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著名歷史學家8年前曾為武漢大聲疾呼:為什麼說我們對不起張之洞

文/哈瑋

今年是張之洞(1837~1909)誕辰180周年, 這位對近代武漢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再次受到人們的熱議。

然而, 早在8年前, 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曾大聲直言:武漢對不起張之洞。

小編轉載一篇2009年章開沅與《武漢城市圈》記者的一次深度訪談, 以饗讀者——

張之洞自命“楚人”, 全力奉獻湖北

記者:今年, 在張之洞逝世100周年和督鄂120周年之際, 本地主流媒體針對您的一句“湖北對不起張之洞, ”瞄準鏡頭紛紛報導, 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章開沅:這反映出一種心態:原來還是有人為張之洞打抱不平的。 其實我認為,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張之洞成就武漢第一次的近代崛起, 作為武漢近代化的奠基人, 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 但是, 張之洞的歷史地位沒有得到應有尊重, 遺址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為他叫屈是應該的。

記者:張之洞從52歲壯年來漢, 一直到71歲暮年離漢, 執掌鄂督18年, 發揮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章開沅:1889年, 張之洞來漢就帶著一份“大禮”, 他在廣東的時候籌備建立鐵廠的機械, 偏偏廣東還不要, 人家當個包袱給張之洞。 張之洞隨之帶到湖北。 湖北煤鐵豐富, 大冶產鐵, 陽新等地也產煤。 漢陽鋼廠應運而生,

以後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張之洞在漢18年, 將人生最富創造力的歲月奉獻出來。 他自命“楚人”, 以湖北為第二故鄉, 在武漢興建湖北槍炮廠、紗布絲麻四局, 著力把內陸武漢打造成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另外, 他還興辦工商實業, 創辦了各種學堂等等。 史家稱這一系列政策為“湖北新政”。

記者:張之洞督鄂期間, 在經濟方面湖北在全國是一個怎樣的歷史地位?

章開沅:僅從對外貿易上看, 武漢最高達到1億3千萬兩白銀, 可謂“駕乎津門, 直追滬上”。 張之洞的開創之功, 武漢在清末民初發展為僅次於上海的近代大都市。 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 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初步奠定。 湖北經濟由此跨入近代化發展的新階段。

記者:毛澤東有一句話時常被我們提及: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您是怎樣理解的?

章開沅:這肯定了張之洞在重工業上做出的重大貢獻, 但更重要的是, 宣揚張之洞創業的艱難、鍥而不捨、屢敗屢戰的精神。 這句話不涉及對整個歷史人物的評價。 我認為張之洞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在工業, 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 他是一位大教育家, 在廢科舉, 興學堂方面有著突出貢獻。

記者:有人說, 他的近代思想集《勸學篇》中, 賦予了“中體西用”思想完整的理論形態?

章開沅:不錯。 他成熟的“中體西用”論, 學術價值超過了其政治功能。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雖然並不是他第一個提出, 但是對於這個詞論述最多的、最有影響的是張之洞。

用梁啟超的話說, 他是“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這一時代“流行語”的“樂道者”。 他當時不僅提出了總體的框架, 而且還有理論的思考, 並出臺了一系列的實施辦法。 如在現代, 就像一個省級官員, 出臺了一個新教育指導方針,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武漢近代第一次改革開放也是張之洞督鄂期間, 張之洞在《勸學篇》外篇中, 主要講“實用”, 其實就是“開風氣”。 主張增長見聞和學習近代的西方技藝。 當時, 湖北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學堂。

記者:有句話說“中國不貧於財, 而貧于人才。 ”據史料記載, 1893年11月29日, 張之洞向清朝皇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 報告在湖北省城內建成學堂一所, 名曰自強學堂, 這就是武漢大學的前身。

