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五千年文明看運城:人物故事:運城四大家族的千年輝煌

【五千年文明看運城】裴、柳、薛、衛, 四大家族的千年輝煌

【作者:黃勳會】

走進魏晉時期, 我們忽然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 這就是河東名門豪族紛紛湧起。

河東地區因經濟發達, 文化底蘊豐厚, 當魏晉門閥士族及政治形成時期, 也出現了幾個著名的望族, 其中有聞喜的裴氏家族、解州的柳氏家族、汾陰的薛氏家族、安邑的衛氏家族等。 從家族特性上看, 有的屬於文化家族, 如裴氏家族、柳氏家族、衛氏家族;有的屬於地方豪族, 如薛氏家族。 “四大家族”自魏晉到隋唐幾百年間, 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

名門望族之聞喜裴氏家族

天地鍾情, 日月寵倖。 條山拔地托龍脈, 大河顧我掉頭東。 世紀曙猿, 仰山色而化育;人猿揖別, 蒙河澤而文明。 華夏五千史乘, 河東獨領騷風。

覽中華英傑, 燦若星座;歎名門望族, 毀譽異同。 昔崔盧鄭王, 門庭顯赫, 是何時人去樓空?蔣宋孔陳, 權豪勢要, 竟潰于“野火春風”。 唯我裴氏家族, 忠心事國, 崇德尚道, 守正篤實, 久久為功。 自周秦奠基、東漢崛起, 至魏晉勃發、隋唐鼎盛。 延及後世今朝, 亦然大器頻仍。 五十九位宰相指點社稷, 五十九位將軍激揚國威;六百巨擘揭旗扛鼎, 三千賢吏循道正行。 噫嘻偉哉!裴氏望族, 兩千年史海扶搖, 九萬里江山飛鴻。 公侯一門秀, 冠裳萬載豐。

——上文選自筆者所寫《裴氏家族賦》

裴氏家廟碑

裴氏家廟三絕碑

1958年3月, 毛澤東在成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 見到隨行的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時, 對山西這個中國歷史上出現宰相最多的裴氏家族讚不絕口, 興致勃勃地表示, 研究中國歷史, 不可不熟悉裴家。 無獨有偶, 中央領導在談到人才學問題時, 也曾著重強調:“研究中國封建社會, 要研究南林北裴。 ”

聞喜裴氏家族上可追溯至商周時期, 儘管歷史悠久, 支派繁多, 但考其譜系源流, 追其本末出處, 都與山西聞喜有著不解之緣。 所以人稱“天下無二裴”, 萬支同根, 血脈相連。

裴氏家族自秦漢而經魏晉, 曆六朝開始興盛。 到了隋唐一代, 更是達到極盛時期, 一直蔓延至五代以後, 餘芳猶存。 在這上下千餘年裡, 豪傑俊秀、名門賢相摩肩接踵, 輝耀青史, 茂郁如林, 代有偉人, 名垂千古, 其家族封官進爵, 數不勝數, 被譽為“冠裳不絕”。

據《裴氏世譜》不完全記載, 裴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先後出過宰相59人, 大將軍59人, 中書侍郎14人, 尚書55人, 侍郎44人, 常侍11人, 禦史11人, 刺史210人, 太守77人, 駙馬21人, 進士68人(其中狀元及第5人), 公侯伯子男共165人, 皇后3人, 太子妃4人, 王妃2人……

眾多將相公侯集于一門, 至於在學術或科學以及其它領域有所成就者, 更是燦若群星, 舉不勝舉。

一個家族能出現如此眾多的各類人才, 而且能綿延時間如此之長,

實屬罕見。

“中國製圖學之父”——裴秀。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265-317年), 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 創造性地制定出“製圖六體”的原則, 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裡(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為地圖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他所著《禹貢地域圖》18篇, 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地圖學說的專著。 他被譽為“中國製圖學之父”。

地圖之父-裴秀畫像

“哲學雙雄”——裴楷、裴頠。裴楷的祖父裴茂,東漢末年做過尚書令;父親裴徽,也官至曹魏冀州刺史,在這樣的官宦之家,裴楷受到了良好教育。他滿腹經綸,尤以善論《老子》、《易經》而著稱,當時的人都把他與哲學家王戎相媲美,推崇備至。人們稱呼他“玉人”,

清通鄉主-裴楷畫像

一則因為他儀錶俊美,二則更多的是出於對他洞明聖哲的尊崇。

裴頠是西晉大臣,著名的哲學家,他秉承父親裴秀的遺風,弘雅有識,博學稽古,他反對王弼、何晏的“貴無論”,提出“崇有論”。他認為萬有的整體是最根本的“道”,萬有不是由“無”產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體有”。他還認為萬物生化有其規律。從“崇有論”出發,他重視現實存在的事物,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力圖論證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著有《崇有論》,《晉書》把它完全載入裴頠傳中。

“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南北朝元嘉五年(428年),宋文帝下詔裴松之,讓他為陳壽的《三國志》做注解。裴松之欣然領旨,四處搜尋關於三國的資料,開始詮注《三國志》。他先後查閱引用《周易》、《尚書》、《禮記》等典籍210種之多,歷時一年有餘,終於完成六十五卷輝煌巨著《三國志注》。成為輯佚家之瑰寶,史注之規範,史評之範例。宋文帝閱後高興不已,盛讚裴松之將“永垂不朽”。

