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晚熟的孩子,才能走得遠

作者 | 國館

北京的徐先生在女兒出生之後,

就決定不讓孩子上“啟蒙班”或“學前班”這些玩意兒了,

也從來不給女兒灌輸“只准第一”、

只准“鳳凰高枝”這樣的觀念。

“快樂”、“輕鬆”, 是他給女兒設計好的童年生活。

但沒想到, 現實還是給他洗腦了。

在親朋聚會或者應酬客戶時,

有孩子的人總會不得不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聽到徐先生不給女兒報班之後,

大家都覺得他是外星人:

“怎麼可以這樣?你這樣是毀了孩子……”

“起跑線上不能輸的……”

“孩子要快樂, 但現在如果不給他們一些負擔, 他們長大了就要受苦……”

“你是不是沒找到好老師?我給你介紹幾個……”

結果,

在大家的狂轟濫炸、互相攀比的風氣下,

徐先生越想越焦慮, 最後還是給快要上小學的女兒報了拼音和數學班,

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上課。

曾看到電視上有小孩子這樣呼籲:

“大人都說不想讓我們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補習班反而會讓我們還沒跑就累倒了。 ”

怎麼可能不累呢?

這場現代中國的“大躍進”運動,

讓孩子還沒學會走, 就要開始跑。

跑得了也要跑,

跑不了, 就算“扯著蛋”也得向前跨。

無怪乎現在的中國社會, 到處都是步履匆忙、神色慌張的年輕人。

《奇葩大會》裡來了一個年輕人,

心急火燎地表達著自己想要擺脫以往的“窮困”生活、入選《奇葩說》實現人生輝煌的憧憬。

他將自己去過的廉價健身房看做養雞場,

和別人被迫擠在一間大床房裡, 是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檢點”,

連高曉松都忍不住打斷他:

“我覺得你作為一個並不富有的人, 你在侮辱這個階級。 ”

何炅評價道:

“在你的表達中, 我看到了一種只爭朝夕的慌亂感,

你把一種特別正能量的、有抱負的緊迫感,

表達成了一個哀怨的慌亂感。 ”

的確不錯, 這個社會, 還有多少年輕人像這位表演者一樣,

氣急敗壞地鞭撻自己要成功、成名、成才,

而在此之前, 所有的奮鬥和追趕都透著一股辛酸。

如果不能達到目的, 這樣的辛酸都被轉化為命運的悲涼。

而這樣的價值觀, 很多都是從小由父母、學校和社會灌輸給我們的。

作為學者的易中天先生很成功,

而作為父親的他對孩子的教育似乎更加成功。

但他的教育觀念, 跟大多數人的觀念相比,

似乎是有點反過來的:他不像其他人一樣心急火燎地催逼孩子成長,

他對女兒的教育, 就是不教育。

女兒易海貝開始認字的時候,

易中天就給女兒寫信, 開始是很簡單的幾個字:

“貝貝, 爸爸想你。 ”

結果女兒對信件珍而重之, 看了又看, 念了又念,

易中天後來寫的信越來越長, 女兒認的字自然越來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 她也自然地養成了閱讀和學習的興趣。

別人家的孩子,

是家長抽一鞭才走一步, 巴不得天天玩耍休息;

而易中天的女兒,

是家長多次勸她休息, 別太用功累壞了。

這其中的差別, 就在於孩子有沒有興趣。

女兒長大了, 戀愛了,

易中天送了兩個字“恭喜”。

失戀了,

易中天還是兩個字“恭喜”,

即使到了適婚年齡也沒催過婚。

現今許多家長的觀念就是:

學習不能落後, 結婚也不能落後, 連生孩子都不能落後!

結果, 相親催婚、催產催育, 一樣不少,

有時還恨不得自己親自上陣……

不緊不慢地成長著的易海貝,

人生履歷卻堪稱讓人歆羨:

從小到大成績優異,

在同濟大學五年年年一等獎學金,

後來落戶上海,

婚姻美滿, 事業成功。

很多年以前,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

他們找了三十多個學齡前兒童做實驗,

獎勵機制有兩種:

一種是他們可以隨時吃棉花糖,

但每次只能吃一顆;

另一種是可以同時吃兩顆棉花糖,

但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吃到。

小孩子們有的是迫不及待地吃掉一顆棉花糖,

有的是耐心等待漫長時間、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別的玩具上,

而後得到了吃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幾十年後,

心理學家對當年接受實驗的孩子們進行回訪,

結果發現:

