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乾隆大學士紀曉嵐參與編纂《四庫全書》中擔任哪個職位?

清朝至乾隆的統治時期, 國力達到鼎盛, 1773年, 乾隆下旨開設四庫館。 編纂《四庫全書》以示振興文教, 嘉惠藝林。 而後, 乾隆命各地官員獻書,

兩年之間京城四庫管那集集輸館內即集書兩萬多種, 加上宮廷原有藏書, 數量相當可觀。 當時文士名流如于敏中, 金簡, 紀昀, 陸錫熊, 戴震, 朱筠, 等三百六十餘人皆參加纂輯。 總編纂官紀昀進行總體策劃, 外地每進獻一書, 紀昀皆總結其大要, 列於篇首。 凡六經傳注之得失, 諸史記載之迥異, 子集之分支派別, 尋委溯源。

乾隆對此書的編纂十分重視, 隨時訓示, 親加裁定。 但該書再編纂之初編纂之初, 總編纂官即按乾隆之命對各種書籍進行嚴格檢查, 凡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一律銷毀或刪改。 1782年, 《四庫全書》初編告成, 爾後又進行檢查內容, 校對錯漏, 補充新書, 直至1787年才全部完成。 該書分經, 史, 子, 集四部, 故稱“四庫”, 收錄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 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 紀昀又另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 對其中六千七百六十多種圖書簡要敘述其內容, 評論其得失優劣, 探討其學術源流。 《四庫全書》共繕寫七部, 分藏于北京文淵閣, 文源閣, 瀋陽文溯閣, 承德文津閣, 楊洲文匯閣,
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 另有一部副本藏于翰林院。

《四庫全書》雖在編纂過程中銷毀, 刪改了不少圖書, 但仍保存了大量古籍, 它是對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 對於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有重要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