裴松之的國士之風和家學淵源,對後世子孫影響很大。他的兒子裴駰,子承父業,集各家之解,為司馬遷《史記》作注,寫成《史記集解》80卷,流傳於世。他的曾孫、裴駰之孫裴子野撰寫編年體《宋略》20卷,其敘事、評論都超出了沈約所著《宋史》水準。由之,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人,被後人稱為“史學三裴”。

“文學雙雄”——裴啟、裴鉶。

裴啟少年時,便享有才名,喜歡談古論物。在漢魏六朝時期,流行著“志怪小說”,也就是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它們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而魏晉時期,與志怪小說相對應,出現了“志人小說”,指的是記述人物的逸聞瑣事、言談舉止的小說。裴啟的一部《語林》,也稱《裴子語林》,對當時好談鬼神,耽於怪異虛妄、迷信消極的志怪小說,形成了有力的衝擊。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小說史時,搜輯編成《古小說勾沉》,得到裴啟之作二十餘篇,並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語林》進行了高度評價。《語林》具有很強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性。文學界歷來以《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的代表,而裴啟的《語林》則比之早170多年。該書已具志人小說的雛形,堪稱開志人小說的先河,裴啟也成為志人小說空前啟後的小說家。

再說說裴鉶。唐代傳奇是唐代的漢族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後人稱為唐代傳奇,或稱唐傳奇。唐傳奇在經過發軔期的準備、興盛期之後,終於在晚唐時期開始衰落。說起唐傳奇,不得不提到裴鉶,因為首先提出“傳奇”這一概念的正是他。裴鉶的作品很多,題材也不拘一格,非常廣範。其中《聶隱娘》一書深刻地揭露了唐代藩鎮割據、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醜惡真相。《昆侖奴》是描寫了一位武藝高強的老奴,他幫助少主竊取豪門姬妾,成全了他們的愛情。裴鉶是一個多產作家,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推動了中國小說的迅猛發展。《傳奇》的藝術成就首先在於它創造了一種通過人物的高超技藝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新的表現管道,推動了後世武俠小說向描寫技藝的方向發展;其次,它創造了一種駢散結合的語言表達方式,以駢文、詩賦描寫人物和場景,以散文敘述故事,在形象上、音節上皆構成和諧的美感。成為後來古典小說敘事方式的濫觴。

“大唐豐碑”——裴寂、裴耀卿、裴光庭、裴度。裴氏家族發展到唐朝,可以說是伴隨著大唐的鼎盛而鼎盛。其中,政治家裴寂、裴度、裴光庭、裴耀卿等,被譽為大唐盛世的豐碑。

開國宰相裴寂。裴寂年少時,曾做過絳州刺史的父親裴瑜忽然去世,於是家道中落。俗話說“寒門出孝子”,裴寂不僅眉清目秀而且十分懂事,他勤勉上進,才14歲就補作州主簿。大業年間,終於得到朝廷賞識,先後做過侍御史,晉陽宮副監。這期間終於有機會結識了唐公李淵,而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裴寂因與李淵有舊交,深受禮遇,經常一起晝夜飲宴。當時,李淵次子李世民打算舉兵反隋,但又不敢對父親直言。他私下拿出數百萬錢財,交給龍山縣令高斌廉,讓他在賭博時故意輸給裴寂。裴寂非常高興,與李世民的關係逐漸親昵。李世民遂以實情相告,裴寂當即應諾,隨即動員李淵反隋。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率三萬大軍從晉陽起兵反隋。裴寂向唐公進獻宮女五百人,並以糧草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胄四十萬領,充作軍用。之後,裴寂因功先後被李淵任命或賜為長史、聞喜縣令、大丞相府長史、魏國公等。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受禪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裴寂因功被拜為尚書右僕射(ye),成為宰相。當時,唐高祖臨朝,必請裴寂同坐,散朝之後也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而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滿朝文武無人能及。

盛世名相裴耀卿。裴耀卿自小聰明伶俐,十歲左右就通過了童子科考試,二十歲就被拜為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正字、相王府典簽、國子主簿、詹事府丞、河南府士曹參軍、考功員外郎、右司郎中、兵部郎中、長安令、濟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戶部侍郎、京兆尹。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後被罷為尚書左丞相,複改任尚書右僕射,後改左僕射。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於這個時代,他所到之處,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他一生功績很大,建樹頗多,比如,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於籌畫,唐後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到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于唐室。

