓練, 這就為湘軍形成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綠營在組織結構上最大的問題每次打仗, 都是臨時徵調, 東調一千, 西調一百, 是“兵與兵不相得, 兵與將不相習, 將與將又各不相下”。 勝不相慶, 敗不相救。 非常不團結。

所以湘軍在制度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將必親選, 兵必自募”, 每一層上級和下級之間, 都知根知底, 且有選用提拔之恩。 組織內部打通, 成為一個由感情紐帶凝聚起來的整體。

湘軍和綠營的第三個不同, 是選人原則的不同。

曾國藩選軍官, 有一句話, 叫“選士人, 領山農”。 “選士人”, 就是軍官都要用沒有打仗經驗讀書人, 而不用那些有經驗的綠營軍官。 清代國家正規軍的軍官多是武人出身, 大字不識幾個,文化素養很低。而湘軍的將領大多都是知識份子。

軍事是一項專門技術,曾國藩偏要選沒有經驗的讀書人。結果卻取得成功。為什麼呢?因為讀書人有精神信仰,沒有綠營的腐敗習氣。

這就涉及到,除了以上幾點,湘軍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重視政治教育。在曾國藩創建湘軍以前,中國的軍隊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說的。而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人。所以曾國藩建立湘軍,還有一個重要的創新,就是他非常重視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

曾國藩把軍隊的訓練,分成了“訓”和“練”這兩個部分。所謂“訓”,就是“訓話”,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練”,才是練習軍事技術。“訓”和“練”相比,曾國藩更重視“訓”。

一支軍隊有了精神,有了靈魂,和以往的軍隊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軍日後的成功正是基於這些制度基礎。而這些制度基礎,正是建立在對失敗的綠營的反向思維之上。曾國藩的治軍之策後人多有褒揚,毛澤東曾評價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當代企業家李東生也曾說:“曾國藩厲害在於他能夠凝聚一個團隊,執行中又沒有書生氣,而是務實地操作。他能洞察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能夠把握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方法。另外,我也佩服他對世界創新潮流有很好的把握,非常感歎他的那種超前的遠見。他是一個非常有創新意識的人。”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借鑒,包括我們如何創業,如何管理企業等。

大字不識幾個,文化素養很低。而湘軍的將領大多都是知識份子。

軍事是一項專門技術,曾國藩偏要選沒有經驗的讀書人。結果卻取得成功。為什麼呢?因為讀書人有精神信仰,沒有綠營的腐敗習氣。

這就涉及到,除了以上幾點,湘軍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重視政治教育。在曾國藩創建湘軍以前,中國的軍隊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說的。而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人。所以曾國藩建立湘軍,還有一個重要的創新,就是他非常重視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

曾國藩把軍隊的訓練,分成了“訓”和“練”這兩個部分。所謂“訓”,就是“訓話”,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練”,才是練習軍事技術。“訓”和“練”相比,曾國藩更重視“訓”。

一支軍隊有了精神,有了靈魂,和以往的軍隊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軍日後的成功正是基於這些制度基礎。而這些制度基礎,正是建立在對失敗的綠營的反向思維之上。曾國藩的治軍之策後人多有褒揚,毛澤東曾評價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當代企業家李東生也曾說:“曾國藩厲害在於他能夠凝聚一個團隊,執行中又沒有書生氣,而是務實地操作。他能洞察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能夠把握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方法。另外,我也佩服他對世界創新潮流有很好的把握,非常感歎他的那種超前的遠見。他是一個非常有創新意識的人。”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借鑒,包括我們如何創業,如何管理企業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