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飼料大咖參加這會居然像小學生一樣怕遲到、扣分,還積極提問、做筆記?老總們不是混的

文/圖 水產前沿 陳孌孌

參加2017諾偉司水產研修班的成員約70人

“這個是會場?”部分參會者在諾偉司水產研修班的門前再三確定著。 他們的懷疑並不奇怪, 場內是8張大圓桌, 乍看似是吃飯聊天的佈置, 但對於今次參加研修班的很多人來說, 這樣的會議形式並不陌生, 這已是諾偉司國際公司(簡稱“諾偉司”)第三次開辦水產研修班, 來參會的是來自國內的各個飼料企業的負責人、配方師或技術服務人員,

共約70餘人, 其中多數是諾偉司水產研修班的老學員, 在他們看來, 這種圓桌會議和校園風的會議設計模式更能夠促進學員和專家們輕鬆、深入的交流, 探討過程著眼於科技研發, 但落腳于產業應用, 非常值得一來。

諾偉司東北亞區總裁Flemming Mahs致辭

“我們每次的研修班會議規模都控制在數十人, 這也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會議效果, 研修班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沉靜下來去分析和解決行業面臨的問題, 高手在民間, 希望大家能真正坐在一起, 暢所欲言, 分享大家的往昔經驗和獲得的各種資訊。 第三屆諾偉司水產研修班的主題是“運籌“偉”幄, 決勝藍海, 這幾年水產領域發展很快, 迅速變化的資訊和激烈競爭中, 大家都有不同的成功經驗, 也有在行業中遇到的苦悶, 我們希望通過這兩三天老師的講授和大家的討論, 能夠提出一些線索幫助大家在未來的競爭中找到方向。 ” 諾偉司東北亞區水產業務技術服務總監陶青燕博士表示。 研修班和往年一樣採取分組制,

根據每個老師的授課內容分給不同小組不同的課題, 學員們需要完成相關課題的討論和答辯, 獲得相應的積分, 最終憑積分勝出的小組, 主辦方諾偉司會獎勵給獲勝小組一個紅包作為其積極思考, 努力學習的鼓勵。

左1:杜震宇教授 左2:王桂芹教授 左3:孫德發博士 右1:Flemming Mahs 右2:陶青燕博士

此次諾偉司邀請了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杜震宇、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桂芹、諾偉司東北亞區水產業務技術服務總監陶青燕博士、諾偉司東北亞區市場總監曹士俊、諾偉司東北亞區市場行銷經理給學員們大家授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杜震宇

杜震宇老師曾經在挪威國家營養與海洋食品研究所工作6年,他結合自己在挪威的以往閱歷和相關同事的資源,首先給大家帶來了“健康、營養、安全、可持續發展——挪威三文魚養殖與飼料研發”的課程。他結合豐富的圖片和資料,介紹了三文魚的營養價值、飼料轉化率、產量與產地分佈、世界貿易走向,並從養殖流程、准入制度、養殖模式、養殖疾病等角度介紹了挪威三文魚的養殖概況。“三文魚含有很高的油脂,含有很高的不飽和脂肪酸,三文魚非常特殊,除了會把脂肪放在肚子上外,還會把脂肪放在肌肉裡,體內含有很多的抗氧化物質,而且它生長很快,也是冷水性魚類,很適合挪威。從養殖動物飼料轉化率來看,三文魚是1.1,從養殖動物的環境係數比較來看,每生產1公斤的三文魚,只產生2.9公斤的二氧化碳,對於整個環保而言非常有優勢。挪威的三文魚相關資料做得很精細,挪威人讓大家都知道養殖三文魚從各個角度來說都非常好,大家都來支持養三文魚,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點之一。” 杜震宇老師指出。他還介紹了挪威最大的三文魚生產商Marine Harvest所提出的5個三文魚產業研發方向,分別是魚類健康與體制(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減少生產性損失和疾病、優化魚苗淡咸水轉化品質);生產效率(研發環保型高效健康飼料、瞭解養殖密度與養殖環境對魚類攝食、生長與健康的影響);產品品質與安全(保障並提高對李斯特菌的控制,瞭解三文魚肌肉黑點病的發生原因並發展預防性測量技術);新生產力增長點(減少海上工作時間,加強瞭解外海養殖,海洋封閉移動生產設施研究與實際生產);環境與歷史責任(海虱控制新理論方法的研發、減少藥物使用與殘留、養殖逃逸的控制、加大研發力度、更有效地執行挪威水產管理條例)。

