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膠州膠北東豐:告別靠天吃水 迎來幸福生活

講述:膠北街道辦事處東豐村 喬繼法

整理:陳凱 王羽

4月14日, 膠北街道辦事處東豐村民主生活會暨第一期“鄉村故事會”如期舉行。 村裡男女老少彙聚一堂, 村民喬繼法根據自身經歷, 如數家珍, 娓娓道來, 聲情並茂地講述了近年來村莊裡裡外外的變化, 精彩的故事引起了大家共鳴, 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大家好, 我叫喬繼法, 是咱們東豐村土生土長的人。 今天很高應也很榮幸,

過來給大傢伙講講咱村的故事。

解決水源難題

大家都知道, 咱們這個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 全村443口人, 110戶, 耕地面積1080畝, 平均每戶10畝地, 祖祖輩輩靠種地吃飯。 而水呢, 是農業的命脈!沒有水, 地裡就沒有收成, 大傢伙兒就吃不上好飯。 因此, 水對我們村來說, 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村的吃水用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靠天吃飯階段。 在70年代的初期, 我們村水資源十分貧乏, 全村人用水全靠一口直徑2米深僅10米左右的土井。 一個扁擔兩個桶, 誰家吃水誰家挑。 我以前就經常去挑水, 特別費力, 但是沒辦法。 咱村還有個小腳老太太, 走路都費勁, 更不用說去挑水了。

吃水不容易, 種地澆水更難。 特別是到了春天種地瓜的時候, 水就更加的珍貴。

我記得那時, 全村200畝地瓜要用一春的時間才能種完, 可見缺水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階段, 時間進入到80年代初期, 在當時村兩委的領導下我們村打了一口深23米的機井, 有了這口機井, 水在農業中所產生的效益更加顯現出來, 水澆土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不澆水的地塊畝單產300到400斤, 澆水的地塊畝單產700到800斤, 這也讓村民看到了水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這個階段, 村民的生產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我要重點說的還是咱們村水的第三階段, 水的革命性變革, 扣住龍王爺的鼻子還得從2009年開始說起。

當時, 在新一屆村兩委的領導下, 我們村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 到河北張家口請地質勘探專家,

然後用大功率打井設備打了一口深度達300米的深井。 這次真正實現了水澆地的全覆蓋。 咱村的農業生產徹底告別了過去那種靠天吃飯的局面, 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水的問題會影響生活了, 生活過得也越來越好。 大傢伙兒說, 是不是啊?

在前年和去年特大乾旱的情況下, 糧食單產過一噸, 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通過這件事兒, 大家是不是真正體會到“水是農業的命脈, 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源”這句話的含義了啊?

改善村容村貌

水的問題解決了, 我們的村莊建設也隨之展開。

我們都聽說過, 國家提出老百姓要實現全面小康, 不光要吃上飯, 還要吃好、住好, 各方面都要好。

村莊又著手對村莊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 首先是硬化街道,

全村大街小巷都鋪上了水泥路, 街道兩邊設上了排水溝, 還蓋上蓋板, 街道兩邊栽上了花草樹木, 清理了三大堆(糞堆、土堆、垃圾堆), 從此, 村莊大變樣, 以前可以是髒亂差, 現在是又乾淨又漂亮。 為保持環境衛生, 村來還成立了保潔隊, 保潔員定期清掃街道, 大街上擺上了若干標準的垃圾桶, 村民隨時都能方便的投放垃圾。 可以說, 村莊環境實現了徹底改變。

在環境整治中, 村裡還做了一件非常便民利民的事, 那就是改廁。

這改廁也是一路三級跳!原先咱們家家戶戶都用大圈, 圈裡再養上幾頭豬, 它是用來收集農家肥種植莊稼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大家都不再養豬了, 這個圈就變成了稍小點兒的茅房。 2016年的改廁,是村裡整體規劃實施的。讓咱們大家都用上了衛生廁所,水一沖,沒有氣味,又乾淨又衛生,還減少了蛔蟲病。城裡人到農村來最不習慣的就是上廁所,可以說這次改廁後,我們和城裡人沒有差別了,我們老百姓享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環境。

但是,有個問題,這蓄便池太小,一個也就是1.2—1.5方,以三口之家的用水量,一個月左右就得用機械抽一次,抽廁是需要費用的,而且不是你什麼時候想抽人家就會來的。以前抽一次是20,現在抽一次是60,一年下來每戶那就是700,我們村110戶一年那就是接近十萬。村兩委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對全村的下水管道又進行了升級改造。施行了新的方法:就是把各家的蓄便池通過支管連入主管道,最後全部進入到一個大的蓄便池集中處理。而且將它變廢為寶,定期將這有機肥回歸農田。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既省了村民的事,又省了錢,有機肥還田還提高了土質!我覺得這事兒辦得真是太好了,我們應該舉雙手點贊!

我們村西有一個大灣,有的說叫西大灣,有的說叫喬家灣,這個灣經過環境整治,現在變成了寶。大家還記得原先這個大灣什麼樣子嗎?以前,那裡垃圾遍佈、氣味難聞,周邊的住戶反映強烈,全村深受其害。現在呢,通過環境整治和改造,它變成了一個元寶灣。為什麼叫元寶灣?這個灣外形像一個元寶,非常的美觀漂亮。通過清淤、修整、綠化、美化,把它變成了一個水清柳綠、賞心悅目的休閒場所,不管是村裡的、鄰村的、還是城裡的,都可以到這裡休閒娛樂一下,體驗一下農村的田園風光。我還聽說,因為這個灣裡有多種野生的魚,長得還不小,經常有人到這裡垂釣,哪個單位還在這裡舉辦過垂釣比賽!可以說,因為這個大灣,我們村變得越來越有人氣了!

