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科普:手機外觀上的一些佈局及對手機的影響(上)

早期的手機很簡單, 一根外置的天線, 一塊小小的螢幕, 一堆撥號用的按鍵, 一個聽筒一個話筒, 這就是一部手機了。

後來, 我們想要拍照了, 在手機上裝了個後置攝像頭。 又想要自拍了, 又裝了個前置攝像頭。 晚上拍不清楚了, 那再加了個閃光燈。 慢慢的, 手機外表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硬體。

今天我們就聊聊手機外觀上的一些感測器的放置位置, 對手機整體及用戶體驗有什麼影響。

那麼在手機外觀上通常有哪些硬體呢?

前面板上

聽筒、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光線感測器、距離感測器、呼吸燈、指紋感測器、虹膜識別和按鍵等;

後面板上

後置攝像頭、對焦組件、閃光燈、心率感測器、血氧感測器、指紋感測器等。

聽筒

在手機前面板上, 聽筒的位置都是固定在手機頂部, 一些手機使用骨傳導式發聲的話, 一般聲源也是在手機頂部, 這最符合人們的正常使用習慣。

聽筒

前置攝像頭

這顆攝像頭在過去並不是標配, 一些手機僅有一顆後置攝像頭。

但是在現在, 已經成了標配。

標配歸標配, 但是這顆攝像頭的位置就不固定了。

手機前置攝像頭的位置通常都在聽筒的左右兩邊, 也有手機將前置攝像頭放在了頂部正中間, 甚至是手機右下角。

放置於左右

放置于正中

放置于下方

前置攝像頭的位置影響著整個前面板的對稱性, 以及對於自拍時的角度也需要進行調整。

絕大多數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基本上都是在手機聽筒附近, 或左或右或上。

對於一些將前置攝像頭放在“非主流”的位置上的手機, 第一眼看上去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但是實際體驗上, 我覺得還是在聽筒左右邊會好一點。

距離感測器

距離感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顆LED燈發射紅外線, 通過光線的反射等來判斷物體裡手機表面的距離。

實現距離感應的感測器工作原理不唯一, 這裡只是舉個例子。

例如, 當打電話的時候, 手持接聽電話, 耳朵附近必定會覆蓋在聽筒附近, 同時也覆蓋了距離感測器, 這時候接收到反射來的紅外線, 手機自動黑屏。 同理, 如果拿走了手機, 該區域沒有被覆蓋, 感測器也能感應到, 然後在重新將螢幕亮起。

說到距離感測器, 我們一定要接著說光線感測器。

光線感測器

這個名字聽上去很高大上, 手機能夠感受光線了, 很膩害的樣子。

其實光線感測器就是光敏三極管, 接受外界光線時, 能夠產生不同大小的電流, 通過電流則可以確定光線的強弱。

過去的手機是不能自動調整螢幕亮度的, 白天的時候將亮度拖到最高, 不然看不見。 到了晚上最高的亮度顯得又非常的刺眼,這個時候,光線感測器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PCB板上的感測器

這個感測器一般都是放置在手機頂部附近,在正常使用中,手機頂部這塊區域在外界處於上方,光線接收的角度最好,能夠保證光線感測器能夠正常靈敏的工作,如果將感測器放在手機前面板的下方,當手抓起手機,無論用左手還是右手,均會對手機下方造成一定面積的遮擋,降低該區域光線的強度,導致即使在烈日下,由於有遮擋,螢幕也依然會降低亮度的窘境。

上文也說了,以對稱為美,一般設計均以聽筒為中心,在聽筒左右位置對稱放置光線感測器和前置攝像頭,當然也有例外。

對稱設計

非對稱設計

這就是現在手機前置面板上必不可少的三大洞:

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和光線感測器。

這三個黑洞在白色手機上尤為明顯,一般黑色的手機只有前置攝像頭能夠看的明顯。

說了在白色手機上會看到明顯的三個黑點,但是留意觀察的話,蘋果手機從iPhone5開始,白色的手機上就只有兩個黑點了,聽筒左邊的前置攝像頭和聽筒上方的距離感測器。

隱藏式光線感應

是iPhone不用光線感測器了還是將感測器做在了距離感測器裡?

都不是,蘋果將光線感測器做成了與前面板材質一樣的顏色,用於隱藏,可以蘋果對細節的用心。

魅族也是如此。

呼吸燈

呼吸燈安卓平臺手機上最常見的硬體之一,能夠在不點亮螢幕的情況下知道是不是有消息未讀。

呼吸燈的設計並不是起源于安卓,早在諾基亞時代就有。

當時呼吸燈亮起要麼是電話未接要麼則是收到了短信,但是現在,手機app推送越來越多,是條推送就會點亮呼吸燈,現在說呼吸燈是消息提醒,倒不如說作為一個裝飾品更為合適。

諾基亞 N86

呼吸燈的位置在哪裡比較合適呢?