開元名相裴光庭。裴光庭幼年喪父,其母庫狄氏被武則天召進皇宮為禦正(女官名),極受寵信。因此裴光庭被累次提拔,官至太常丞。裴光庭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遊,初被提拔時,一般人往往認為他不能夠勝任。但是,他很快地就由於勤於職守,成績顯著,受到大家的推崇。對唐朝政治影響較大的是他以吏部尚書身份奏請用“循資格”的辦法來選任官員。當時選拔官員,只看人的才能,而不論及資歷,有的不按次序隨意破格升遷,有的則老死在底層的職位上,造成官員的待遇相差懸殊。針對這種弊端,裴光庭認真思索並創制了“循資格”的選官制度。主要精神是待官員任期滿後,考核業績,而不論才學名望,經過幾次選拔獲選多的排在前面,依次排出順序,登記於吏部,按順序決定官員的升遷。循資格的關鍵是把官員的提拔和當時唐朝奉行的官階“九品三十階”相配套,使官員晉升走向制度化、有序化,並杜絕了投機鑽營,限制權豪的擢升特權。這一制度一經頒佈,立刻得到平民知識份子和中小地主階層的歡迎,當然,那些平時庸庸碌碌的人也非常歡迎,甚至稱這是聖書。凡事要一分為二,這些人高興了,而那些富有才學、精明能幹的人,則認為限制得太死,難免有異議。不管怎麼講,我們如果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循資格的實行,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失為一個有益的探索。

中興名相-裴度畫像

中興名相裴度。裴度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25歲時考中進土,後又連中博學鴻詞科、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這樣的成績在整個唐代都不多見,為此,裴度一夜之間蜚聲京城。他先從河陰縣尉起步,走上了政治生涯。

裴度居官勤於職守,尤其在憲宗繼位以後,不斷加官進職,由監察禦史,累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禦史中丞、刑部侍郎、門下侍郎等,最後直到執政宰相。20余年間,裴度在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歷任顯職。由於他“執生不回,忠於事業,時政或有所闕,靡不極言之,”因而屢遭皇帝的冷落和權臣的嫉恨、排擠。他雖三次為相,卻五次被排擠出朝廷,到太原、興元、襄陽和東都洛陽去做節度使或留守做地方官。儘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業,一直為世所重,時人論將相,皆推裴度為首。可見當時他威望之高和影響之大。唐朝以後的許多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如司馬光、歐陽修、李贄等人,都稱讚裴度“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

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七十餘年中,當時,唐朝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複雜、激化。

加之朝官結為朋黨,各自內結宦官,外連藩鎮,互相排斥,互相傾軋,使唐後期的政治更加混亂、黑暗。

裴度為了維護唐朝的統一,堅持打擊藩鎮割據勢力。為了整肅朝綱,堅持與跋扈的宦官、蠹國敗政的奸臣作鬥爭。這是符合人民群眾願望,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的。

憲宗是唐後期力主打擊藩鎮的皇帝,先後輔佐他的宰相杜黃裳、李吉甫、武元衡和裴度,都是主打擊藩鎮的著名政治家,而裴度則是他們之中功績卓著的代表人物。

裴度早在任宰相之前,就為削藩做出過貢獻。而他輔佐憲宗平定淮西叛亂,是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項業績。

自淮西平定之日起,群臣就一再請求刻石記功。於是,憲宗敕令刑部侍郎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並刻石。因該碑是一代文豪韓愈的文章,一代名相裴度的事蹟,三代帝王之師祈寯藻的書法,故稱“三絕碑”。

另外,作為一任宰相,裴度在治國理政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比如,在治理國家方面,他認為重要的是必須堅持任用賢才。裴度為將相20餘年,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土,重用過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反對權奸,堅持唯才是薦,是他的正直之處。

裴度一生為奸邪所排,幾致顛沛,到其晚年,為自安之計,稍沉浮以避禍。這是他晚年存在的問題。

但綜觀裴度一生,他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的封建統治,堅持與權奸、宦官、割據勢力進行鬥爭,這種鬥爭精神是可貴的。尤其是從他反對藩鎮割據勢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績來看,他不愧為唐朝後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銅牆鐵臂”——裴岑、裴度、裴行儉、裴仁基等。裴氏家族湧現出的軍事家為數眾多,除前面已經有所涉獵的裴度等一些大將軍外,史上有影響的軍事家還有裴曄、裴岑、裴行儉、裴茂、裴叔業、裴寬、裴駿、裴果、裴仁基、裴鏡民等人,他們世代接力,築起了漢、隋和唐王朝的銅牆鐵壁。

“第一大使”——裴世清。隋煬帝時期,裴世清受命出使日本。裴世清訪日,直接推動了隋代中日關係的發展,這次訪問,總共在日停留了三個月時間,加深了對鄰邦的瞭解,增進了友誼,形成了中日關係發展的高潮。在這期間,日方派往隋朝的使團就有四次之多。作為一代外交大使,裴世清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日友好關係的史冊上。裴世清也因此被譽為“友好使者”、“華夏遣日第一使”。

華夏遣日第一使--裴世清畫像

在對裴氏家族歷史的回望中,我們不禁感慨萬千,在此,謹摘自筆者《聞喜賦》裡對裴氏家族的一段文字以頌之——

將相不二門,公侯一裴氏。五十九位宰相輔朝佐政,五十九位將軍護邦佑黎。政治家裴寂、裴度、裴光庭、裴耀卿立大唐之盛世豐碑;軍事家裴曄、裴岑、裴仁基、裴鏡民築漢隋銅牆鐵臂。裴行儉文韜武略不二人,裴世清華夏遣日第一使。裴秀地圖之父飲譽天下,裴駰史記集解著稱於世。松之、子野史學三裴各居其一,裴頠、裴楷哲學雙雄比肩而立。裴啟開“語林”小說先河,裴鉶奠傳奇文學之基。詩文書法多造詣,藝術音韻耀門第。胡耀邦感歎:“南林北裴”當探究;毛澤東盛讚:“千年榮顯”無前例。

