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松原來是武大郎的原形!

武松原來是武大郎的原形!

在名著《水滸傳》中, 武大郎和武松是一對相依為命長大的弟兄, 武大郎長兄如父, 養大了武松。 然後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了。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水滸傳》說武大郎是“清河縣人氏”, 籍貫不甚其詳;而在山東快書《武老二》中, 則寫明:“家住直隸廣府清河縣, 城東八裡孔宋莊……”清河古城東八裡許, 確有個孔宋莊(今更名武家那村);而且村南有武大郎高大的墳塚。 其墳塚, 原來直徑有十余米, 高六七米, 墳上有武家後人立的護墓碑。 有人說, 當年站在墳頂上, 向南遙望可看清楚臨清塔(距臨清塔五十余華里)。 墳墓曾兩度遭大的毀壞挖掘, 一次是“土改”期間, 一次是“文革”期間, 後又經農田基本建設中的“平整土地”、“平墳”武大郎的高大墳塚, 已夷為平地, 不再有痕跡。

然後根據以後的史料不斷發現, 我們就會發現, 水滸中的武松的外形, 其實就是歷史中武大郎真實的樣子。

1989年, 武家後人為重修武植墓, 以傳統習俗“爬馬鞍子”法兒, 找到墓葬的準確位置, 爾後將墳墓挖開。 墓室為磚砌圓井筒形, 用鐵鍊吊棺而葬。 當然此時棺材已不復存, 只遺留有幾段粗大的鐵鍊。 令人驚喜的是, 在墳墓中發現了武植較為完整的小腿骨,

據小腿骨長短測算, 武植的身材應在一米八以上, 決非《水滸》上所說的“三寸丁”, 而完全是武松的身高。 另史載, 武大郎能文能武, 比武松更加全能。

據武家後人說, 武家自明朝以前, 從山西晉陽遷居孔宋莊, 武大實際排行老四, 後人稱先祖為“武四老”。 老人口傳, 武大郎31歲中進士, 而後做陽谷知縣。 他們與黃金莊潘家是老親戚, 多年以來, 武、潘兩家不再結兒女親, 這似乎成為一條族規。

武植墓現已複修, 且又加蓋了祠堂。 “武大郎是陽谷縣清官, 潘金蓮是大家閨秀、賢妻良母”這一說法, 在清河很盛行。 那麼, “陽谷知縣武大郎”與《水滸》中“賣炊餅的武大郎”, 一個是歷史的, 一個文學化的。 所以作為一個今天的人, 我們要分清歷史和文學的界限,

對武大郎要有一個充分公平的認識。 首先, 要搞清歷史的才是真實的。 其次, 不要沉溺于文學形象太深。

所謂以史為鏡, 可以知真偽, 就是這個道理。 願與各位共勉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