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今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生功績千古流芳

鄭成功, 1624年出生, 原名鄭森, 號大木, 福建南安縣人, 出生在日本, 生活年代為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 因為日本德川幕府從1600年開始鎖國200年, 七歲時鄭成功才從日本長崎得以回到中國,

但其母親一直被扣留在日本, 其父鄭芝龍, 南明建安伯, 隨著他在沿海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日本德川幕府就默認放了鄭成功之母。

1645年, 即清順治二年, 21歲的鄭成功被明朝隆武帝朱偉健賜國姓朱, 改名成功,

封其為國姓爺。 1646年隆武帝被清軍生擒, 鄭芝龍率兵投降了清朝, 但鄭成功反對其父行為, 焚衣明志, 與清軍繼續鬥爭。

1653年,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與清軍展開了長期的戰鬥, 逐步收復了大片疆土, 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 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大片沿海地區。 在與清軍抵抗的同時, 又與佔領我國寶島臺灣的荷蘭侵略者也進行了長期的鬥爭。

荷蘭殖民者是在1624年, 即天啟四年, 也就是鄭成功剛出生的那一年, 侵佔了我國臺灣省, 並對臺灣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而且不斷的將觸角延伸到福建、廣州等沿海地區。 1655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的海上掠奪, 下令禁止商船去臺灣貿易, 此舉在經濟上有力的打擊了荷蘭殖民者。

1661年4月, 另鄭成功長子鄭經鎮守廈門, 鄭成功親率戰艦120艘, 開始進攻臺灣, 其間得到了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持。

荷蘭軍中的翻譯何廷斌將臺灣地圖獻給了鄭成功, 當了進攻臺灣的嚮導, 另外還得到了500名黑人的幫助, 他們是荷蘭人的黑人奴隸, 他們倍受壓迫, 很瞭解荷軍的情況, 會使用來福槍和滑膛槍, 戰鬥力極強, 臺灣當地人有人獻策給鄭成功切斷荷蘭軍城中的水源。

最後經過一年的戰鬥,荷軍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軍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實行了寓兵於農法屯墾開荒抓緊加固臺灣海防,以防荷蘭復仇,並作詩《複台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因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一生戎馬生涯的鄭成功積勞成疾,自《閩海紀要》的描述,“頓足捶胸,雙手抓面,大呼而逝”,鄭成功於1662年6月23日,病逝與臺灣省,享年才三十九歲,其墓在今南安市水頭鎮複船山上,其一生統一祖國的豐功偉績,流芳千古,這種民族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我們永遠都不要也不能忘記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就這樣收復臺灣: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21.1 購買

最後經過一年的戰鬥,荷軍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軍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實行了寓兵於農法屯墾開荒抓緊加固臺灣海防,以防荷蘭復仇,並作詩《複台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因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一生戎馬生涯的鄭成功積勞成疾,自《閩海紀要》的描述,“頓足捶胸,雙手抓面,大呼而逝”,鄭成功於1662年6月23日,病逝與臺灣省,享年才三十九歲,其墓在今南安市水頭鎮複船山上,其一生統一祖國的豐功偉績,流芳千古,這種民族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我們永遠都不要也不能忘記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就這樣收復臺灣: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21.1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