當年能靜心等候長時間來獲得兩顆棉花糖的孩子,

普遍都有較好的人生表現,

包括更好的考試分數、

良好的體魄和融入社會的積極心態。

趕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

其實培養的是渴望得到第一種獎勵的孩子,

成功要來得快,越快越好,

像張愛玲所說“成名要趁早,否則不痛快”。

結果,很多孩子,都被謀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力,

變成了只認“成王敗寇”的冷漠的肉體。

如果家長能夠像易中天先生那樣,

激發出孩子心裡對於美好的渴望、

對於學習的興趣,

很多孩子都可以變成實驗中第二種孩子:

忍耐,等待,不慌不忙,享受過程,

靜候生命中最美的滋味自然流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說:

“我們當前教育往往過於急切地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

能夠‘立竿見影’,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少閒心。”

要培養孩子的“閒心”,

莫過於堅持亞里斯多德關於教育的三大原則:

中庸,可能,適當。

中庸,

是說教育不是為了培養超人,

而只是要讓孩子成人。

回歸中道,不過分高估自己,也不輕賤自己,

知道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有健康活潑的未來。

可能是說,

讓孩子知道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在別人瘋狂往一條道上趕的時候,

看得見旁邊還有千萬條少有人走的路,

而那些路,同樣平坦開闊,花香爛漫。

適當,是說小學就學小學的知識、初中就學初中的知識,

而不是像大行其道的所謂“培優”、“競賽”一樣,

脫離現實,讓孩子過早接受不適合心智成長階段的知識。

其實,每個父母都可以擁有龍應台那樣的心態:

當他的兒子怎麼都學不會把花束好的時候,

她沒有催促,沒有越俎代庖。

她只是在邊上,一邊看著,一邊等著,

讓孩子摸索,隨他自己感受。

“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

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

用他5歲的手指。

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

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裡,

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

用你5歲的手指。”

作者:國館。本文轉載自國館,ID:guoguan5000,國館為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快樂的人,都有溫潤的趣味》正火熱銷售中。轉載已獲授權。

--------End---------

但每次只能吃一顆;

另一種是可以同時吃兩顆棉花糖,

但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吃到。

小孩子們有的是迫不及待地吃掉一顆棉花糖,

有的是耐心等待漫長時間、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別的玩具上,

而後得到了吃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幾十年後,

心理學家對當年接受實驗的孩子們進行回訪,

結果發現:

當年能靜心等候長時間來獲得兩顆棉花糖的孩子,

普遍都有較好的人生表現,

包括更好的考試分數、

良好的體魄和融入社會的積極心態。

趕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

其實培養的是渴望得到第一種獎勵的孩子,

成功要來得快,越快越好,

像張愛玲所說“成名要趁早,否則不痛快”。

結果,很多孩子,都被謀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力,

變成了只認“成王敗寇”的冷漠的肉體。

如果家長能夠像易中天先生那樣,

激發出孩子心裡對於美好的渴望、

對於學習的興趣,

很多孩子都可以變成實驗中第二種孩子:

忍耐,等待,不慌不忙,享受過程,

靜候生命中最美的滋味自然流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說:

“我們當前教育往往過於急切地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

能夠‘立竿見影’,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少閒心。”

要培養孩子的“閒心”,

莫過於堅持亞里斯多德關於教育的三大原則:

中庸,可能,適當。

中庸,

是說教育不是為了培養超人,

而只是要讓孩子成人。

回歸中道,不過分高估自己,也不輕賤自己,

知道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有健康活潑的未來。

可能是說,

讓孩子知道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在別人瘋狂往一條道上趕的時候,

看得見旁邊還有千萬條少有人走的路,

而那些路,同樣平坦開闊,花香爛漫。

適當,是說小學就學小學的知識、初中就學初中的知識,

而不是像大行其道的所謂“培優”、“競賽”一樣,

脫離現實,讓孩子過早接受不適合心智成長階段的知識。

其實,每個父母都可以擁有龍應台那樣的心態:

當他的兒子怎麼都學不會把花束好的時候,

她沒有催促,沒有越俎代庖。

她只是在邊上,一邊看著,一邊等著,

讓孩子摸索,隨他自己感受。

“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

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

用他5歲的手指。

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

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裡,

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

用你5歲的手指。”

作者:國館。本文轉載自國館,ID:guoguan5000,國館為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快樂的人,都有溫潤的趣味》正火熱銷售中。轉載已獲授權。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