章開沅:自強學堂是著名學堂之一。 在興辦洋務過程中,張之洞深切意識到新型人才匱乏。在《勸學篇》外篇裡,張之洞著重論述了發展留學教育的思想及改造舊書院、設立新式學堂的思想。他設立了兩湖書院、江漢書院、湖北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等等,從初等學堂到高等學堂等相當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地理繪圖師、礦藝師、翻譯人才、科技人才也都聚集在湖北。武漢因此成為中部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另外,張之洞推動遊學,全國幾年派幾萬人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遊學。他提出:外面學一年,比在國內學三年好;去西洋留學,不如去東洋。清末留日的學生中,湖北學子名列前茅。

記者:這些都為湖北人才培養起到奠基作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文武漢的歷史地位。

章開沅:是的。最近,我一個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朋友,她發現了一大批書籍。這些都是1904年湖北送到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展覽的書籍。其中,有整套湖北省洋務局出版的翻譯書籍,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從書籍編譯者的名字可以看到各地的人才,如福建、上海、廣東等等。所以惟楚有才,不在乎本身有多少才,而是看到實際能用多少才,要既能生才又能聚才,最重要的是把這個“才”,為我所有以後,為我所用。張之洞把各地才俊聚集起來,為湖北近代化建設起作用,達到建設湖北、示範全國的作用。

記者:曾擔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評價,張之洞為中國第一能辦事之人。有媒體討論:武漢能為張之洞樹碑立像嗎?人們質疑,一個封建官僚,為封建統治者服務,鎮壓過革命運動,怎能為他建博物館?為什麼中國人對張之洞的評價顯然複雜得多?

章開沅: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辛亥革命時期張之洞曾被稱為“漢奸”、“賣國賊”,文革中他被暴屍。他畢竟是晚清王朝的重臣,過去人們的思想還未開放,害怕宣揚他就會被扣上“反動”的帽子。

記者:您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怎麼評價張之洞?

章開沅:300多年以前,王船山就認為歷史是複雜的,是非、正邪、功過並非那麼截然兩分。過去我們常習慣於“兩分法”,太簡單化,太臉譜化了。歷史學家不大歡喜用成敗論英雄。事實也是這樣,失敗不一定沒有起歷史作用。例如,漢陽鋼鐵廠,後期經營不善,虧損累累,但是它畢竟孕育了湖北的工業基礎。所以,成功和失敗並不是一人、一時、一事的業績。要看到他在歷史長河中起的作用。張之洞,作為一個有思想的實業家是應該被讚揚的。

武漢依舊對不起張之洞

記者:2002年,在“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您曾說,武漢愧對張之洞。

章開沅:為什麼這樣講,我的話是有潛臺詞的。我雖然不是武漢人,但我到武漢很早。1933年,我在武漢讀過小學。1949年解放以後,一直在武漢工作和生活。當時,奧略樓設有茶館,非常有情趣,時常被外地遊客誤認為是黃鶴樓。我們這些歷史系教師常在那裡喝茶聊天,然後坐個小船擺渡到張公堤,再到張公堤旁的小酒家“野味香”吃飯,那裡竹籬茅舍,田野風光,文人雅士常到那裡風雅一番,是極美的享受。現在想起來,那個記憶很完整,基本上幾十年都沒有變。

1957年武漢修建長江大橋,黃鶴樓的遺址報銷了。1957年也變成了一個分水嶺,張之洞相關的遺址,辛亥革命紀念性的建築,包括路名設置,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可以說,武漢歷史遺址破壞最厲害的,不是北洋軍閥,也不是日本佔領,而是當代城市建設的盲目推進,為了現代化進程而捨棄了城市文化底蘊,房地產商的肆意開發,對歷史遺址很有“趕盡殺絕”的味道。

記者:張之洞有哪些遺址被破壞了?

章開沅:原來兩湖書院,解放初期我去看的時候,裡面還有水池、小橋、亭子、舊式建築等等,現在這些都沒有了。我上小學時在糧道街那裡住過,過去是官員、文人居住的地方,整條街道古色古香,道路都是青石板鋪成。而現在這些都沒有了,遺址破壞的例子太多了,講不勝講。

記者:城市近代化進程和歷史遺址保護應該怎樣協調?

