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神算軍師劉伯溫燒餅歌預言背後的驚人之謎

在中國 5000 年的歷史裡, 出現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也出現了很多的聖人、賢人, 雖然這些人數不勝數, 但唯獨一類人卻並不常見, 甚至是這個世界上最稀有的品種。 這類人, 我們稱之為神人。

何為神人?通曉天機, 擁有像神一樣本事的人。 這種本事就是:洞徹天機、 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

網路配圖

如果您熟悉歷史的話, 在歷史這條長河裡, 中國只有六個神人, 六個通曉天機的人。 這六個人分別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太公, 戰國不老的傳說——鬼穀子, 漢朝首席功臣——張良, 三國第一謀臣——諸葛亮, 大唐第一軍神——徐茂公, 以及元末明初本書的主人公——劉伯溫。

作為這六大神人之一的劉伯溫, 他是否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 不僅才華橫溢、料事如神, 還擁有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還別說, 劉伯溫真有這個本事。

話說, 西元 1368 年某一天的早上, 明太祖正在殿內吃燒餅,

他才咬了一口, 便聽到內監傳話道:“國師劉基劉伯溫, 請求覲見。 ”

太監話音未落, 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說劉伯溫能神機妙算, 好比諸葛孔明再世, 不妨今日好好地測試他一番。 ”於是, 朱元璋把燒餅藏在了碗中, 這才召見了劉伯溫。

君臣禮畢, 等劉伯溫坐定後, 朱元璋立刻問道:“先生深明數理, 可知碗中是何物?”

劉伯溫馬上掐指論算, 第一時間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 曾被金龍咬一缺, 依臣之見, 這碗中乃燒餅是也。 ”

一聽這話, 明太祖驚歎道:“我朝之中, 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 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 ”隨後, 借著這個燒餅, 雙方展開了一次愉快的會談。

這個問題, 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後, 大明王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世界。

於是, 在這種背景下, 劉伯溫那永載史冊、預知未來的《燒餅歌》, 就這樣孕育而出了。

朱元璋問道:“天下後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長享否?”

劉伯溫回答:“吾主萬子萬孫, 何足問也?”

朱元璋問道:“自古有枯榮, 世間無朽物,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

劉伯溫回答:“天機洩露,

臣罪非輕。 ”

朱元璋問道:“朕今賜你無罪, 但說無妨。 ”

劉伯溫謝恩, 隨後立刻攤開筆墨, 他寫了三首詩:

燕子不日飛入京, 永享山河樂太平。 豪傑更起文墨輩, 英雄奉旨看還鄉。

北方胡虜害生民, 御駕親征定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 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 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複故舊, 雲開邊日照邊疆。

劉伯溫的這三首詩, 看似簡單無邊, 實際上卻蘊含了三段未來的歷史:

第一首詩, 燕子就是燕王, 指的是朱棣要謀朝篡位, 建立一個永樂王朝。

第二首詩, 為了驅除韃虜, 明英宗御駕親征, 結果皇帝兵敗被俘, 明朝也差點亡國。

第三首詩, 雖然大明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慘敗, 但還是勝利了, 明英宗也回來了, 大明王朝也重開了國運。

聽到這裡,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問道:“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回答道:“天下大亂矣。 ”

朱元璋憤怒道:“朕之天下, 有誰亂者?”

劉伯溫繼續作詩一首, 回答道:

天下饑寒有怪異, 棟樑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 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龍精壯旺, 相傳昆玉繼龍堂。

任用閹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在這首詩中,“棟樑龍德乘嬰兒”指的是太監張敏把皇子藏在後宮以躲避萬貴妃的殘殺;“長大金龍太平時”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後大明中興;“老練金龍精壯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務正業,就知道吃喝嫖娼;“相傳昆玉繼龍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斷絕。

最後兩句,劉伯溫指的“閹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賢。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孫,正是導致大明王國的罪魁禍首。

得知大明局勢不妙後,朱元璋繼續問道:“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若何?”

劉伯溫繼續作詩道: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金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這裡指的是,在東林黨的保護下,雖然皇權沒有旁落,但可憐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們全都英年早逝了。

一聽這話,朱元璋好奇地問道:“兩子接連隕,莫非是爭奪國本乎?”

劉伯溫回答:“非也。”隨後作詩道: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傳至六百半夢至,豈有玉宇得心驚。

此言一出,朱元璋還挺高興,說我大明還能相傳六百年,朕心足矣。那麼,大明王朝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子的呢?

