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趙雲梨花槍及其他

文 | 王永勝

有一年中學暑假, 我光著膀子躺在走廊水磨地板上讀《三國演義》, 宛如夏日飲冰, 如此閱讀經驗,

真是刻骨銘心。 最喜愛的, 當然是趙雲。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有對趙雲槍法的漂亮描寫:“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 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讀到這一句, 我情不自禁手舞足蹈。 可是, 手舞足蹈過後, 卻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是梨花?

很多年之後, 我有緣結識瞿煒先生。 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我們聊到槍法。 我馬上背出《三國演義》裡那句優美的話:“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 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為什麼是梨花?”我自問自答, “難道是說, 趙雲的槍桿是梨花木做的?”瞿煒先生笑著說:“那是指梨花槍, 是歷史上著名槍法。 ”說完, 他推開了BOBO咖啡館的店門。 記憶中趙雲這一朵梨花, 終於開出答案。

三國時代——我是指歷史, 而非演義——武將最常配置的長兵器是矛、槊或長戟。 槊刃闊, “馬上所持”(見劉熙撰《釋名》), 衝殺兇猛, 穿透力強。 槊又製作工藝簡單, 正在逐漸淘汰長戟。

槊在中原流行, 無疑是受到外族遊牧民族的影響。 而實際上, 矛、槊本是同根生, 並無多大差別。

後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槊, 矛也, 從木朔聲。 槊, 還稱馬矛,

還有一個異體字“矟”, 可見槊就是矛無疑。

三國公孫瓚, 一方諸侯, 鎮守遼西, 白馬義從, 弓馬嫺熟, 與胡人戰。 《三國志·公孫瓚傳》記載, 公孫瓚“持矛, 兩頭施刃”。 公孫瓚拿一根特制的兩頭施刃的槊。 趙雲本屬公孫瓚, 那趙雲應該也是拿槊無疑。

唐宋以後, 槍開始普及, 槍花開始密集閃現於史書。 唐秦瓊、宋嶽飛都以使槍出名。 《舊唐書》說秦瓊“躍馬負槍”, 《新唐書》說秦瓊“躍馬挺槍”。 你一定會說, 秦瓊不是拿雙鐧嗎?其實, 鐧是近身武器。 武將的標配是長兵器一把, 近身佩劍或佩刀一把。 長短搭配, 方便殺人。

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裡, 畫了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的樣式, 卻已不見矛、槊。 我認為, 經過長久的廝殺, 矛、槊、槍三者之間的細微差別日益模糊,

矛、槊最後都併入槍類兵器, 統稱為槍。

用來做槍桿的木料則很講究。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裡說:槍桿“椆木第一, 合木輕而稍軟, 次之。 要劈開者佳, 鋸開者紋斜易折, 攢竹腰軟, 不可用。 ”

椆, 是一種遇寒不凋的樹, 木質重而堅, 耐久不蛀。 可以想像, 用汗水“養”久之後,

黑亮如鐵, 真是好木頭也。

習武之人有養棍之說, 舞棍之後, 抹汗在棍上, 一, 讓汗水滋潤棍身, 可以防止棍身開裂, 二, 讓棍有主人的氣息, 人棍一體, 是為養棍。 槍、棍, 同出一門。

合木是堅密的木材, 輕而稍軟, 戚繼光認為, 比椆木次一等。

“要劈開者佳, 鋸開者紋斜易折”的意思是, 取槍桿用料時, 要整條劈開, 從樹木中間取, 最佳;如鋸開取料, 木料有紋斜, 容易折斷。

攢竹, 是削竹膠合, 腰軟, 不可用。

明朝女將秦良玉, 所部號“白杆兵”, 可見是用白蠟木做槍桿。

白蠟木常見, 好就地取材, 木質堅而不硬、柔而不折, 具有較好的彈性。 現在表演的武術槍械, 多數使用白蠟杆。

秦良玉的“白杆兵”, 手握不重的長槍, 適合突襲、夜襲。 《明史》記載, 秦良玉就是擅長突襲。

相比來說,手握重而堅的椆木槍桿的戚家軍,是正規軍配置。而秦良玉的“白杆兵”,充其量只是民間武裝配置,多了一份悲壯無奈。

秦良玉的槍法是梨花槍嗎?《明史》沒有細說。她比戚繼光遲五十多年出生,所以,她沒能在《紀效新書》裡留名。

在中國歷史上,力氣大的人會拿全鐵打造的長槍,這就屬於重兵器的範圍了。用《西遊記》裡孫悟空的話說,木槍桿“輕、輕、輕,不趁手,不趁手!”