此外,杜震宇老師還結合自己的重點研究方向帶來了“脂肪-脂肪酸-脂肪源-脂肪肝”的課程。他對脂類相關的基礎性知識做了系統的梳理。“不同脂肪酸的代謝特性差異決定了脂肪源的營養特性差異,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組成是不一樣的。我希望能傳遞給大家這樣一種理念,充分瞭解脂肪酸在不同養殖物件在不同養殖階段、不同生長環境下的代謝利用情況,是真正瞭解脂肪源的營養特性的基礎。不瞭解這個基礎,在配方裡面想當然的加各種油是不明智的。真正想把飼料配方做好,不是說這種油便宜就加進去,理想的做法是調配脂肪源,充分利用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特性,還搞清楚了各種脂肪酸在體內的代謝去向,就很有可能調出一種理想脂肪源。”

針對大家頗為關注的脂肪肝問題,杜震宇老師指出脂肪肝的危害有降低生長性能,降低飼料效率;影響食用口感,降低營養價值;損害生理性狀,降低抗逆性能;增加病死幾率,損害食品安全。形成原因有飼料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物種因素、生理因素。“營養不平衡的配合飼料是造成養殖魚類營養性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從脂肪角度來講,脂肪過量攝入,即隨意提高脂肪的含量,對飼料的油脂特性不瞭解,可能就造成脂肪沉積、肪酸比例失調、中性/極性脂肪比例失調等。我把脂肪肝分為兩類,一類是養殖魚類純營養性脂肪肝,特點是肝臟增大;肝體比增加;肝臟脂肪含量增加;肝細胞脂肪充盈;肝功能正常或有一定損傷;在早中期可通過限食或降低飼料能量得到緩解。第二類是養殖魚類過氧化型脂肪肝,其特點實肝臟總體萎縮;肝體比減小;肝細胞脂肪變性嚴重;肝臟纖維化現象嚴重;肝臟維生素含量急劇下降;肝功能嚴重損傷(細胞器衰亡),且不可恢復。過氧化型脂肪肝的危害更嚴重,氧化魚油對肝體比沒有影響,但是它對於肝臟病變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他指出預防與緩解脂肪肝的基本原則有營養素均衡,避免出現營養素缺乏症;減少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減少氧化因數、增加抗氧化性能;降低炎症因數、減輕炎症反應。

基本對策有:

1、開展對於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脂肪肝的脂肪積累進程和相應的生理表現的研究,確定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脂肪肝發生的不同階段標準;

2、開展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不同階段脂肪肝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系統研究,建立從宏觀到微觀的生物標誌判斷系統;

3、開展魚類脂代謝機制研究,明確脂肪沉積、分解的各個關鍵步驟、關鍵基因、關鍵蛋白和相應的調控機制,為今後對養殖品種進行物種改造提供完整而基礎的資料;

4、勤於觀察與診斷,盡可能掌握養殖魚類的脂肪積蓄動態,判斷正確成因,以求在脂肪肝早期進行相應的人為干預;

5、設計並使用營養素相對均衡、符合養殖物件營養要求的高效配合飼料;

6、嚴抓原料和飼料的品質,避免原料和飼料發生變質;

7、探索更合理的養殖技術,避免養殖魚類在養殖各個環節受到環境和病害的應激;

8、開展各類有充分學理依據證明的抗脂肪肝因數(脂代謝輔助因數和抗氧化製劑)在不同應激條件下對養殖魚類脂肪肝的預防和緩解效果的實驗室研究和產業實踐。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桂芹

研修班上,王桂芹老師結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帶來了滿滿的乾貨。她的第一堂課主題為水產動物環境脅迫及其營養調控。她從應激-環境脅迫-分類、評定指標、免疫反應機理、營養調控(抗氧化、免疫提高和能量等)角度進行了詳細講解。她結合不同的魚類分別講解了物理脅迫、化學脅迫、生物脅迫、管理脅迫、急性脅迫、慢性脅迫的影響。

王桂芹老師提出了幾個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方向,如短時間的急性脅迫和長時間的慢性脅迫自身是如何調控的?評價慢性脅迫的指標不敏感,機理有待於深入探討?脅迫影響生長的機制沒有從能量代謝方面作系統的研究?營養學調控途徑多通過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來提高抗應激水準,沒有考慮到魚類對糖的利用能力?不同環境脅迫下,確定免疫增強劑的適宜添加量、添加(給予)時間和週期(投飼策略)?免疫增強劑抵抗慢性脅迫的細胞和分子機制?通過應激、免疫抑制模型,確定免疫增強劑在體外是否能直接起到抗應激的免疫保護作用?