我覺得也應該放置在手機的頂部,人眼看到手機重點看到的部分均為手機中部偏上,並不會刻意的往下看。

但是說到下方,不得不提一款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機——索尼L26i,驚豔的透明燈帶設計。

索尼L26i

遐想一下,就把一顆LED發光管放在手機螢幕底下,是不是感覺特奇怪,好像手機下巴長了顆痣。

位置不是關鍵,關鍵是設計者的水準。

在這裡,說說我最喜歡的呼吸燈設計——小圓點。

魅族小圓點

當年採用小圓點的魅族手機著實驚豔,一盞燈一顆按鍵,包含了這麼多功能,可見魅族設計師的技藝是多麼的高超。

按鍵

在安卓系統之初,有四個按鍵“返回”、“主屏”、“菜單”和“搜索”。隨著時代的改變,UI設計的反覆運算更新,現在一般都是三個按鍵“返回”、“主屏”和“後臺”。按鍵存在的形式也有改變,實體按鍵,電容按鍵,實體主屏鍵加兩個電容鍵,以及屏內虛擬鍵。不同形式的按鍵,需要配合其整體的手機設計。往往實體主屏鍵的話會集成指紋識別;如果屏內虛擬鍵的話會使用後置指紋識別。

那麼大家想想有沒有既用了屏內虛擬鍵,又有實體主屏鍵,還後置了指紋識別的手機呢?(蜜汁微笑)

將指紋識別放在前面板,那麼實體按鍵必然是會存在的,例如iPhone Touch ID、魅族mTouch等。

Touch ID

mTouch

指紋識別

說到指紋識別,在手機裡最為主流的是電容式指紋識別,除此之外還有超聲波指紋識別,兩者的區別是一個是2D平面一個則是3D立體。

超聲波指紋識別不需要在手機上開孔,隱蔽性可以做的很好。但是這項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實際體驗和電容式的好像沒什麼區別。

另外,指紋識別還有一種劃擦式的,以前有用在手機上,但數量不多,這種類型的指紋識別通常用在筆記型電腦上比較多。

之前說了實體按鍵,也說了前後置指紋識別,在這裡我想聊聊指紋識別究竟是前置好還是後置好,以電容式為例:

其實這兩種指紋識別方式不同僅僅是在操作手法上,但是從手機外殼的設計來說,前置了指紋識別就要留下一顆實體鍵,如果後置指紋識別,那麼可以採用屏內虛擬鍵。

這好像成了究竟是實體按鍵好還是屏內虛擬鍵好的問題了。

我覺得屏內虛擬鍵會佔用螢幕尺寸,儘管可以隱藏虛擬鍵,但是再次換出虛擬鍵得多一個上滑的步驟,操作不便。但是實體鍵又會佔據前面板的空間,完全可以把這塊空格讓給螢幕,做出更大的屏占比。兩者都能接受。

但是在日常實際使用期間,我更喜歡將手機螢幕朝上放置,如果來消息了,我也懶得將手機拿起來,直接放置再說上解鎖查看,這個時候,我只要按一下前置的指紋識別,那麼手機就解鎖打開了,非常方便。如果指紋識別在後面的話,我還得拿起手機,將食指伸到手機背部。

虹膜識別

虹膜識別技術是對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

在好萊塢電影裡非常常見,眼睛盯著設備看一下,然後防盜門就打開了。

這樣技術也用在了手機上,例如三星Boom 7。

Boom 7

號稱全球首款量產的具備虹膜識別的手機是富士通的ARROWS NX F-04G,通過短暫凝視手機螢幕即可解鎖。

看上去很先進的樣子。

這個硬體只能放在前面板上了,如果不談銷量非要反人類的放在手機後面板上,在下也無話可說。

簡單聊了聊手機前面板上的一些硬體和它們的位置擺放,黑色手機前面板顯得都很整潔,因為看不出什麼來,而白色粉色金色等手機前面板一般是白色,這時就能看到很多黑點了,這時硬體的擺放位置就值得思考了,怎麼樣擺放才美觀。

是這樣?

S8諜照

還是這樣?

到了晚上最高的亮度顯得又非常的刺眼,這個時候,光線感測器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PCB板上的感測器

這個感測器一般都是放置在手機頂部附近,在正常使用中,手機頂部這塊區域在外界處於上方,光線接收的角度最好,能夠保證光線感測器能夠正常靈敏的工作,如果將感測器放在手機前面板的下方,當手抓起手機,無論用左手還是右手,均會對手機下方造成一定面積的遮擋,降低該區域光線的強度,導致即使在烈日下,由於有遮擋,螢幕也依然會降低亮度的窘境。

上文也說了,以對稱為美,一般設計均以聽筒為中心,在聽筒左右位置對稱放置光線感測器和前置攝像頭,當然也有例外。

對稱設計

非對稱設計

這就是現在手機前置面板上必不可少的三大洞:

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和光線感測器。

這三個黑洞在白色手機上尤為明顯,一般黑色的手機只有前置攝像頭能夠看的明顯。

說了在白色手機上會看到明顯的三個黑點,但是留意觀察的話,蘋果手機從iPhone5開始,白色的手機上就只有兩個黑點了,聽筒左邊的前置攝像頭和聽筒上方的距離感測器。

隱藏式光線感應

是iPhone不用光線感測器了還是將感測器做在了距離感測器裡?