劉伯溫答曰:

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崇禎皇帝上吊,順治皇帝進京,大可見,劉伯溫這首臨時興起的《燒餅歌》,居然完整地預測了大明王朝的歷史,並且最終講到它亡國,這太令人拍案驚奇、不可思議了,而這裡面的預言故事,更是比西方《諸世紀》裡面的還要神,還要准!明王朝就此結束。

當然了,咱們也要清楚地知道,這種所謂的預測,不過是後人的假託之作,或者是他們的造神運動罷了。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李淳風、袁天罡編寫的《推背圖》,就跟劉伯溫的《燒餅歌》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劉伯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到底會不會法術,有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對於這個問題,真相只有一個。可惜的是,絕不是你想像的那一個。

翻看劉伯溫一生,這個自幼聰明、少年得志的奇才,他在蒙古人當政期間, 一心光宗耀祖、建功立業,且根本無心造反。哪怕在 25 年的時間裡,劉伯溫三起三落,他也要出山繼續當官,勢要跟這個腐朽、沒落的王朝共存亡。

那麼,歷史上的劉伯溫,是一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推翻暴元的“拯救者”,還是一個屢教不改,只是一門心思想當官發財的“官迷”呢?

至正二十年(1360 年),在輔佐朱元璋後,劉伯溫開始運籌帷幄、屢建奇功,他提出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這一基本國策,徹底為朱元璋找到了勝利的方向。

然而,在滅掉天下豪傑、輔佐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劉伯溫的地位卻一落千丈,他先是被朱元璋猜疑,隨後被小人挑唆攻擊,最後慘敗回鄉了。

即使這樣,這個無功高震主之嫌、無擁兵自重之禍、一心歸隱山田的劉伯溫,他卻無法像張良、範蠡那樣,悠然自得、頤養天年。僅僅過了一年,劉伯溫就被朱元璋強行召回京城,最後客死異鄉,還留下了一個千古死亡之謎。

一個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劉伯溫,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個“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的智者,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被命運垂青的“庸人”呢?

也許,等閱讀完這本書,知道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劉伯溫後,你就會知道這個答案了。

任用閹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在這首詩中,“棟樑龍德乘嬰兒”指的是太監張敏把皇子藏在後宮以躲避萬貴妃的殘殺;“長大金龍太平時”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後大明中興;“老練金龍精壯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務正業,就知道吃喝嫖娼;“相傳昆玉繼龍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斷絕。

最後兩句,劉伯溫指的“閹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賢。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孫,正是導致大明王國的罪魁禍首。

得知大明局勢不妙後,朱元璋繼續問道:“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若何?”

劉伯溫繼續作詩道: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金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這裡指的是,在東林黨的保護下,雖然皇權沒有旁落,但可憐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木匠皇帝”明熹宗,他們全都英年早逝了。

一聽這話,朱元璋好奇地問道:“兩子接連隕,莫非是爭奪國本乎?”

劉伯溫回答:“非也。”隨後作詩道:

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

傳至六百半夢至,豈有玉宇得心驚。

此言一出,朱元璋還挺高興,說我大明還能相傳六百年,朕心足矣。那麼,大明王朝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子的呢?

劉伯溫答曰:

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至此天下未已。

崇禎皇帝上吊,順治皇帝進京,大可見,劉伯溫這首臨時興起的《燒餅歌》,居然完整地預測了大明王朝的歷史,並且最終講到它亡國,這太令人拍案驚奇、不可思議了,而這裡面的預言故事,更是比西方《諸世紀》裡面的還要神,還要准!明王朝就此結束。

當然了,咱們也要清楚地知道,這種所謂的預測,不過是後人的假託之作,或者是他們的造神運動罷了。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李淳風、袁天罡編寫的《推背圖》,就跟劉伯溫的《燒餅歌》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劉伯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到底會不會法術,有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對於這個問題,真相只有一個。可惜的是,絕不是你想像的那一個。

翻看劉伯溫一生,這個自幼聰明、少年得志的奇才,他在蒙古人當政期間, 一心光宗耀祖、建功立業,且根本無心造反。哪怕在 25 年的時間裡,劉伯溫三起三落,他也要出山繼續當官,勢要跟這個腐朽、沒落的王朝共存亡。

那麼,歷史上的劉伯溫,是一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推翻暴元的“拯救者”,還是一個屢教不改,只是一門心思想當官發財的“官迷”呢?

至正二十年(1360 年),在輔佐朱元璋後,劉伯溫開始運籌帷幄、屢建奇功,他提出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這一基本國策,徹底為朱元璋找到了勝利的方向。

然而,在滅掉天下豪傑、輔佐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劉伯溫的地位卻一落千丈,他先是被朱元璋猜疑,隨後被小人挑唆攻擊,最後慘敗回鄉了。

即使這樣,這個無功高震主之嫌、無擁兵自重之禍、一心歸隱山田的劉伯溫,他卻無法像張良、範蠡那樣,悠然自得、頤養天年。僅僅過了一年,劉伯溫就被朱元璋強行召回京城,最後客死異鄉,還留下了一個千古死亡之謎。

一個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劉伯溫,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個“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的智者,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被命運垂青的“庸人”呢?

也許,等閱讀完這本書,知道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劉伯溫後,你就會知道這個答案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