此外,她還介紹了魚類應激與免疫的營養調控。她分別講解了不同養殖密度時穀氨醯胺(Gln)的適宜需求量;穀氨醯胺投喂模式對建鯉影響;γ-氨基丁酸(GABA)對建鯉的適宜需求量;二者合用對建鯉的影響;不同投喂模式對高密度建鯉的影響;不同急性脅迫對建鯉的影響;應激的體外營養調控及其他免疫增強劑。她指出最佳生長和飼料利用是採取2周間隔和4周間隔投喂,對於抗氧化、抗急性擁擠脅迫,間隔投喂好於連續投喂;添加適量Ala-Gln和GABA能有效緩解低氧脅迫對魚體產生的負面影響,適宜添加水準為:3.6g/kg Ala-Gln、54mg/kg GABA。

王桂芹老師的第二堂課主題為抗營養因數與飼料利用,她主要介紹了幾種主要抗營養因數的作用機理、鈍化和消除方法(二次處理),她指出鈍化和消除抗營養因數有物理、化學、育種、添加劑、生物技術等多種途徑。此外,她還重點分析了大豆粕的應用問題及如何提高飼料利用率。

諾偉司東北亞區水產業務技術服務總監陶青燕博士

會上,陶青燕博士通過“蛋白質結構與蛋白質的高效利用”向大家講述了二硫鍵對蛋白質消化的限制以及通過角蛋白酶消除二硫鍵對蛋白質利用率的改善。她指出動物不具備分解二硫鍵的能力,因此二硫鍵形成的蛋白核心區可對消化酶形成抵抗,並抵制消化酶對剩餘部分的進一步降解,這也是為什麼植物蛋白類含有的抗營養因數,如大豆球蛋白系列、胰蛋白酶抑制因數、致敏蛋白等難以被消化降解,進而降低蛋白的利用率,並保留抗原性導致腸道的損傷。肉粉,魚粉等原料由於含有皮膚,鱗甲以及毛髮因此含有一定量的角蛋白而不能有效利用。此外蛋白質在較高溫度加工時能大量形成二硫鍵導致蛋白質品質的下降。穀物蛋白在陳化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大量二硫鍵導致穀物蛋白對澱粉顆粒的緊密包裹,澱粉的糊化溫度升高。

角蛋白酶在分類上不同于普通的蛋白酶,是一種新型的酶類。相比普通的蛋白酶類,它除了具有很強的多肽水解酶的活性外還具有二硫鍵分解的活性,可以有效提高動物對抗性蛋白的水解能力。因此可以有效提高魚類對大豆抗原的分解能力,提高配方中豆粕的用量50-80公斤,降低配方蛋白1%-1.5%。

陶青燕博士還介紹了蛋白酶DP100不但可提高魚蝦對蛋白質的利用率,並可以有效分解大豆中的抗營養因數,從而具有提高飼料效率和腸道建康的雙重功效。DP100在魚粉替代上的強勁表現使更大幅的降低魚粉,節約配方成本成為可能。在鯽魚料上研發試驗表明,使用DP100的魚粉綜合替代方案,15公斤水解羽毛粉可以成功替代45公斤進口魚粉,並且提高增重6.3%。

