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地瓜何時傳入高密的?

地瓜, 有很多名稱, 而在高密全境皆稱之為地瓜。 它在植物學裡為旋花科甘薯屬。

別看今日買個烤地瓜吃, 猶如吃水果, 豈知在20幾年前的數百年裡, 地瓜以及將它切開曬乾的地瓜幹, 則是高密人一日三餐不離餐桌的主食。 它之所以取得那樣的位子, 是因為貧困, 所以, 尤顯得其貢獻的巨大。 就是這樣的一個與高密百姓性命攸關的作物, 它還是一個外來客呢。

地瓜之傳人中國, 有幾條管道, 而傳至高密的一路則是始自愛國華僑陳振龍。 陳振龍是明末福建長樂人, 在呂宋(今菲律賓)經商。 當他在異國看到那裡人們栽培的地瓜“生熟可食”, “功同五穀”, “利益民生”時, 便萌發了帶回國推廣栽培的想法。

當時, 呂宋由西班牙統治, 嚴禁地瓜種苗出境。 陳振龍與其子陳經綸學習了地瓜栽種方法後, 于明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5月向呂宋農民買回幾尺地瓜蔓, 便急速回國。

他們將地瓜蔓纏在船的纜繩上, 外塗泥巴, 在瞞過了檢查之後, 又將地瓜蔓埋在隨身帶的濕土盒中, 在驚濤駭浪中度過7晝夜, 到達了家鄉福建。

陳振龍父子回到家鄉後, 由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 在取得金的同意後, 陳經綸即在本家後面的隙地上栽上了瓜蔓。 4個月後, 這幾棵地瓜試栽成功, 收成很好。 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上幾個, 金煮食後, 覺得“味果甘平, 可佐穀食”, 即令州縣推廣。 第二年, 適逢福建大旱, 傳統的農作物幾乎顆粒不收, 唯有地瓜收成尚好。 這一現實, 對地瓜栽植的加速推行, 無疑加大了力度。 為推廣地瓜栽植, 這位關心民瘼的巡撫金學曾特撰寫刊行一篇名《海外新傳七則》的地瓜栽培、繁殖方法,

此舉自然對地瓜的推廣是一個積極的推動。 因此, 不幾年, 地瓜的大面積栽種不僅在福建推開, 而且也傳播到浙江等地。 與此同時, 丁憂家居的著名農學家徐光啟, 聽說福建、浙江有一種新傳進的農作物地瓜, 產量高, 食味好, 又是度荒救災的好作物, 他即聞風而動, 通過在福建的門生“三致其種”。 他親自試種後, 認為地瓜確是一種甚好的農作物, 即上奏《甘薯疏》, 竭力宣導。 由於他的鼓吹, 對地瓜的栽植與普及, 更加大了推動力。

陳振龍家幾代人更是不遺餘力地致力於由南而北的推廣。 陳振龍玄孫陳世元著《金薯傳習錄》, 以介紹與指導地瓜的栽種。 他於清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來山東, 得到山東布政使李謂的重視與支援, 李並為此撰寫了《種植法則十二條》, 大力推廣。 陳世元又親到膠州等地宣傳推廣。 高密栽植地瓜的歷史即於此時發端。 先由縣境南部丘陵區逐步向北部平原發展。

地瓜傳進後, 便以耐瘠薄乾旱, 產量高, 全身可食, 立即受到貧困百姓的青睞, 因此迅速取代高梁, 穀子的地位而躍居主食。 自此, 不但改變了高密人的飲食結構, 更重要的是在數百年的崢嶸歲月中, 地瓜成了大救星。 有多少貧困百姓靠地瓜賴以延續了生命, 誰也計算不清。 直至1978年, 高密栽植地瓜面積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7.1%。 此後, 栽種面積逐步減少, 以至今日,已是稀有農作物了。

以至今日,已是稀有農作物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