章開沅:一方面是大拆大建,把原生態的東西都拆掉了。另一方面又建立一些不倫不類的假古董。這是破壞城市文化記憶最厲害之處。從城市美學角度來看,高樓迭起確實漂亮了,但是從城市內涵來說,破壞了城市的底蘊,文化的無形資產被破壞,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不是說笑話,黃鶴樓的遺址如果保存的話,那武漢每年旅遊至少多收一二十個億是沒有問題的。

記者:據我所知,2008年,武漢大學校園內豎起了張之洞銅像;武昌蛇山抱冰堂、漢口中山公園的張公亭以及與張之洞相關的遺跡遺址陸續得以修繕、展示等等。武漢也已經成為張之洞雕塑最多的城市。

章開沅:現在是好多了。大家也漸漸認知了遺址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的珍貴遺址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還是保護晚了。現在,武漢差不多都是重建的仿古建築,再等200年也成為古董了,可以算當代文物。所以現在談保護歷史文化遺址,不單單是保護的問題,也包括了歷史文化重建的問題。

記者:那麼,現在重建的仿古建築,達到您所期望的標準嗎?

章開沅:沒有,整體感覺是太簡陋了,做出來的東西太不像樣子。武漢既然要打響張之洞這個名牌,就必須下狠功夫。重建的建築就應該更典雅一點,就是多沉澱文化底蘊。修建出來的建築,要體現建築者和管理者文化含蘊。不要老強調大眾文化,這是對大眾文化的污蔑,也把自己身段降低了。

在張謇的家鄉南通,張謇博物館就是原來張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舊址,非常漂亮。但是我們的仿古建築很多隻看到商業,只聞到銅臭。開發者一門心思盯著錢,只想著能不能賺大錢。

我希望大家不要急於重建,不要成為匆匆忙忙的過客,花了錢並且花得那麼多,但是有沒有留下精品,沒有數量,就沒有品質,那是笑話。一個城市也不需要建那麼多,那麼滿,好似要把天空都占滿了,城市需要空間,疏疏朗朗的本來也是一種美。

記者:您說過,武漢對張之洞的研究和遺址保護就遠不如張謇的家鄉——南通對其的研究和遺址保護。

章開沅:是的。武漢和南通對遺址保護程度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張謇的家鄉南通,把近代工業遺存保護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生紗廠、博物苑等等,張謇的墓園鬱鬱蔥蔥,裡面的建築都保留完好,這些都豐富了南通獨特的近代歷史文化內涵。可以說,他們重視早,重視的力度大,宣傳也做得好。

記者:今年,張之洞督鄂1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您再次強調湖北對不起張之洞,是為什麼?

章開沅:保護遺址,任重道遠。這個並不是10年20年能夠完成的,必須是長期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歐洲,歷史名人(包括周恩來)住過的地方都會釘一個銅牌。高爾基當過學徒的麵包房,也力求保持原貌。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的,不僅要做,而且還要做出樣子。現在,我經常強調的是城市文化的深化,我們弄歷史文化記憶也是為了城市文化的深化。

記者:我們國家有37處世界遺產,但是在這37處裡面沒有一處工業遺產的遺址,張之洞在漢陽的工業遺址是很有希望的。

章開沅:現在仍然靠政府主導。目前,武漢市將在原“漢陽鐵廠”舊址上,興建一個占地500畝的武漢近代工業博物館,以此紀念“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國家清史委文獻工程重點專案《張之洞全集》馬上就要出版。全國第一個張之洞研究中心將成立。如今,我能看到湖北對“洋務運動的殿軍”張之洞重視程度不斷增大,總算在自己生前有這麼一天,這樣說不是悲哀,是高興的

記者:除了政府主導外,民間可以有哪些作為?

章開沅:張之洞被人忘記的時間太久了,不能對民間力量有太高的期望。首先,大家應該關注張之洞遺址保護問題,支持政府所做的各種努力,保護現有遺址和重建的仿古建築,至少也得表示出對歷史的尊敬。

繼承張之洞,從“敢為天下先”精神始

記者:湖北在晚清的崛起,與張之洞個人努力不可分割,體現出張之洞哪些精神?