廣告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杜震宇

杜震宇老師曾經在挪威國家營養與海洋食品研究所工作6年,他結合自己在挪威的以往閱歷和相關同事的資源,首先給大家帶來了“健康、營養、安全、可持續發展——挪威三文魚養殖與飼料研發”的課程。他結合豐富的圖片和資料,介紹了三文魚的營養價值、飼料轉化率、產量與產地分佈、世界貿易走向,並從養殖流程、准入制度、養殖模式、養殖疾病等角度介紹了挪威三文魚的養殖概況。“三文魚含有很高的油脂,含有很高的不飽和脂肪酸,三文魚非常特殊,除了會把脂肪放在肚子上外,還會把脂肪放在肌肉裡,體內含有很多的抗氧化物質,而且它生長很快,也是冷水性魚類,很適合挪威。從養殖動物飼料轉化率來看,三文魚是1.1,從養殖動物的環境係數比較來看,每生產1公斤的三文魚,只產生2.9公斤的二氧化碳,對於整個環保而言非常有優勢。挪威的三文魚相關資料做得很精細,挪威人讓大家都知道養殖三文魚從各個角度來說都非常好,大家都來支持養三文魚,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點之一。” 杜震宇老師指出。他還介紹了挪威最大的三文魚生產商Marine Harvest所提出的5個三文魚產業研發方向,分別是魚類健康與體制(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減少生產性損失和疾病、優化魚苗淡咸水轉化品質);生產效率(研發環保型高效健康飼料、瞭解養殖密度與養殖環境對魚類攝食、生長與健康的影響);產品品質與安全(保障並提高對李斯特菌的控制,瞭解三文魚肌肉黑點病的發生原因並發展預防性測量技術);新生產力增長點(減少海上工作時間,加強瞭解外海養殖,海洋封閉移動生產設施研究與實際生產);環境與歷史責任(海虱控制新理論方法的研發、減少藥物使用與殘留、養殖逃逸的控制、加大研發力度、更有效地執行挪威水產管理條例)。

此外,杜震宇老師還結合自己的重點研究方向帶來了“脂肪-脂肪酸-脂肪源-脂肪肝”的課程。他對脂類相關的基礎性知識做了系統的梳理。“不同脂肪酸的代謝特性差異決定了脂肪源的營養特性差異,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組成是不一樣的。我希望能傳遞給大家這樣一種理念,充分瞭解脂肪酸在不同養殖物件在不同養殖階段、不同生長環境下的代謝利用情況,是真正瞭解脂肪源的營養特性的基礎。不瞭解這個基礎,在配方裡面想當然的加各種油是不明智的。真正想把飼料配方做好,不是說這種油便宜就加進去,理想的做法是調配脂肪源,充分利用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特性,還搞清楚了各種脂肪酸在體內的代謝去向,就很有可能調出一種理想脂肪源。”

針對大家頗為關注的脂肪肝問題,杜震宇老師指出脂肪肝的危害有降低生長性能,降低飼料效率;影響食用口感,降低營養價值;損害生理性狀,降低抗逆性能;增加病死幾率,損害食品安全。形成原因有飼料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物種因素、生理因素。“營養不平衡的配合飼料是造成養殖魚類營養性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從脂肪角度來講,脂肪過量攝入,即隨意提高脂肪的含量,對飼料的油脂特性不瞭解,可能就造成脂肪沉積、肪酸比例失調、中性/極性脂肪比例失調等。我把脂肪肝分為兩類,一類是養殖魚類純營養性脂肪肝,特點是肝臟增大;肝體比增加;肝臟脂肪含量增加;肝細胞脂肪充盈;肝功能正常或有一定損傷;在早中期可通過限食或降低飼料能量得到緩解。第二類是養殖魚類過氧化型脂肪肝,其特點實肝臟總體萎縮;肝體比減小;肝細胞脂肪變性嚴重;肝臟纖維化現象嚴重;肝臟維生素含量急劇下降;肝功能嚴重損傷(細胞器衰亡),且不可恢復。過氧化型脂肪肝的危害更嚴重,氧化魚油對肝體比沒有影響,但是它對於肝臟病變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他指出預防與緩解脂肪肝的基本原則有營養素均衡,避免出現營養素缺乏症;減少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減少氧化因數、增加抗氧化性能;降低炎症因數、減輕炎症反應。

基本對策有:

1、開展對於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脂肪肝的脂肪積累進程和相應的生理表現的研究,確定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脂肪肝發生的不同階段標準;

2、開展不同養殖魚類不同類型不同階段脂肪肝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系統研究,建立從宏觀到微觀的生物標誌判斷系統;

3、開展魚類脂代謝機制研究,明確脂肪沉積、分解的各個關鍵步驟、關鍵基因、關鍵蛋白和相應的調控機制,為今後對養殖品種進行物種改造提供完整而基礎的資料;

4、勤於觀察與診斷,盡可能掌握養殖魚類的脂肪積蓄動態,判斷正確成因,以求在脂肪肝早期進行相應的人為干預;

5、設計並使用營養素相對均衡、符合養殖物件營養要求的高效配合飼料;

6、嚴抓原料和飼料的品質,避免原料和飼料發生變質;

7、探索更合理的養殖技術,避免養殖魚類在養殖各個環節受到環境和病害的應激;

