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弓長張”古往今來的匠人們之唐代天文學家張遂(3)

一行

一行(673年~727年), 佛僧法號名。 本名張遂, 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武功縣, 卒于玄宗開元十五年古都長安華嚴寺。 籍貫為邢州巨鹿(一說魏州昌樂)。

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 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 其父張擅為武功縣令。

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 張遂自幼關中, 刻苦學習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 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 為避開武則天侄的糾纏, 剃度為僧, 取名一行。 先後在嵩山、天臺山、當陽山學習釋教經典和天文數學。 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 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

製造黃道游儀, 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曆法。 為此, 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 他于一行觀星圖開元九年(西元721年)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遊儀, 並製成木模。 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 於開元十一年(西元723年)完成。 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 可以在赤道上移位, 以符合歲差現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 實則相反)。

製造水運渾天儀, 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象。 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 附有報時裝置, 可以自動報時, 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 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 並可以測定時間。 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 注水激輪, 令其自轉, 晝夜一周, 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 還能表現日升月落, 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 所以, 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 置於武成殿前, 文武百僚觀看後, 無不為其製作精妙, 測定朔望、報告時辰準確而嘆服,

共稱其妙。

在張遂以前, 天文學家包括象張衡這樣的偉大天文學家都認為恒星是不運動的。 但是, 張遂卻用“渾天銅儀”、“黃道遊儀”等儀器, 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 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 從而發現恒星在運動。 根據這個事實,張遂推斷出天體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動的。於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運動的結論,張遂成了發現恒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西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動的觀點,但比張遂的發現晚一千多年。

搜集了一些張遂的一些連環畫,想必90後的小夥伴沒有看過吧?!

根據這個事實,張遂推斷出天體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動的。於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運動的結論,張遂成了發現恒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西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動的觀點,但比張遂的發現晚一千多年。

搜集了一些張遂的一些連環畫,想必90後的小夥伴沒有看過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