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皇帝六次巡幸江南,對蘇杭情有獨鍾,沒想到原因竟然這麼多

乾隆皇帝, 可以說是在中國婦孺皆知了, 也是現在各大衛視清裝戲上的常客, 兩百多年來, 他的故事總是被各種野史雜說演繹和想像, 尤其是他六下江南的經歷。

回顧乾隆皇帝的一生, 不難發現, 他對江南情有獨鍾。 在位六十四年, 就曾先後六次下江南, 並且還將自己六下江南的經歷寫成一篇《南巡記》, 總結性地敘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及成效。

有趣的是, 他的爺爺康熙皇帝也是六次巡幸江南。

然而, 很多人可能是電視劇看多了, 以為他們祖孫倆先後下江南是為了“尋樂”, 事實上, 乾隆爺六次下江南背後另有原因。

首先我們仔細觀察乾隆六次巡幸江南的路線, 不難發現, 受當時交通的影響, 基本上都是北京通州乘坐遊船一路沿運河南下,

途中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南京和杭州。 他在《南巡記》一文中, 敘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 大致有四點:

一是江浙官員代表軍民士紳恭請皇上駕臨;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 建議允其所請;三是江浙地廣人稠, 應該前去, 考察民情戎政, 問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 遊覽名勝, 以盡孝心。

當然, 這些理由都是比較官方的, 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 就是為了穩固清政府統治的需要。 因為江、浙兩省歷來是清政府的財賦重地。 尤其是鹽課銀兩, 更是佔領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達到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 此外, 由於江南商業繁榮, 所收取的關稅, 也占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

此外, 據有關史料記載, 除了視察民情, 告慰百姓, 乾隆下江南還把河工海防視為六巡江南的一個主要目的。 因為, 當時的江蘇、安徽、浙江一帶經常發生水災。 在乾隆寫的禦制《萬壽重寧寺碑記》和《南巡記》裡, 他著重講到, “南巡之事, 莫大于河工”, “六巡江浙, 計民生之最要, 莫如河工海防”。
所以, 每次下江南, 他都將江河防汛做為重點來抓, 督辦了一大批水利工程。

當然, 乾隆六下江南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重要目的。 自古以來, 江南是“花柳繁華地, 溫柔富貴鄉”。 山川秀美, 人傑地靈, 六朝金粉猶在, 這也是吸引乾隆頻下江南的重要因素。

雖然乾隆沒有說出來, 但這個目的卻是民間最為津津樂道的。在乾隆時期,京杭大運河兩岸的城市商業繁華、人氣旺盛。尤其是在“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家”的南京,十裡秦淮河,六朝金粉,美景、美女、美味,一應俱有,無不讓乾隆神魂顛倒。

也因此,對於乾隆六下江南,從古到今人們的評價也都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的確,六下江南對於促進江南的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皇帝下江南巡幸各地,可謂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北京到江浙,來回往返六千里。當時又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車裝船載,馬拉人扛,來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

此外,每次出巡,愛講排場的乾隆還都是帶領大批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衛隊侍從,多達兩三千人,動用五六千匹馬,數百隻船。吃喝玩樂的耗費,單次就達一二百萬兩白銀,不僅耗費了十分巨大的國家財力,也給江南百姓帶來極大負擔,終乾隆一朝,也使清政府迅速由勝轉衰。

對此,連乾隆自己都在禦制《南巡記》裡進行過深刻地檢討。他也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但這個目的卻是民間最為津津樂道的。在乾隆時期,京杭大運河兩岸的城市商業繁華、人氣旺盛。尤其是在“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家”的南京,十裡秦淮河,六朝金粉,美景、美女、美味,一應俱有,無不讓乾隆神魂顛倒。

也因此,對於乾隆六下江南,從古到今人們的評價也都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的確,六下江南對於促進江南的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皇帝下江南巡幸各地,可謂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北京到江浙,來回往返六千里。當時又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車裝船載,馬拉人扛,來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

此外,每次出巡,愛講排場的乾隆還都是帶領大批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衛隊侍從,多達兩三千人,動用五六千匹馬,數百隻船。吃喝玩樂的耗費,單次就達一二百萬兩白銀,不僅耗費了十分巨大的國家財力,也給江南百姓帶來極大負擔,終乾隆一朝,也使清政府迅速由勝轉衰。

對此,連乾隆自己都在禦制《南巡記》裡進行過深刻地檢討。他也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