名門望族之河東薛氏家族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其祖居地在今山西萬榮縣,該縣在唐朝以前屬河東郡汾陰縣,由此可見汾陰是薛氏的郡望,故稱汾陰薛氏。在中古時期,薛氏是與裴氏、柳氏並稱的河東三大姓之一。薛氏崛起於漢末,發展于魏晉,到隋唐達到一個高峰,也是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一個家族。

遷到河東汾陰的薛氏族人漸漸分為三支,世稱“三薛”。薛恢是薛氏北祖,曾任西晉河東太守;薛雕是薛氏南祖;薛興是薛氏西祖,曾任西晉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封安邑公。北祖一脈早絕。南祖一脈主要活躍在北魏時期,其後則聲名不顯。只有西祖一脈,嗣傳不絕,代有名人,在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

據史料,在西祖一脈中,從汾陰薛氏的發展來看,薛謹是其家族史上一個重要人物,其原因有二:第一,他一生雖以軍事活動為主,但他在任內大力推行教育,這不僅是造福地方的德政,同時也是對薛氏這個地方豪族的特性和尚武門風的轉型改造,使薛氏西祖一脈向政治大家族和文化大家族的方向邁出步伐,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門士族,促使了西祖一脈的福祚綿長。這一點與南祖一脈有很大不同。第二,從薛謹以後,薛氏西祖一脈開始分為五房,保持了薛氏人丁興旺,這是薛氏保持大族地位的基礎。

薛氏家族成員任職以地方太守、刺史為主。據毛漢光先生統計,北朝時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數達47人,而此時的河東聞喜裴氏為46人,河東解縣柳氏20人,所以薛氏在當時的政權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在薛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有薛道衡、薛瑄、薛仁貴等。

大文豪薛道衡。薛道衡(540~609年) ,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曆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等職。煬帝時,初為番州刺史,後改任司隸大夫。他以文才召世,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祖父薛聰,曾任魏濟州刺史。父親孝通,任常山太守。道衡六歲成為孤兒,十三歲能講《左傳》,見鄭國子產相國有功,作《國僑贊》,文辭精彩,人皆稱頌。其後才名顯露,後任中書侍郎兼太子侍讀。薛道衡有文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

薛瑄家廟

文清薛先生文集

大思想家薛瑄。薛瑄(1389—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山西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和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薛瑄是繼明代著名學者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河東之學”的大學者,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楠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這裡提到的“陽明”,是指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可見薛瑄在當時思想界的地位之高。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薛瑄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始,到天順元年(1457年),先後居官24年,大多執掌法紀,如監察禦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間他嚴於律己,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法如山,被譽為“鐵漢公”、“光明俊偉”的清官。

薛仁貴

大將軍薛仁貴。薛仁貴(614~683年),名禮,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將軍,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左威衛大將軍、安東都護。終生喜穿白袍,稱之為“白袍將軍”。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先後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名門望族之柳氏家族

河東柳氏自魏晉至隋唐數百年間興盛不絕,屬於“關中郡姓”,其家族出現過許多傑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

柳氏出自周公之後,屬姬姓。周初大分封,周公被封于魯,周公留於朝,其子伯禽代受封,建立魯國。此後一脈相傳。關於柳氏的來歷,有資料說:魯孝公時有季子夷伯展(又稱公子展),其孫無駭,無駭生禽,禽字季,曾任魯國士師,去世後諡曰惠,禽曾食采于柳下,遂以柳為氏。禽即柳下惠,是柳氏的得姓始祖。

說起河東柳氏家族,我們不得不說兩個重量級人物,一個是柳下惠,一個是柳宗元。

“坐懷不亂柳下惠”。柳下惠是被世人從古到今一直引用並且張口就來的著名典故。這典故給我們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個寒冷的冬日,柳下惠先生進城未果,只好在城門洞裡蜷縮著過夜。不久,一位歸家不成的美貌女子,身著單衣薄衫,也來城門洞裡避寒,瑟瑟發抖地縮在另一邊。深夜,柳下惠看那女子被凍得渾身發抖,於是就主動近前,席地而坐,解開衣襟,將那女子裹在懷裡,暖著她,一動不動,直到天亮。被呵護被溫暖的女子感激不盡,尊柳下惠先生為君子、聖人。此事傳開,世人便就以“坐懷不亂”來形容和稱讚柳下惠的聖行聖心聖德。孟子曾讚譽柳下惠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

楚國滅魯後,柳下惠到楚地任職,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柳氏一族遷于河東解縣。解縣即古解梁,城在今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四卿之首智伯的封地。秦末,解縣柳安,乃柳下惠裔孫。柳安之孫柳隗,是漢齊相。所以說,自秦開始,柳姓子孫定居於河東,世代繁衍,也盛於河東,終成河東望族。至唐時,柳氏與河東薛氏、裴氏並稱為“河東三著姓”,名盛天下。

