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的文字是由這兩個人通過中國字來創造的

7世紀以前,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 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聖德太子攝政期間, 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 主動學習中國文化, 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 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隨使節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聖德太子于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 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 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藉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 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 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十年(614年), 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 西元608年, 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 這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 聖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 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係, 希望通過這種措施, 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

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 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唐朝的時候, 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 從貞觀年間開始, 日本先後派遣了13次“遣唐使”, 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 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 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 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 使團回日本時, 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 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各學招生物件不同。 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 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 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

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 原名下道真備, 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 他在長安就學于四門助教趙玄默,

深通五經三史、曆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 他在唐朝留學17年,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 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 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 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 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 精研經史, 博學多聞, 成為飽學之士, 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 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 學生有四五百人。 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 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 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 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 這些漢字共50個, 被稱為“母字”。 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 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 因而稱為“萬葉假名”。 用漢字作音符, 書寫很不方便。 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 從此, 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日本政府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於1946年公佈1850個“當用漢字”。然而,這一數字顯然無法滿足現實生活中的漢字需求,在各界人士的強烈要求之下,1981年常用漢字表出臺,將漢字增加1945個,同時追加人名用漢字166,所以現在日本實際通用的漢字為2111字。

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日本政府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於1946年公佈1850個“當用漢字”。然而,這一數字顯然無法滿足現實生活中的漢字需求,在各界人士的強烈要求之下,1981年常用漢字表出臺,將漢字增加1945個,同時追加人名用漢字166,所以現在日本實際通用的漢字為2111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