章開沅:張之洞表現出的是開拓創新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恢宏灑脫的氣魄、踏實穩健的作風。剔除歷史的陳跡,這些都是從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人們應該具有的素質。

記者:目前,武漢掀起新一波研究張之洞熱潮,研究張之洞的意義在於什麼?

章開沅:研究張之洞是歷史賦予的職責。歷史告訴我們,研究中國的近代化不能不研究張之洞。張之洞在湖北18年任期達到了事業頂峰,研究張之洞的“漢治”,是為了從張之洞督鄂的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為當今的建設提供借鑒。張之洞督鄂新政的經驗教訓,是無形的文化資源。

記者:湖北作為教育大省,張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應該怎樣發揚?

章開沅:張之洞重視教育,以教育為本。他非常愛才,惜才,對人才不求全責備,不因為有小缺憾就閒置一邊。只要有一技之長他都樂意接納,並各盡其用。這種胸懷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現在,我們在人才教育和人才培養上仍存在問題。例如,某些地方以考試作為人才衡量唯一標準,選撥官員上論資排輩等等。在社會發生巨變時期,“破格用人”尤為重要,這就需要伯樂,要有像張之洞這樣的氣魄、膽識和胸懷。

記者:現在提倡中部崛起,武漢被定位為我國中部的中心城市,張之洞實業精神應該怎樣發揚?

章開沅: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動等待,發揚湖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不僅只是努力爭取檔上的名分,更應該實實在在的有所作為。歷史上很多時候都是相似的。當年,張之洞把廣東的鐵廠搬到湖北來,現在沿海地區的東西轉移到中部。這絕不是牽強附會。今天的武漢,需要張之洞的改革魄力,美好的前景不會自動降臨。武漢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才能有所突破,實現武漢城市發展史上再次崛起。

在興辦洋務過程中,張之洞深切意識到新型人才匱乏。在《勸學篇》外篇裡,張之洞著重論述了發展留學教育的思想及改造舊書院、設立新式學堂的思想。他設立了兩湖書院、江漢書院、湖北師範學堂、湖北農務學堂等等,從初等學堂到高等學堂等相當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地理繪圖師、礦藝師、翻譯人才、科技人才也都聚集在湖北。武漢因此成為中部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另外,張之洞推動遊學,全國幾年派幾萬人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遊學。他提出:外面學一年,比在國內學三年好;去西洋留學,不如去東洋。清末留日的學生中,湖北學子名列前茅。

記者:這些都為湖北人才培養起到奠基作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文武漢的歷史地位。

章開沅:是的。最近,我一個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朋友,她發現了一大批書籍。這些都是1904年湖北送到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展覽的書籍。其中,有整套湖北省洋務局出版的翻譯書籍,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從書籍編譯者的名字可以看到各地的人才,如福建、上海、廣東等等。所以惟楚有才,不在乎本身有多少才,而是看到實際能用多少才,要既能生才又能聚才,最重要的是把這個“才”,為我所有以後,為我所用。張之洞把各地才俊聚集起來,為湖北近代化建設起作用,達到建設湖北、示範全國的作用。

記者:曾擔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評價,張之洞為中國第一能辦事之人。有媒體討論:武漢能為張之洞樹碑立像嗎?人們質疑,一個封建官僚,為封建統治者服務,鎮壓過革命運動,怎能為他建博物館?為什麼中國人對張之洞的評價顯然複雜得多?

章開沅: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辛亥革命時期張之洞曾被稱為“漢奸”、“賣國賊”,文革中他被暴屍。他畢竟是晚清王朝的重臣,過去人們的思想還未開放,害怕宣揚他就會被扣上“反動”的帽子。

記者:您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怎麼評價張之洞?