柳宗元雕像

一代文豪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東(今永濟市),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宣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

柳宗元出生官宦家庭,少年即有才名,早年大志在胸。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後遷為藍田尉。入朝為官後,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年)九月,革新失敗,先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又加貶永州司馬。在永州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元和十年(815年)春天回到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創作豐富,流傳到今天的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散文成就大於詩歌。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拔,自成一家。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閒適之詩作。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雲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策論有《天說》、《天對》、《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編成《柳河東集》。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

“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於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雖 然活了47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名門望族之衛氏家族

安邑衛氏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之後。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滅商後,周文王第八子、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于衛,鎮撫殷之遺民,建立衛國(其轄地大致在今河南省北部到河北省南部一帶)。衛國屬姬姓,傳國40余代,戰國時先後成為魏國、秦國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秦二世把衛君姬角廢為庶人,衛國最終滅亡。其子孫以國為氏,遂姓衛。

安邑衛氏一支起于衛暠(gao)。據《晉書•衛瓘傳》記載,衛瓘(guan)高祖衛暠,在東漢明帝時以儒學自代郡被徵召到朝廷任官,但行至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時去世,朝廷賜葬在去世之地。其子孫從此也就在安邑定居下來。這是安邑衛氏的起源。

衛氏家族在西晉一度成為政治大族,但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迅速衰落。

安邑衛氏自衛暠之後下傳四代是衛覬,在曹魏政權中曾任尚書,衛覬在歷史上官名不顯,但卻以書法名世。安邑衛氏崛起顯赫是在衛覬之子衛瓘的時候,衛瓘是安邑衛氏在魏晉時期的代表人物。

衛氏家族以書法著名,特別是衛夫人衛鑠(shuo ),因為曾做過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後世聲譽特高。

關於衛氏家族之書法,前面“琴詩書畫”一章裡已做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地圖之父-裴秀畫像

“哲學雙雄”——裴楷、裴頠。裴楷的祖父裴茂,東漢末年做過尚書令;父親裴徽,也官至曹魏冀州刺史,在這樣的官宦之家,裴楷受到了良好教育。他滿腹經綸,尤以善論《老子》、《易經》而著稱,當時的人都把他與哲學家王戎相媲美,推崇備至。人們稱呼他“玉人”,

清通鄉主-裴楷畫像

一則因為他儀錶俊美,二則更多的是出於對他洞明聖哲的尊崇。

裴頠是西晉大臣,著名的哲學家,他秉承父親裴秀的遺風,弘雅有識,博學稽古,他反對王弼、何晏的“貴無論”,提出“崇有論”。他認為萬有的整體是最根本的“道”,萬有不是由“無”產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體有”。他還認為萬物生化有其規律。從“崇有論”出發,他重視現實存在的事物,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力圖論證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著有《崇有論》,《晉書》把它完全載入裴頠傳中。

“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南北朝元嘉五年(428年),宋文帝下詔裴松之,讓他為陳壽的《三國志》做注解。裴松之欣然領旨,四處搜尋關於三國的資料,開始詮注《三國志》。他先後查閱引用《周易》、《尚書》、《禮記》等典籍210種之多,歷時一年有餘,終於完成六十五卷輝煌巨著《三國志注》。成為輯佚家之瑰寶,史注之規範,史評之範例。宋文帝閱後高興不已,盛讚裴松之將“永垂不朽”。

裴松之的國士之風和家學淵源,對後世子孫影響很大。他的兒子裴駰,子承父業,集各家之解,為司馬遷《史記》作注,寫成《史記集解》80卷,流傳於世。他的曾孫、裴駰之孫裴子野撰寫編年體《宋略》20卷,其敘事、評論都超出了沈約所著《宋史》水準。由之,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人,被後人稱為“史學三裴”。

“文學雙雄”——裴啟、裴鉶。

裴啟少年時,便享有才名,喜歡談古論物。在漢魏六朝時期,流行著“志怪小說”,也就是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它們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而魏晉時期,與志怪小說相對應,出現了“志人小說”,指的是記述人物的逸聞瑣事、言談舉止的小說。裴啟的一部《語林》,也稱《裴子語林》,對當時好談鬼神,耽於怪異虛妄、迷信消極的志怪小說,形成了有力的衝擊。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小說史時,搜輯編成《古小說勾沉》,得到裴啟之作二十餘篇,並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語林》進行了高度評價。《語林》具有很強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性。文學界歷來以《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的代表,而裴啟的《語林》則比之早170多年。該書已具志人小說的雛形,堪稱開志人小說的先河,裴啟也成為志人小說空前啟後的小說家。

再說說裴鉶。唐代傳奇是唐代的漢族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後人稱為唐代傳奇,或稱唐傳奇。唐傳奇在經過發軔期的準備、興盛期之後,終於在晚唐時期開始衰落。說起唐傳奇,不得不提到裴鉶,因為首先提出“傳奇”這一概念的正是他。裴鉶的作品很多,題材也不拘一格,非常廣範。其中《聶隱娘》一書深刻地揭露了唐代藩鎮割據、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醜惡真相。《昆侖奴》是描寫了一位武藝高強的老奴,他幫助少主竊取豪門姬妾,成全了他們的愛情。裴鉶是一個多產作家,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推動了中國小說的迅猛發展。《傳奇》的藝術成就首先在於它創造了一種通過人物的高超技藝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的新的表現管道,推動了後世武俠小說向描寫技藝的方向發展;其次,它創造了一種駢散結合的語言表達方式,以駢文、詩賦描寫人物和場景,以散文敘述故事,在形象上、音節上皆構成和諧的美感。成為後來古典小說敘事方式的濫觴。