《新五代史》記載,後樑名將王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佗人,這個生僻的片語是別人的意思。王彥章的鐵槍,別人沒有能舉起的,他卻能持鐵槍奮疾如飛。

宋末草莽李全,濰州北海農家子。《宋史·判臣·李全傳》上說,李全“頭蜂目,權譎善下人,以弓馬趫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

有數百年前的王彥章在,李全那一根鐵槍,只能屈居老二了。

李全雄踞山東,往來于宋、元、金之間,耍花腔,想通吃三家。每年向元貢奉的東西不缺少,表面上恭順宋朝,以便得到宋朝的錢糧,宋朝為了減少北方憂慮,不停地給李全發軍餉。詭詐反復,只為糧草。

李全先抗金,再抗元,最後降元,與宋鏖戰。最後,李全坐騎陷進泥塘不能出來,被宋兵三十多枝長槍一齊亂刺而死。李鐵槍的遺言是:“無殺我,我乃頭目!”

李全的老婆,草莽楊安兒的妹妹四娘子,也是使槍高手,“狡悍善騎射”。楊安兒被斬頭之後,楊安兒舊部就被李全兼併,四娘子和李全通好,最後就嫁給了他。《宋史》不屑記錄這位元草寇婆娘的名字,只稱四娘子、楊氏。她名喚楊妙真,妙玉一樣好的名字。

楊妙真也只是一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角色,和丈夫李全一起反反復複。李全兵敗,大勢已去,楊妙真環顧左右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爾。殺我而降,汝必不忍。若不圖我,人誰納降?今我欲歸老漣水,汝等宜告朝廷,本欲圖我來降,為我所覺,已驅之過淮矣。以此請降,可乎?“眾曰:“諾。”楊妙真最後死在山東。

這就是梨花槍的傳奇。梨花槍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

到明朝,梨花槍名震天下。

戚繼光對梨花槍也是推崇備至。戚繼光說:“夫長槍之法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

徐渭亦有《俠客》一詩,曰:

結客少年場,意氣何揚揚。

燕尾茨菰箭,柳葉梨花槍。

為吊侯生墓,騎驢入大樑。

梨花槍被徐渭寫在詩中。在北方拳法中,拇指扣緊,其餘四指伸直,掌似柳葉,稱柳葉掌。柳葉掌打近,梨花槍刺遠,遠近皆可取人性命,這是徐渭心中的豪壯。

就這樣,“天下咸尚之”的梨花槍,自然而然被明初的羅貫中寫在了《三國演義》裡,按在了趙雲的身上。

戚繼光每見人用槍,圈串大五尺,他在錢塘江邊看唐順之舞槍,圈僅一尺,大為驚駭,連忙請教。

唐順之說:“人身側形只有七八寸,槍圈但拿開他槍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無益,而我之力盡難複。”

唐順之描述了實戰中兩槍交匯時的場景。實戰時,以側身對敵,人側身只有七八寸,他槍過來時,我只用把他槍蕩開一尺,不讓他槍碰到我身膊就可以了,若蕩開太遠,如五尺,對我無益,我消耗的力量也難恢復。

這是極其精妙的一段話。脫槍為拳,赤手肉搏,也是同樣道理。

戚繼光深感“此說得極其精”,又問道:“如此一圈,其工如何?”

唐順之說:“工夫十年矣。”

初練槍法時,槍花可以打得大一點,然後越打越小,如唐順之所說,十年工夫,槍圈一尺。練到精妙時,白刃流轉,槍圈小如梨花片片,如此,梨花槍才出現,如羅貫中形容:“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把槍花練成一點,正是子彈的運動軌跡,那樣,入人體恰似閒庭信步。

清朝《手臂錄》作者說,“槍舊有楊家、馬家、沙家之名,然文章家莫或留意於小技,而精於槍者大抵無文,故不能考楊、馬、沙為何人。”

他所說的“小技”,應是指徒手技擊術。楊家槍,即梨花槍。清朝《手臂錄》作者不識楊妙真,又或者說,他並不認為當時所見的梨花槍,是出自楊妙真之手。

民國出版的槍譜《大梨花槍圖說》作者認為,梨花槍出自趙雲,那是直接對演義“拿來主義”了。

回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寫長篇小說,就是一場長途跋涉,長途跋涉的過程,也是神化的過程。在《三國演義》上半部分,趙雲的槍法極其簡單直接,都是“一槍刺落馬下”、“一槍刺死”之類的描寫,乾淨俐落,到了第七十一回,羅貫中情不自禁對趙雲一番槍贊,趙雲終於在梨花槍中成神。