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和建設,咱村的環境變得跟城裡的社區一樣了,乾淨整治美觀,交通便利,而且咱的空氣比城裡強,我覺得住在村裡比住城裡還好。

堅持普惠於民

這些說完之後,我還要說說我們村的新鮮事。

2013年我們村成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這個活動中心有一個特點,老年人不僅可以在裡面休閒娛樂,關鍵是還可以免費吃午餐,這個午餐不僅能吃飽,還吃得非常好,主食副食每個禮拜不重樣。這個日間照料中心並不是每村都有的,是村委去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建起來的。為什麼要建這個日間照料中心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都忙著上班,兒女早晚可以照顧老人,可中午就成了問題。村委發現後,就成立了這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中午免費吃飯,年齡大的、腿腳不便的還可以送飯到家,確實讓老年人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吃得好、心情好了,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也提高了。現在,我們村現年八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一對之多,咱們村才110戶人,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可以說是一個長壽村了!我想,沒有多少村能達到這個比例吧!

下面我還要說的一件新鮮事就是:隨著文明村莊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村民添置了農業拖拉機、農業三輪車、家用轎車,這就給農村的小胡同、街道帶來了壓力。

村兩委發現這一問題後,就在村東邊修建了一個免費停車場,並24小時開通。通過這一事,胡同、街道都暢通了,我們村民也不添堵了。

我們村的事一時半會也說不完,我就先說這些吧。

2017年是我們村大幹一場的一年,今年村裡有了新的規劃,要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閒農業,搞採摘旅遊:一個是要建環村的千米葡萄長廊,建設100畝地的採摘園,並且和農家宴同步推進;還有一個是全村要鋪設天然氣管道,讓我們村的村民用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設施,過上比城裡人還要好的生活。2017年我們的村民兩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如習主席講的那樣:擼起袖子加油幹!我相信,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在眼前,加油!

2016年的改廁,是村裡整體規劃實施的。讓咱們大家都用上了衛生廁所,水一沖,沒有氣味,又乾淨又衛生,還減少了蛔蟲病。城裡人到農村來最不習慣的就是上廁所,可以說這次改廁後,我們和城裡人沒有差別了,我們老百姓享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環境。

但是,有個問題,這蓄便池太小,一個也就是1.2—1.5方,以三口之家的用水量,一個月左右就得用機械抽一次,抽廁是需要費用的,而且不是你什麼時候想抽人家就會來的。以前抽一次是20,現在抽一次是60,一年下來每戶那就是700,我們村110戶一年那就是接近十萬。村兩委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對全村的下水管道又進行了升級改造。施行了新的方法:就是把各家的蓄便池通過支管連入主管道,最後全部進入到一個大的蓄便池集中處理。而且將它變廢為寶,定期將這有機肥回歸農田。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既省了村民的事,又省了錢,有機肥還田還提高了土質!我覺得這事兒辦得真是太好了,我們應該舉雙手點贊!

我們村西有一個大灣,有的說叫西大灣,有的說叫喬家灣,這個灣經過環境整治,現在變成了寶。大家還記得原先這個大灣什麼樣子嗎?以前,那裡垃圾遍佈、氣味難聞,周邊的住戶反映強烈,全村深受其害。現在呢,通過環境整治和改造,它變成了一個元寶灣。為什麼叫元寶灣?這個灣外形像一個元寶,非常的美觀漂亮。通過清淤、修整、綠化、美化,把它變成了一個水清柳綠、賞心悅目的休閒場所,不管是村裡的、鄰村的、還是城裡的,都可以到這裡休閒娛樂一下,體驗一下農村的田園風光。我還聽說,因為這個灣裡有多種野生的魚,長得還不小,經常有人到這裡垂釣,哪個單位還在這裡舉辦過垂釣比賽!可以說,因為這個大灣,我們村變得越來越有人氣了!

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和建設,咱村的環境變得跟城裡的社區一樣了,乾淨整治美觀,交通便利,而且咱的空氣比城裡強,我覺得住在村裡比住城裡還好。

堅持普惠於民

這些說完之後,我還要說說我們村的新鮮事。

2013年我們村成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這個活動中心有一個特點,老年人不僅可以在裡面休閒娛樂,關鍵是還可以免費吃午餐,這個午餐不僅能吃飽,還吃得非常好,主食副食每個禮拜不重樣。這個日間照料中心並不是每村都有的,是村委去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建起來的。為什麼要建這個日間照料中心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都忙著上班,兒女早晚可以照顧老人,可中午就成了問題。村委發現後,就成立了這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中午免費吃飯,年齡大的、腿腳不便的還可以送飯到家,確實讓老年人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吃得好、心情好了,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也提高了。現在,我們村現年八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一對之多,咱們村才110戶人,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可以說是一個長壽村了!我想,沒有多少村能達到這個比例吧!

下面我還要說的一件新鮮事就是:隨著文明村莊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村民添置了農業拖拉機、農業三輪車、家用轎車,這就給農村的小胡同、街道帶來了壓力。

村兩委發現這一問題後,就在村東邊修建了一個免費停車場,並24小時開通。通過這一事,胡同、街道都暢通了,我們村民也不添堵了。

我們村的事一時半會也說不完,我就先說這些吧。

2017年是我們村大幹一場的一年,今年村裡有了新的規劃,要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閒農業,搞採摘旅遊:一個是要建環村的千米葡萄長廊,建設100畝地的採摘園,並且和農家宴同步推進;還有一個是全村要鋪設天然氣管道,讓我們村的村民用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設施,過上比城裡人還要好的生活。2017年我們的村民兩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如習主席講的那樣:擼起袖子加油幹!我相信,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在眼前,加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