“大唐豐碑”——裴寂、裴耀卿、裴光庭、裴度。裴氏家族發展到唐朝,可以說是伴隨著大唐的鼎盛而鼎盛。其中,政治家裴寂、裴度、裴光庭、裴耀卿等,被譽為大唐盛世的豐碑。

開國宰相裴寂。裴寂年少時,曾做過絳州刺史的父親裴瑜忽然去世,於是家道中落。俗話說“寒門出孝子”,裴寂不僅眉清目秀而且十分懂事,他勤勉上進,才14歲就補作州主簿。大業年間,終於得到朝廷賞識,先後做過侍御史,晉陽宮副監。這期間終於有機會結識了唐公李淵,而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裴寂因與李淵有舊交,深受禮遇,經常一起晝夜飲宴。當時,李淵次子李世民打算舉兵反隋,但又不敢對父親直言。他私下拿出數百萬錢財,交給龍山縣令高斌廉,讓他在賭博時故意輸給裴寂。裴寂非常高興,與李世民的關係逐漸親昵。李世民遂以實情相告,裴寂當即應諾,隨即動員李淵反隋。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率三萬大軍從晉陽起兵反隋。裴寂向唐公進獻宮女五百人,並以糧草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胄四十萬領,充作軍用。之後,裴寂因功先後被李淵任命或賜為長史、聞喜縣令、大丞相府長史、魏國公等。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受禪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裴寂因功被拜為尚書右僕射(ye),成為宰相。當時,唐高祖臨朝,必請裴寂同坐,散朝之後也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而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滿朝文武無人能及。

盛世名相裴耀卿。裴耀卿自小聰明伶俐,十歲左右就通過了童子科考試,二十歲就被拜為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正字、相王府典簽、國子主簿、詹事府丞、河南府士曹參軍、考功員外郎、右司郎中、兵部郎中、長安令、濟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戶部侍郎、京兆尹。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後被罷為尚書左丞相,複改任尚書右僕射,後改左僕射。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於這個時代,他所到之處,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他一生功績很大,建樹頗多,比如,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於籌畫,唐後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到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于唐室。

開元名相裴光庭。裴光庭幼年喪父,其母庫狄氏被武則天召進皇宮為禦正(女官名),極受寵信。因此裴光庭被累次提拔,官至太常丞。裴光庭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遊,初被提拔時,一般人往往認為他不能夠勝任。但是,他很快地就由於勤於職守,成績顯著,受到大家的推崇。對唐朝政治影響較大的是他以吏部尚書身份奏請用“循資格”的辦法來選任官員。當時選拔官員,只看人的才能,而不論及資歷,有的不按次序隨意破格升遷,有的則老死在底層的職位上,造成官員的待遇相差懸殊。針對這種弊端,裴光庭認真思索並創制了“循資格”的選官制度。主要精神是待官員任期滿後,考核業績,而不論才學名望,經過幾次選拔獲選多的排在前面,依次排出順序,登記於吏部,按順序決定官員的升遷。循資格的關鍵是把官員的提拔和當時唐朝奉行的官階“九品三十階”相配套,使官員晉升走向制度化、有序化,並杜絕了投機鑽營,限制權豪的擢升特權。這一制度一經頒佈,立刻得到平民知識份子和中小地主階層的歡迎,當然,那些平時庸庸碌碌的人也非常歡迎,甚至稱這是聖書。凡事要一分為二,這些人高興了,而那些富有才學、精明能幹的人,則認為限制得太死,難免有異議。不管怎麼講,我們如果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循資格的實行,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失為一個有益的探索。

中興名相-裴度畫像

中興名相裴度。裴度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25歲時考中進土,後又連中博學鴻詞科、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這樣的成績在整個唐代都不多見,為此,裴度一夜之間蜚聲京城。他先從河陰縣尉起步,走上了政治生涯。

裴度居官勤於職守,尤其在憲宗繼位以後,不斷加官進職,由監察禦史,累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禦史中丞、刑部侍郎、門下侍郎等,最後直到執政宰相。20余年間,裴度在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歷任顯職。由於他“執生不回,忠於事業,時政或有所闕,靡不極言之,”因而屢遭皇帝的冷落和權臣的嫉恨、排擠。他雖三次為相,卻五次被排擠出朝廷,到太原、興元、襄陽和東都洛陽去做節度使或留守做地方官。儘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業,一直為世所重,時人論將相,皆推裴度為首。可見當時他威望之高和影響之大。唐朝以後的許多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如司馬光、歐陽修、李贄等人,都稱讚裴度“以身系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

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七十餘年中,當時,唐朝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複雜、激化。

