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貨:歷史學家來幫你拓展歷史知識面之錢穆講漢代鹽鐵政策

高中歷史教科書, 因知識涵蓋廣泛, 篇幅有限, 很多知識點沒有深入展開。 因此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變成了死記硬背, 而不是系統的認知。 在此, 我們將教材中的重難點按照歷史學家的思路追根溯源, 一可多視角看待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二可全方位理解教材中的重難點, 幫助學生搭建宏觀的歷史框架。

下面, 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歷史學家錢穆是如何看待漢代經濟制度中的鹽鐵政策的吧!

【錢穆(1895-1990), 字賓四, 著名歷史學家, 江蘇無錫人。 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 後曆中學而大學, 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 1949年隻身去香港, 創辦新亞書院, 1967年起定居臺灣。 】

耕地所有權, 逐漸轉移到農夫手裡, 而非耕地的禁區呢?也漸漸被民間私下闖入, 燒炭伐木, 捕魚獵獸, 這是一種違法的牟利。 這一些時時闖入禁區的,

在當時被目為盜賊, 而他們這種耕地以外的生產, 則稱之為奸利。 政府設官防止, 有權征討。 待後防不勝防, 討不勝討, 索性把禁地即山林池澤也逐漸開放了。 只在出入關隘, 設一徵收員, 遇在禁區捕魚伐木的, 只就其所獲, 徵收其所獲幾分之幾的實物, 這就在田租之外, 另成一種賦稅。 這是關稅商稅之緣起。 所以稱之曰征者, 原先是征伐禁止的, 後來只以分享獲得為妥協條件, 而仍以征字目之。 這一種轉變, 春秋末年, 已在大大開始。 土地狹或是人口密的國家, 如鄭、如晉、如齊, 都有此現象, 都有此措施。

然直到秦漢統一政府出現, 關於土地所有權的觀念卻依然承襲舊貴。 他們認耕地為農民私有, 而非耕地, 則仍為公家所有。

換言之, 即成為王室所有。

再從這一所有權的觀念影響到賦稅制度, 所以當時凡農田租入歸諸大司農, 充當政府公費。 而山海池澤之稅則屬少府, 專供皇帝私用。
此一公私分稅的制度, 在開始時也頗合理。 因耕地多, 田賦是大宗, 而山林池澤的商稅只占少數。 把大宗歸國家, 小數劃歸皇室, 這也並非皇帝私心自肥。
但戰國以下, 鹽鐵之利逐漸龐大起來, 社會經濟情形變了, 山海池澤之稅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 這一轉變, 是開始定制時所不曾預料的。 正如清代末年, 並不知商埠對外通商關稅之逐年增添, 卻把此事讓給外國人去管, 後來遂吃了大虧。 清代如此, 漢代亦複如是。 商稅漸漸地超過了田租, 於是少府收入, 反而勝過了大司農。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討匈奴, 通西域, 軍費浩繁, 大司農的錢用完了, 連他父親(景帝), 祖父(文帝)幾輩子積蓄下來的財富都花光了。 政府支出龐大, 陷入窘地, 這又怎樣辦呢?農民的田租, 三十分之一的定額, 制度定了, 又不便輕易再變更, 再增加。

漢武帝就只有自己慷慨, 把少府的經濟拿出來, 這等於是把皇室私款來捐獻給政府。 所以武帝同時也命令地方上有錢的人, 最主要的是如鹽鐵商人等, 也能如他般大家自由樂捐。 結果社會響應不佳, 擁有大資產的, 不理會政府之號召。 漢武帝不禁要想:你們的錢究竟有哪裡來的呢?豈不是都由我把山海池澤讓給你們經營, 你們才能煮鹽冶鐵, 發財賺錢。 現在我把少府收入都捐獻給國家,

而你們不回應, 那麼我只有把全國的山海池澤一切非耕地收還, 由我讓給政府來經營吧!這便是漢武帝時代有名的所謂鹽鐵政策。
鹽鐵商是當時最大最易發財的兩種商業。 鹽沒有一人不吃的, 鐵也沒有一家不用, 而煮海成鹽, 開山出鐵, 這山與海的主權, 卻在皇帝手裡。 現在漢武帝再不讓商人們擅自經營了, 把其所有權收回, 讓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燒鹽, 自己冶鐵, 其利息收入則全部歸給政府, 於是鹽鐵就變成國營與官賣。
這一制度, 也不專限於鹽鐵兩項。 又如酒, 這是消耗著人生日用必需的米麥來做成的一種奢侈享樂品, 因此也歸入官賣, 不許民間自由釀造。
這些制度的後面, 自然必有其理論的根據。 我們要講中國的經濟思想史,必須注意到歷史上種種實際制度之措施。而講中國經濟制度,卻又該注意此項制度之所由演變完成的一種歷史真相。
為了這一問題,在當時也爭辯得很久,到漢昭帝時還有一番熱烈的討論,全國各地民眾代表和政府的財政主管大臣在特別召集的會議席上往返辯論,互相詰難。有當時一位元民眾代表事後留下一份記錄,就是有名的鹽鐵論。當然民間主張開放,政府主張國營。而當時實際上的利弊得失,則非熟究當時人的意見,是無法懸揣的。
我們此刻要討論歷史制度,全該注意當時的歷史傳統與當時人的歷史意見,作為主要之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這才是正辦呀!

我們概述上述漢代的經濟政策,對工商業是近於主張如近人所謂的節制資本的一面,而在對農民田租方面,則也已做到了輕徭薄賦,但並未能平均地權。在漢武帝時,董仲舒曾主張限田政策,縱不能將全國田畝平均分派,也須有一最高限度,使每一地主不能超過若干畝之限制,惜乎連這個政策也並未能推行。於是王莽起來,就激起了一項大改革,把一切田畝盡歸國有,稱為皇田,重行分配。當時的意想,實在要恢復井田制,而結果則引生一次大變亂。王莽失敗了,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土地制度也不再有徹底的改革了。

我們要講中國的經濟思想史,必須注意到歷史上種種實際制度之措施。而講中國經濟制度,卻又該注意此項制度之所由演變完成的一種歷史真相。
為了這一問題,在當時也爭辯得很久,到漢昭帝時還有一番熱烈的討論,全國各地民眾代表和政府的財政主管大臣在特別召集的會議席上往返辯論,互相詰難。有當時一位元民眾代表事後留下一份記錄,就是有名的鹽鐵論。當然民間主張開放,政府主張國營。而當時實際上的利弊得失,則非熟究當時人的意見,是無法懸揣的。
我們此刻要討論歷史制度,全該注意當時的歷史傳統與當時人的歷史意見,作為主要之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這才是正辦呀!

我們概述上述漢代的經濟政策,對工商業是近於主張如近人所謂的節制資本的一面,而在對農民田租方面,則也已做到了輕徭薄賦,但並未能平均地權。在漢武帝時,董仲舒曾主張限田政策,縱不能將全國田畝平均分派,也須有一最高限度,使每一地主不能超過若干畝之限制,惜乎連這個政策也並未能推行。於是王莽起來,就激起了一項大改革,把一切田畝盡歸國有,稱為皇田,重行分配。當時的意想,實在要恢復井田制,而結果則引生一次大變亂。王莽失敗了,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土地制度也不再有徹底的改革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