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蜀漢風雲事件6——“借”荊州

惡補一天地理知識之後, 得出結論, 要想搞懂此事, 一定的先搞懂荊州地圖(不是現在的荊州市, 是三國時期的荊州), 下圖便是

三國時期荊州地圖

當時的荊州由七個郡組成:南陽郡、南郡、江夏郡為“江北三郡”。 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為“江南四郡”。 (後世稱"荊襄九郡"是因為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又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了。 )荊州對於曹、孫、劉來說都屬於必爭之地, “江山險固、沃野萬里, 士民殷富, 若據而有之, 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也各有染指, 我們先理一下荊州一系列的歸屬問題:

荊州七郡一覽

東漢末年說起, 荊州一開始全部由劉表據有。 《後漢書·劉表傳》記載;獻帝初平元年“以(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 封成武侯。 ”劉表做了18年的荊州牧, 在官渡之戰之後赤壁之戰之前, 荊州搶奪戰由曹操打響第一槍……

曹操剿滅袁紹時便順勢搶奪了南陽郡, 孫權對於荊州肯定是早有侵奪之志的。 于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三次西征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祖。 建安十三年春, 終將黃祖擊殺並“屠其城”。 不過, 到了本年七八月間, 因為曹操已南征劉表, 席捲江北, 孫權為自保,

不得不火速撤兵, 退出江夏。 於是荊州“江北三郡”被曹操控制;而“江南四郡”仍在劉表的部將之手。

而劉備駐軍新野, 對於劉表的荊州難保沒有覬覦之心吧。 接著赤壁之戰後, 劉備便趁機打撈一把, 獲得了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孫權獲得江夏郡, 在周瑜長期努力下也獲得了南郡, (其中的江陵對於孫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防線);而曹操任然佔據著南陽郡(與曹魏的許都很近, 估計曹操不得不重兵把守著)。

荊州地理位置關鍵

劉表的荊州此時全部易主, 劉備佔據四郡, 孫權佔據兩郡, 曹操一郡。 此時劉備開始借荊州, 周瑜當然不同意, 不料周瑜死後孫權讓魯肅穩固孫劉聯盟, 讓出江夏郡和南郡。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 又南征四郡。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 琦病死, 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 治公安。 權稍畏之, 進妹固好。 先主至京見權, 綢繆恩紀。 ”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

求都督荊州, 惟肅勸權借之, 共拒曹公。 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 方作書, 落筆於地。 ……令程普領南郡太守。 肅初住江陵, 後下屯陸口。 ”多個史料可以看出, 借荊州之說不正確, 孫權只是把自己佔據的地盤(不足三分之一的荊州), 而劉備也沒有說借, 只是與孫權達成了某些協定。

劉備駐守公安,聯合關羽給了孫權很大軍事威脅

之後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認為是魯肅外交之詞和孫權為後期搶奪荊州找的正當說法。因為孫權的聯盟態度永遠都取決於他的外部威脅,當受到北方曹魏軍事威脅時,他讓出部分利益團結西面的劉備,避免受到軍事夾擊;當劉備受到曹魏軍事壓力時,他便轉而要求劉備讓步。所以在劉備與曹操苦戰與漢中時,魯肅找關羽來索還荊州(因為他認為荊州是赤壁之戰的戰果,而且外交語言本來就是“忽悠“成分很大),“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用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這方因為當初確實是在自己沒有根據地的時候幫助了自己,而自己多了益州又眾多推遲有些理虧,加上漢中軍事壓力,於是與孫權簽訂和約,議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以“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部、零陵、武陵西屬”。

孫權無法越過劉備進軍益州,只能在劉備奪得益州後搶回荊州

最後孫權還是打著劉備借荊州不還的旗號,在建安二十四年,乘關羽傾師北伐,派呂蒙率大軍暗渡長江,襲取江陵,截殺關羽,佔據了幾乎整個荊州。而借荊州之說也就多在此之後出現,而且多為孫吳一方的記載中。《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複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三足鼎立時期雙方的聯盟或者外交政治,其優劣勢往往取決於協力廠商

還有很多記載都明確寫出了”借荊州”,但我認為其中涉及雙方外交因素過多,並且荊州多郡都多次易主,借荊州說法並不可靠,而且很不準確。以後有機會從東吳角度再研究下借荊州一事吧!(涉及一個郡中雙方都佔據部分地盤的以上沒有詳細說明,導致的一些劃分表述有不甚合理之處敬請諒解!)

劉備駐守公安,聯合關羽給了孫權很大軍事威脅

之後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認為是魯肅外交之詞和孫權為後期搶奪荊州找的正當說法。因為孫權的聯盟態度永遠都取決於他的外部威脅,當受到北方曹魏軍事威脅時,他讓出部分利益團結西面的劉備,避免受到軍事夾擊;當劉備受到曹魏軍事壓力時,他便轉而要求劉備讓步。所以在劉備與曹操苦戰與漢中時,魯肅找關羽來索還荊州(因為他認為荊州是赤壁之戰的戰果,而且外交語言本來就是“忽悠“成分很大),“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用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這方因為當初確實是在自己沒有根據地的時候幫助了自己,而自己多了益州又眾多推遲有些理虧,加上漢中軍事壓力,於是與孫權簽訂和約,議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以“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部、零陵、武陵西屬”。

孫權無法越過劉備進軍益州,只能在劉備奪得益州後搶回荊州

最後孫權還是打著劉備借荊州不還的旗號,在建安二十四年,乘關羽傾師北伐,派呂蒙率大軍暗渡長江,襲取江陵,截殺關羽,佔據了幾乎整個荊州。而借荊州之說也就多在此之後出現,而且多為孫吳一方的記載中。《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複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三足鼎立時期雙方的聯盟或者外交政治,其優劣勢往往取決於協力廠商

還有很多記載都明確寫出了”借荊州”,但我認為其中涉及雙方外交因素過多,並且荊州多郡都多次易主,借荊州說法並不可靠,而且很不準確。以後有機會從東吳角度再研究下借荊州一事吧!(涉及一個郡中雙方都佔據部分地盤的以上沒有詳細說明,導致的一些劃分表述有不甚合理之處敬請諒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