加之朝官結為朋黨,各自內結宦官,外連藩鎮,互相排斥,互相傾軋,使唐後期的政治更加混亂、黑暗。

裴度為了維護唐朝的統一,堅持打擊藩鎮割據勢力。為了整肅朝綱,堅持與跋扈的宦官、蠹國敗政的奸臣作鬥爭。這是符合人民群眾願望,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的。

憲宗是唐後期力主打擊藩鎮的皇帝,先後輔佐他的宰相杜黃裳、李吉甫、武元衡和裴度,都是主打擊藩鎮的著名政治家,而裴度則是他們之中功績卓著的代表人物。

裴度早在任宰相之前,就為削藩做出過貢獻。而他輔佐憲宗平定淮西叛亂,是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項業績。

自淮西平定之日起,群臣就一再請求刻石記功。於是,憲宗敕令刑部侍郎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並刻石。因該碑是一代文豪韓愈的文章,一代名相裴度的事蹟,三代帝王之師祈寯藻的書法,故稱“三絕碑”。

另外,作為一任宰相,裴度在治國理政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比如,在治理國家方面,他認為重要的是必須堅持任用賢才。裴度為將相20餘年,薦引過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土,重用過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還保護過劉禹錫等,但從不薦引無才的親友為官。在唐朝後期,朝官結為朋黨,相互援濟的情況下,他不拉幫結派,反對權奸,堅持唯才是薦,是他的正直之處。

裴度一生為奸邪所排,幾致顛沛,到其晚年,為自安之計,稍沉浮以避禍。這是他晚年存在的問題。

但綜觀裴度一生,他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的封建統治,堅持與權奸、宦官、割據勢力進行鬥爭,這種鬥爭精神是可貴的。尤其是從他反對藩鎮割據勢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績來看,他不愧為唐朝後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銅牆鐵臂”——裴岑、裴度、裴行儉、裴仁基等。裴氏家族湧現出的軍事家為數眾多,除前面已經有所涉獵的裴度等一些大將軍外,史上有影響的軍事家還有裴曄、裴岑、裴行儉、裴茂、裴叔業、裴寬、裴駿、裴果、裴仁基、裴鏡民等人,他們世代接力,築起了漢、隋和唐王朝的銅牆鐵壁。

“第一大使”——裴世清。隋煬帝時期,裴世清受命出使日本。裴世清訪日,直接推動了隋代中日關係的發展,這次訪問,總共在日停留了三個月時間,加深了對鄰邦的瞭解,增進了友誼,形成了中日關係發展的高潮。在這期間,日方派往隋朝的使團就有四次之多。作為一代外交大使,裴世清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日友好關係的史冊上。裴世清也因此被譽為“友好使者”、“華夏遣日第一使”。

華夏遣日第一使--裴世清畫像

在對裴氏家族歷史的回望中,我們不禁感慨萬千,在此,謹摘自筆者《聞喜賦》裡對裴氏家族的一段文字以頌之——

將相不二門,公侯一裴氏。五十九位宰相輔朝佐政,五十九位將軍護邦佑黎。政治家裴寂、裴度、裴光庭、裴耀卿立大唐之盛世豐碑;軍事家裴曄、裴岑、裴仁基、裴鏡民築漢隋銅牆鐵臂。裴行儉文韜武略不二人,裴世清華夏遣日第一使。裴秀地圖之父飲譽天下,裴駰史記集解著稱於世。松之、子野史學三裴各居其一,裴頠、裴楷哲學雙雄比肩而立。裴啟開“語林”小說先河,裴鉶奠傳奇文學之基。詩文書法多造詣,藝術音韻耀門第。胡耀邦感歎:“南林北裴”當探究;毛澤東盛讚:“千年榮顯”無前例。

名門望族之河東薛氏家族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其祖居地在今山西萬榮縣,該縣在唐朝以前屬河東郡汾陰縣,由此可見汾陰是薛氏的郡望,故稱汾陰薛氏。在中古時期,薛氏是與裴氏、柳氏並稱的河東三大姓之一。薛氏崛起於漢末,發展于魏晉,到隋唐達到一個高峰,也是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一個家族。

遷到河東汾陰的薛氏族人漸漸分為三支,世稱“三薛”。薛恢是薛氏北祖,曾任西晉河東太守;薛雕是薛氏南祖;薛興是薛氏西祖,曾任西晉尚書右僕射、冀州刺史,封安邑公。北祖一脈早絕。南祖一脈主要活躍在北魏時期,其後則聲名不顯。只有西祖一脈,嗣傳不絕,代有名人,在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

據史料,在西祖一脈中,從汾陰薛氏的發展來看,薛謹是其家族史上一個重要人物,其原因有二:第一,他一生雖以軍事活動為主,但他在任內大力推行教育,這不僅是造福地方的德政,同時也是對薛氏這個地方豪族的特性和尚武門風的轉型改造,使薛氏西祖一脈向政治大家族和文化大家族的方向邁出步伐,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門士族,促使了西祖一脈的福祚綿長。這一點與南祖一脈有很大不同。第二,從薛謹以後,薛氏西祖一脈開始分為五房,保持了薛氏人丁興旺,這是薛氏保持大族地位的基礎。