8、開展各類有充分學理依據證明的抗脂肪肝因數(脂代謝輔助因數和抗氧化製劑)在不同應激條件下對養殖魚類脂肪肝的預防和緩解效果的實驗室研究和產業實踐。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桂芹

研修班上,王桂芹老師結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帶來了滿滿的乾貨。她的第一堂課主題為水產動物環境脅迫及其營養調控。她從應激-環境脅迫-分類、評定指標、免疫反應機理、營養調控(抗氧化、免疫提高和能量等)角度進行了詳細講解。她結合不同的魚類分別講解了物理脅迫、化學脅迫、生物脅迫、管理脅迫、急性脅迫、慢性脅迫的影響。

王桂芹老師提出了幾個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方向,如短時間的急性脅迫和長時間的慢性脅迫自身是如何調控的?評價慢性脅迫的指標不敏感,機理有待於深入探討?脅迫影響生長的機制沒有從能量代謝方面作系統的研究?營養學調控途徑多通過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來提高抗應激水準,沒有考慮到魚類對糖的利用能力?不同環境脅迫下,確定免疫增強劑的適宜添加量、添加(給予)時間和週期(投飼策略)?免疫增強劑抵抗慢性脅迫的細胞和分子機制?通過應激、免疫抑制模型,確定免疫增強劑在體外是否能直接起到抗應激的免疫保護作用?

此外,她還介紹了魚類應激與免疫的營養調控。她分別講解了不同養殖密度時穀氨醯胺(Gln)的適宜需求量;穀氨醯胺投喂模式對建鯉影響;γ-氨基丁酸(GABA)對建鯉的適宜需求量;二者合用對建鯉的影響;不同投喂模式對高密度建鯉的影響;不同急性脅迫對建鯉的影響;應激的體外營養調控及其他免疫增強劑。她指出最佳生長和飼料利用是採取2周間隔和4周間隔投喂,對於抗氧化、抗急性擁擠脅迫,間隔投喂好於連續投喂;添加適量Ala-Gln和GABA能有效緩解低氧脅迫對魚體產生的負面影響,適宜添加水準為:3.6g/kg Ala-Gln、54mg/kg GABA。

王桂芹老師的第二堂課主題為抗營養因數與飼料利用,她主要介紹了幾種主要抗營養因數的作用機理、鈍化和消除方法(二次處理),她指出鈍化和消除抗營養因數有物理、化學、育種、添加劑、生物技術等多種途徑。此外,她還重點分析了大豆粕的應用問題及如何提高飼料利用率。

諾偉司東北亞區水產業務技術服務總監陶青燕博士

會上,陶青燕博士通過“蛋白質結構與蛋白質的高效利用”向大家講述了二硫鍵對蛋白質消化的限制以及通過角蛋白酶消除二硫鍵對蛋白質利用率的改善。她指出動物不具備分解二硫鍵的能力,因此二硫鍵形成的蛋白核心區可對消化酶形成抵抗,並抵制消化酶對剩餘部分的進一步降解,這也是為什麼植物蛋白類含有的抗營養因數,如大豆球蛋白系列、胰蛋白酶抑制因數、致敏蛋白等難以被消化降解,進而降低蛋白的利用率,並保留抗原性導致腸道的損傷。肉粉,魚粉等原料由於含有皮膚,鱗甲以及毛髮因此含有一定量的角蛋白而不能有效利用。此外蛋白質在較高溫度加工時能大量形成二硫鍵導致蛋白質品質的下降。穀物蛋白在陳化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大量二硫鍵導致穀物蛋白對澱粉顆粒的緊密包裹,澱粉的糊化溫度升高。

角蛋白酶在分類上不同于普通的蛋白酶,是一種新型的酶類。相比普通的蛋白酶類,它除了具有很強的多肽水解酶的活性外還具有二硫鍵分解的活性,可以有效提高動物對抗性蛋白的水解能力。因此可以有效提高魚類對大豆抗原的分解能力,提高配方中豆粕的用量50-80公斤,降低配方蛋白1%-1.5%。

陶青燕博士還介紹了蛋白酶DP100不但可提高魚蝦對蛋白質的利用率,並可以有效分解大豆中的抗營養因數,從而具有提高飼料效率和腸道建康的雙重功效。DP100在魚粉替代上的強勁表現使更大幅的降低魚粉,節約配方成本成為可能。在鯽魚料上研發試驗表明,使用DP100的魚粉綜合替代方案,15公斤水解羽毛粉可以成功替代45公斤進口魚粉,並且提高增重6.3%。

廣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