章開沅:300多年以前,王船山就認為歷史是複雜的,是非、正邪、功過並非那麼截然兩分。過去我們常習慣於“兩分法”,太簡單化,太臉譜化了。歷史學家不大歡喜用成敗論英雄。事實也是這樣,失敗不一定沒有起歷史作用。例如,漢陽鋼鐵廠,後期經營不善,虧損累累,但是它畢竟孕育了湖北的工業基礎。所以,成功和失敗並不是一人、一時、一事的業績。要看到他在歷史長河中起的作用。張之洞,作為一個有思想的實業家是應該被讚揚的。

武漢依舊對不起張之洞

記者:2002年,在“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您曾說,武漢愧對張之洞。

章開沅:為什麼這樣講,我的話是有潛臺詞的。我雖然不是武漢人,但我到武漢很早。1933年,我在武漢讀過小學。1949年解放以後,一直在武漢工作和生活。當時,奧略樓設有茶館,非常有情趣,時常被外地遊客誤認為是黃鶴樓。我們這些歷史系教師常在那裡喝茶聊天,然後坐個小船擺渡到張公堤,再到張公堤旁的小酒家“野味香”吃飯,那裡竹籬茅舍,田野風光,文人雅士常到那裡風雅一番,是極美的享受。現在想起來,那個記憶很完整,基本上幾十年都沒有變。

1957年武漢修建長江大橋,黃鶴樓的遺址報銷了。1957年也變成了一個分水嶺,張之洞相關的遺址,辛亥革命紀念性的建築,包括路名設置,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可以說,武漢歷史遺址破壞最厲害的,不是北洋軍閥,也不是日本佔領,而是當代城市建設的盲目推進,為了現代化進程而捨棄了城市文化底蘊,房地產商的肆意開發,對歷史遺址很有“趕盡殺絕”的味道。

記者:張之洞有哪些遺址被破壞了?

章開沅:原來兩湖書院,解放初期我去看的時候,裡面還有水池、小橋、亭子、舊式建築等等,現在這些都沒有了。我上小學時在糧道街那裡住過,過去是官員、文人居住的地方,整條街道古色古香,道路都是青石板鋪成。而現在這些都沒有了,遺址破壞的例子太多了,講不勝講。

記者:城市近代化進程和歷史遺址保護應該怎樣協調?

章開沅:一方面是大拆大建,把原生態的東西都拆掉了。另一方面又建立一些不倫不類的假古董。這是破壞城市文化記憶最厲害之處。從城市美學角度來看,高樓迭起確實漂亮了,但是從城市內涵來說,破壞了城市的底蘊,文化的無形資產被破壞,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不是說笑話,黃鶴樓的遺址如果保存的話,那武漢每年旅遊至少多收一二十個億是沒有問題的。

記者:據我所知,2008年,武漢大學校園內豎起了張之洞銅像;武昌蛇山抱冰堂、漢口中山公園的張公亭以及與張之洞相關的遺跡遺址陸續得以修繕、展示等等。武漢也已經成為張之洞雕塑最多的城市。

章開沅:現在是好多了。大家也漸漸認知了遺址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的珍貴遺址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還是保護晚了。現在,武漢差不多都是重建的仿古建築,再等200年也成為古董了,可以算當代文物。所以現在談保護歷史文化遺址,不單單是保護的問題,也包括了歷史文化重建的問題。

記者:那麼,現在重建的仿古建築,達到您所期望的標準嗎?

章開沅:沒有,整體感覺是太簡陋了,做出來的東西太不像樣子。武漢既然要打響張之洞這個名牌,就必須下狠功夫。重建的建築就應該更典雅一點,就是多沉澱文化底蘊。修建出來的建築,要體現建築者和管理者文化含蘊。不要老強調大眾文化,這是對大眾文化的污蔑,也把自己身段降低了。

在張謇的家鄉南通,張謇博物館就是原來張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舊址,非常漂亮。但是我們的仿古建築很多隻看到商業,只聞到銅臭。開發者一門心思盯著錢,只想著能不能賺大錢。

我希望大家不要急於重建,不要成為匆匆忙忙的過客,花了錢並且花得那麼多,但是有沒有留下精品,沒有數量,就沒有品質,那是笑話。一個城市也不需要建那麼多,那麼滿,好似要把天空都占滿了,城市需要空間,疏疏朗朗的本來也是一種美。