實際上,“一槍刺落馬下”、“一槍刺死”,才最接近實戰。

大道至簡,殺人也如是。把槍法化簡,只有攔、拿、紮三招。攔、拿為防禦性動作。雙手握槍使槍尖向左下方劃弧,以攔截對方外側攻來之器,為攔;使槍尖向右下方劃弧,以截拿對方內側攻來之器,為拿;紮,就是刺。

攔、拿繞行弧度都不宜太大。

入室弟子好不容易從師父處聽到絕招,往往會大失所望。絕招一說破,就是那麼簡單。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簡單。

很多絕招,就是基本功,槍法嘛,就攔、拿、紮,一天紮一千下。

大師關起門來練的,都是基本功。

黃飛鴻公開教的拳是虎鶴雙形,拳漂亮好看,好收學費,他關起門來苦練鐵線拳,雙手練成兩條鐵棍,別人怎麼和他打?

楊露禪一代宗師,公開教的是楊氏太極,他關起門來苦練抖大杆,練出無量內勁,別人怎麼和他打?

楊露禪抖大杆,其實就是槍法。

我從瞿煒先生處學到兩種抖法。一種是站立,雙手一陰一陽平舉四米長白蠟杆,後手繃直,用前手抖杆,體會杆頭——其實也就是槍頭——的抖動,體會力的運行。另一種是馬步,刺。一天抖幾十下,就汗出如雨,氣喘如牛。

陳獨秀調侃字寫不好的人,握筆如舞長槊,笨重吃力。舞長槊基本功是抖杆,確實吃力。

每日晨起,我習字,用陳獨秀的話說,是舞一會兒長槊,再舞一會兒真槊。

舞完長槊,提槊環顧,有殺人之心。

本文原載於《書屋》2017年第3期

相比來說,手握重而堅的椆木槍桿的戚家軍,是正規軍配置。而秦良玉的“白杆兵”,充其量只是民間武裝配置,多了一份悲壯無奈。

秦良玉的槍法是梨花槍嗎?《明史》沒有細說。她比戚繼光遲五十多年出生,所以,她沒能在《紀效新書》裡留名。

在中國歷史上,力氣大的人會拿全鐵打造的長槍,這就屬於重兵器的範圍了。用《西遊記》裡孫悟空的話說,木槍桿“輕、輕、輕,不趁手,不趁手!”

《新五代史》記載,後樑名將王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佗人,這個生僻的片語是別人的意思。王彥章的鐵槍,別人沒有能舉起的,他卻能持鐵槍奮疾如飛。

宋末草莽李全,濰州北海農家子。《宋史·判臣·李全傳》上說,李全“頭蜂目,權譎善下人,以弓馬趫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

有數百年前的王彥章在,李全那一根鐵槍,只能屈居老二了。

李全雄踞山東,往來于宋、元、金之間,耍花腔,想通吃三家。每年向元貢奉的東西不缺少,表面上恭順宋朝,以便得到宋朝的錢糧,宋朝為了減少北方憂慮,不停地給李全發軍餉。詭詐反復,只為糧草。

李全先抗金,再抗元,最後降元,與宋鏖戰。最後,李全坐騎陷進泥塘不能出來,被宋兵三十多枝長槍一齊亂刺而死。李鐵槍的遺言是:“無殺我,我乃頭目!”

李全的老婆,草莽楊安兒的妹妹四娘子,也是使槍高手,“狡悍善騎射”。楊安兒被斬頭之後,楊安兒舊部就被李全兼併,四娘子和李全通好,最後就嫁給了他。《宋史》不屑記錄這位元草寇婆娘的名字,只稱四娘子、楊氏。她名喚楊妙真,妙玉一樣好的名字。

楊妙真也只是一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角色,和丈夫李全一起反反復複。李全兵敗,大勢已去,楊妙真環顧左右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爾。殺我而降,汝必不忍。若不圖我,人誰納降?今我欲歸老漣水,汝等宜告朝廷,本欲圖我來降,為我所覺,已驅之過淮矣。以此請降,可乎?“眾曰:“諾。”楊妙真最後死在山東。

這就是梨花槍的傳奇。梨花槍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

到明朝,梨花槍名震天下。

戚繼光對梨花槍也是推崇備至。戚繼光說:“夫長槍之法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

徐渭亦有《俠客》一詩,曰:

結客少年場,意氣何揚揚。

燕尾茨菰箭,柳葉梨花槍。

為吊侯生墓,騎驢入大樑。

梨花槍被徐渭寫在詩中。在北方拳法中,拇指扣緊,其餘四指伸直,掌似柳葉,稱柳葉掌。柳葉掌打近,梨花槍刺遠,遠近皆可取人性命,這是徐渭心中的豪壯。

就這樣,“天下咸尚之”的梨花槍,自然而然被明初的羅貫中寫在了《三國演義》裡,按在了趙雲的身上。

戚繼光每見人用槍,圈串大五尺,他在錢塘江邊看唐順之舞槍,圈僅一尺,大為驚駭,連忙請教。

唐順之說:“人身側形只有七八寸,槍圈但拿開他槍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無益,而我之力盡難複。”

唐順之描述了實戰中兩槍交匯時的場景。實戰時,以側身對敵,人側身只有七八寸,他槍過來時,我只用把他槍蕩開一尺,不讓他槍碰到我身膊就可以了,若蕩開太遠,如五尺,對我無益,我消耗的力量也難恢復。

這是極其精妙的一段話。脫槍為拳,赤手肉搏,也是同樣道理。

戚繼光深感“此說得極其精”,又問道:“如此一圈,其工如何?”

唐順之說:“工夫十年矣。”

初練槍法時,槍花可以打得大一點,然後越打越小,如唐順之所說,十年工夫,槍圈一尺。練到精妙時,白刃流轉,槍圈小如梨花片片,如此,梨花槍才出現,如羅貫中形容:“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把槍花練成一點,正是子彈的運動軌跡,那樣,入人體恰似閒庭信步。

清朝《手臂錄》作者說,“槍舊有楊家、馬家、沙家之名,然文章家莫或留意於小技,而精於槍者大抵無文,故不能考楊、馬、沙為何人。”

他所說的“小技”,應是指徒手技擊術。楊家槍,即梨花槍。清朝《手臂錄》作者不識楊妙真,又或者說,他並不認為當時所見的梨花槍,是出自楊妙真之手。

民國出版的槍譜《大梨花槍圖說》作者認為,梨花槍出自趙雲,那是直接對演義“拿來主義”了。

回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寫長篇小說,就是一場長途跋涉,長途跋涉的過程,也是神化的過程。在《三國演義》上半部分,趙雲的槍法極其簡單直接,都是“一槍刺落馬下”、“一槍刺死”之類的描寫,乾淨俐落,到了第七十一回,羅貫中情不自禁對趙雲一番槍贊,趙雲終於在梨花槍中成神。

實際上,“一槍刺落馬下”、“一槍刺死”,才最接近實戰。

大道至簡,殺人也如是。把槍法化簡,只有攔、拿、紮三招。攔、拿為防禦性動作。雙手握槍使槍尖向左下方劃弧,以攔截對方外側攻來之器,為攔;使槍尖向右下方劃弧,以截拿對方內側攻來之器,為拿;紮,就是刺。

攔、拿繞行弧度都不宜太大。

入室弟子好不容易從師父處聽到絕招,往往會大失所望。絕招一說破,就是那麼簡單。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簡單。

很多絕招,就是基本功,槍法嘛,就攔、拿、紮,一天紮一千下。

大師關起門來練的,都是基本功。

黃飛鴻公開教的拳是虎鶴雙形,拳漂亮好看,好收學費,他關起門來苦練鐵線拳,雙手練成兩條鐵棍,別人怎麼和他打?

楊露禪一代宗師,公開教的是楊氏太極,他關起門來苦練抖大杆,練出無量內勁,別人怎麼和他打?

楊露禪抖大杆,其實就是槍法。

我從瞿煒先生處學到兩種抖法。一種是站立,雙手一陰一陽平舉四米長白蠟杆,後手繃直,用前手抖杆,體會杆頭——其實也就是槍頭——的抖動,體會力的運行。另一種是馬步,刺。一天抖幾十下,就汗出如雨,氣喘如牛。

陳獨秀調侃字寫不好的人,握筆如舞長槊,笨重吃力。舞長槊基本功是抖杆,確實吃力。

每日晨起,我習字,用陳獨秀的話說,是舞一會兒長槊,再舞一會兒真槊。

舞完長槊,提槊環顧,有殺人之心。

本文原載於《書屋》2017年第3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