都不是,蘋果將光線感測器做成了與前面板材質一樣的顏色,用於隱藏,可以蘋果對細節的用心。

魅族也是如此。

呼吸燈

呼吸燈安卓平臺手機上最常見的硬體之一,能夠在不點亮螢幕的情況下知道是不是有消息未讀。

呼吸燈的設計並不是起源于安卓,早在諾基亞時代就有。

當時呼吸燈亮起要麼是電話未接要麼則是收到了短信,但是現在,手機app推送越來越多,是條推送就會點亮呼吸燈,現在說呼吸燈是消息提醒,倒不如說作為一個裝飾品更為合適。

諾基亞 N86

呼吸燈的位置在哪裡比較合適呢?

我覺得也應該放置在手機的頂部,人眼看到手機重點看到的部分均為手機中部偏上,並不會刻意的往下看。

但是說到下方,不得不提一款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機——索尼L26i,驚豔的透明燈帶設計。

索尼L26i

遐想一下,就把一顆LED發光管放在手機螢幕底下,是不是感覺特奇怪,好像手機下巴長了顆痣。

位置不是關鍵,關鍵是設計者的水準。

在這裡,說說我最喜歡的呼吸燈設計——小圓點。

魅族小圓點

當年採用小圓點的魅族手機著實驚豔,一盞燈一顆按鍵,包含了這麼多功能,可見魅族設計師的技藝是多麼的高超。

按鍵

在安卓系統之初,有四個按鍵“返回”、“主屏”、“菜單”和“搜索”。隨著時代的改變,UI設計的反覆運算更新,現在一般都是三個按鍵“返回”、“主屏”和“後臺”。按鍵存在的形式也有改變,實體按鍵,電容按鍵,實體主屏鍵加兩個電容鍵,以及屏內虛擬鍵。不同形式的按鍵,需要配合其整體的手機設計。往往實體主屏鍵的話會集成指紋識別;如果屏內虛擬鍵的話會使用後置指紋識別。

那麼大家想想有沒有既用了屏內虛擬鍵,又有實體主屏鍵,還後置了指紋識別的手機呢?(蜜汁微笑)

將指紋識別放在前面板,那麼實體按鍵必然是會存在的,例如iPhone Touch ID、魅族mTouch等。

Touch ID

mTouch

指紋識別

說到指紋識別,在手機裡最為主流的是電容式指紋識別,除此之外還有超聲波指紋識別,兩者的區別是一個是2D平面一個則是3D立體。

超聲波指紋識別不需要在手機上開孔,隱蔽性可以做的很好。但是這項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實際體驗和電容式的好像沒什麼區別。

另外,指紋識別還有一種劃擦式的,以前有用在手機上,但數量不多,這種類型的指紋識別通常用在筆記型電腦上比較多。

之前說了實體按鍵,也說了前後置指紋識別,在這裡我想聊聊指紋識別究竟是前置好還是後置好,以電容式為例:

其實這兩種指紋識別方式不同僅僅是在操作手法上,但是從手機外殼的設計來說,前置了指紋識別就要留下一顆實體鍵,如果後置指紋識別,那麼可以採用屏內虛擬鍵。

這好像成了究竟是實體按鍵好還是屏內虛擬鍵好的問題了。

我覺得屏內虛擬鍵會佔用螢幕尺寸,儘管可以隱藏虛擬鍵,但是再次換出虛擬鍵得多一個上滑的步驟,操作不便。但是實體鍵又會佔據前面板的空間,完全可以把這塊空格讓給螢幕,做出更大的屏占比。兩者都能接受。

但是在日常實際使用期間,我更喜歡將手機螢幕朝上放置,如果來消息了,我也懶得將手機拿起來,直接放置再說上解鎖查看,這個時候,我只要按一下前置的指紋識別,那麼手機就解鎖打開了,非常方便。如果指紋識別在後面的話,我還得拿起手機,將食指伸到手機背部。

虹膜識別

虹膜識別技術是對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

在好萊塢電影裡非常常見,眼睛盯著設備看一下,然後防盜門就打開了。

這樣技術也用在了手機上,例如三星Boom 7。

Boom 7

號稱全球首款量產的具備虹膜識別的手機是富士通的ARROWS NX F-04G,通過短暫凝視手機螢幕即可解鎖。

看上去很先進的樣子。

這個硬體只能放在前面板上了,如果不談銷量非要反人類的放在手機後面板上,在下也無話可說。

簡單聊了聊手機前面板上的一些硬體和它們的位置擺放,黑色手機前面板顯得都很整潔,因為看不出什麼來,而白色粉色金色等手機前面板一般是白色,這時就能看到很多黑點了,這時硬體的擺放位置就值得思考了,怎麼樣擺放才美觀。

是這樣?

S8諜照

還是這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