記者:您說過,武漢對張之洞的研究和遺址保護就遠不如張謇的家鄉——南通對其的研究和遺址保護。

章開沅:是的。武漢和南通對遺址保護程度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張謇的家鄉南通,把近代工業遺存保護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生紗廠、博物苑等等,張謇的墓園鬱鬱蔥蔥,裡面的建築都保留完好,這些都豐富了南通獨特的近代歷史文化內涵。可以說,他們重視早,重視的力度大,宣傳也做得好。

記者:今年,張之洞督鄂1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您再次強調湖北對不起張之洞,是為什麼?

章開沅:保護遺址,任重道遠。這個並不是10年20年能夠完成的,必須是長期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歐洲,歷史名人(包括周恩來)住過的地方都會釘一個銅牌。高爾基當過學徒的麵包房,也力求保持原貌。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的,不僅要做,而且還要做出樣子。現在,我經常強調的是城市文化的深化,我們弄歷史文化記憶也是為了城市文化的深化。

記者:我們國家有37處世界遺產,但是在這37處裡面沒有一處工業遺產的遺址,張之洞在漢陽的工業遺址是很有希望的。

章開沅:現在仍然靠政府主導。目前,武漢市將在原“漢陽鐵廠”舊址上,興建一個占地500畝的武漢近代工業博物館,以此紀念“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國家清史委文獻工程重點專案《張之洞全集》馬上就要出版。全國第一個張之洞研究中心將成立。如今,我能看到湖北對“洋務運動的殿軍”張之洞重視程度不斷增大,總算在自己生前有這麼一天,這樣說不是悲哀,是高興的

記者:除了政府主導外,民間可以有哪些作為?

章開沅:張之洞被人忘記的時間太久了,不能對民間力量有太高的期望。首先,大家應該關注張之洞遺址保護問題,支持政府所做的各種努力,保護現有遺址和重建的仿古建築,至少也得表示出對歷史的尊敬。

繼承張之洞,從“敢為天下先”精神始

記者:湖北在晚清的崛起,與張之洞個人努力不可分割,體現出張之洞哪些精神?

章開沅:張之洞表現出的是開拓創新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恢宏灑脫的氣魄、踏實穩健的作風。剔除歷史的陳跡,這些都是從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人們應該具有的素質。

記者:目前,武漢掀起新一波研究張之洞熱潮,研究張之洞的意義在於什麼?

章開沅:研究張之洞是歷史賦予的職責。歷史告訴我們,研究中國的近代化不能不研究張之洞。張之洞在湖北18年任期達到了事業頂峰,研究張之洞的“漢治”,是為了從張之洞督鄂的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為當今的建設提供借鑒。張之洞督鄂新政的經驗教訓,是無形的文化資源。

記者:湖北作為教育大省,張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應該怎樣發揚?

章開沅:張之洞重視教育,以教育為本。他非常愛才,惜才,對人才不求全責備,不因為有小缺憾就閒置一邊。只要有一技之長他都樂意接納,並各盡其用。這種胸懷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現在,我們在人才教育和人才培養上仍存在問題。例如,某些地方以考試作為人才衡量唯一標準,選撥官員上論資排輩等等。在社會發生巨變時期,“破格用人”尤為重要,這就需要伯樂,要有像張之洞這樣的氣魄、膽識和胸懷。

記者:現在提倡中部崛起,武漢被定位為我國中部的中心城市,張之洞實業精神應該怎樣發揚?

章開沅: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動等待,發揚湖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不僅只是努力爭取檔上的名分,更應該實實在在的有所作為。歷史上很多時候都是相似的。當年,張之洞把廣東的鐵廠搬到湖北來,現在沿海地區的東西轉移到中部。這絕不是牽強附會。今天的武漢,需要張之洞的改革魄力,美好的前景不會自動降臨。武漢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才能有所突破,實現武漢城市發展史上再次崛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