薛氏家族成員任職以地方太守、刺史為主。據毛漢光先生統計,北朝時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數達47人,而此時的河東聞喜裴氏為46人,河東解縣柳氏20人,所以薛氏在當時的政權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在薛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有薛道衡、薛瑄、薛仁貴等。

大文豪薛道衡。薛道衡(540~609年) ,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曆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等職。煬帝時,初為番州刺史,後改任司隸大夫。他以文才召世,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祖父薛聰,曾任魏濟州刺史。父親孝通,任常山太守。道衡六歲成為孤兒,十三歲能講《左傳》,見鄭國子產相國有功,作《國僑贊》,文辭精彩,人皆稱頌。其後才名顯露,後任中書侍郎兼太子侍讀。薛道衡有文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

薛瑄家廟

文清薛先生文集

大思想家薛瑄。薛瑄(1389—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山西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和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薛瑄是繼明代著名學者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河東之學”的大學者,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楠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這裡提到的“陽明”,是指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可見薛瑄在當時思想界的地位之高。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薛瑄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始,到天順元年(1457年),先後居官24年,大多執掌法紀,如監察禦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間他嚴於律己,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法如山,被譽為“鐵漢公”、“光明俊偉”的清官。

薛仁貴

大將軍薛仁貴。薛仁貴(614~683年),名禮,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將軍,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左威衛大將軍、安東都護。終生喜穿白袍,稱之為“白袍將軍”。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先後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名門望族之柳氏家族

河東柳氏自魏晉至隋唐數百年間興盛不絕,屬於“關中郡姓”,其家族出現過許多傑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

柳氏出自周公之後,屬姬姓。周初大分封,周公被封于魯,周公留於朝,其子伯禽代受封,建立魯國。此後一脈相傳。關於柳氏的來歷,有資料說:魯孝公時有季子夷伯展(又稱公子展),其孫無駭,無駭生禽,禽字季,曾任魯國士師,去世後諡曰惠,禽曾食采于柳下,遂以柳為氏。禽即柳下惠,是柳氏的得姓始祖。

說起河東柳氏家族,我們不得不說兩個重量級人物,一個是柳下惠,一個是柳宗元。

“坐懷不亂柳下惠”。柳下惠是被世人從古到今一直引用並且張口就來的著名典故。這典故給我們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個寒冷的冬日,柳下惠先生進城未果,只好在城門洞裡蜷縮著過夜。不久,一位歸家不成的美貌女子,身著單衣薄衫,也來城門洞裡避寒,瑟瑟發抖地縮在另一邊。深夜,柳下惠看那女子被凍得渾身發抖,於是就主動近前,席地而坐,解開衣襟,將那女子裹在懷裡,暖著她,一動不動,直到天亮。被呵護被溫暖的女子感激不盡,尊柳下惠先生為君子、聖人。此事傳開,世人便就以“坐懷不亂”來形容和稱讚柳下惠的聖行聖心聖德。孟子曾讚譽柳下惠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

楚國滅魯後,柳下惠到楚地任職,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柳氏一族遷于河東解縣。解縣即古解梁,城在今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四卿之首智伯的封地。秦末,解縣柳安,乃柳下惠裔孫。柳安之孫柳隗,是漢齊相。所以說,自秦開始,柳姓子孫定居於河東,世代繁衍,也盛於河東,終成河東望族。至唐時,柳氏與河東薛氏、裴氏並稱為“河東三著姓”,名盛天下。

柳宗元雕像

一代文豪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東(今永濟市),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宣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

柳宗元出生官宦家庭,少年即有才名,早年大志在胸。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後遷為藍田尉。入朝為官後,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年)九月,革新失敗,先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又加貶永州司馬。在永州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元和十年(815年)春天回到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創作豐富,流傳到今天的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散文成就大於詩歌。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拔,自成一家。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閒適之詩作。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雲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策論有《天說》、《天對》、《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編成《柳河東集》。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

“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於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雖 然活了47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名門望族之衛氏家族

安邑衛氏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之後。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滅商後,周文王第八子、武王之弟康叔被封于衛,鎮撫殷之遺民,建立衛國(其轄地大致在今河南省北部到河北省南部一帶)。衛國屬姬姓,傳國40余代,戰國時先後成為魏國、秦國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秦二世把衛君姬角廢為庶人,衛國最終滅亡。其子孫以國為氏,遂姓衛。

安邑衛氏一支起于衛暠(gao)。據《晉書•衛瓘傳》記載,衛瓘(guan)高祖衛暠,在東漢明帝時以儒學自代郡被徵召到朝廷任官,但行至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時去世,朝廷賜葬在去世之地。其子孫從此也就在安邑定居下來。這是安邑衛氏的起源。

衛氏家族在西晉一度成為政治大族,但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迅速衰落。

安邑衛氏自衛暠之後下傳四代是衛覬,在曹魏政權中曾任尚書,衛覬在歷史上官名不顯,但卻以書法名世。安邑衛氏崛起顯赫是在衛覬之子衛瓘的時候,衛瓘是安邑衛氏在魏晉時期的代表人物。

衛氏家族以書法著名,特別是衛夫人衛鑠(shuo ),因為曾做過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後世聲譽特高。

關於衛氏家族之書法,前面“琴詩書畫”一章裡已做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