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Hololens為主刀醫生添加“輔助線”,達芬奇眼將MR+醫療帶進手術室

隨著去年Hololens的發售, 越來越多MR的應用也正在刷新著我們的認知。 其中MR技術在醫療方向的應用既是Hololens硬體性能及可靠性的集中表現, 也是及其重要的一項醫療突破。 在微軟雲長沙孵化器展示的達芬奇眼就是國內在這一領域走在前列的公司。

達芬奇眼通過Hololens來輔助醫生進行大型外科手術。 具體做法其實是, 通過病人本人的CT或核磁共振掃描資料進行臟器的三維建模, 然後在術前規劃一條最佳的手術切緣。 醫生在術中可以借助眼鏡看到病人病灶表面投射的這條“輔助線”, 並能夠做到毫米級別的定位。

這樣就將醫生依靠個人經驗帶來的手術操作變得更加風險可控。 同時還能夠縮短手術時間, 縮小創傷口, 減少出血量, 將腫瘤切除的更乾淨, 增加手術成功率。

“MR技術+醫療”這樣的組合, 其實使用的成像技術本身並不難以複製, 其中的關鍵是需要精通醫療行業, 甚至手術操作的專業人士。 如何用新科技幫助醫生群體進行專業操作, 在這個命題中, 醫生本人比科技行業的開發者更適合引領產品的開發方向, 做應用型的創新。

達芬奇眼的創始人石磊醫生就是運用新科技搞醫療的“老手”。 在Hololens面世之前, 他就嘗試運用3D列印技術, 將前文我們所介紹的根據三維模型規劃最佳手術切緣的方法列印出來, 討論實施, 規劃手術方案。

現在有了MR視覺化的技術, 這套思路實施起來就更便利了, 模型甚至都不需要實體化了。

想在“人命關天”的手術中採取這樣的方法, 必須有經驗豐富的主刀醫生願意進行嘗試。 石磊醫生自己就是這樣的專業人士, 他本人就是湖南省腫瘤醫院肝膽外科的主治醫生, 有十多年的從業經驗, 期間做過400多例相關手術。 所以達芬奇眼更便捷地在該醫院展開了肝膽外科、胸外科、整形外科等試點手術。

達芬奇眼正在展開臨床測試和收費試點, 通過醫療管道商銷售裝配好達芬奇眼軟體的Hololens分銷給醫院, 他們會按每一例手術1800元的標準收取服務費。 2017年他們的發展預期還是在擴大試點規模上, 即將展開與北京301醫院牙科主任醫生的相關合作,

在湖南省預計將試點擴大至五家醫院。 據介紹, 國內僅三甲醫院數目就超過700多家, 平均每天開展80台手術, 達芬奇眼的技術能夠適配的比例超過50%。 總體市場規模約在50-60億元每年。

達芬奇眼團隊目前僅有7人, 除了石磊醫生外, 其他團隊成員包括技術合夥人, 是中科院圖形圖像方向的博士, 有12年的相關領域從業經驗, 技術開發人員來自海外影像處理公司Autodesk, 共3位技術人員在上海常駐。 商務管道和市場負責人也在微軟相關部門有從業經驗。 總體是一個比較互補和協調的團隊。

目前全球針對MR技術在醫療方向的探索多停留在實驗探索階段。 2016年10月, 杜克大學兩名神經外科醫生利用Hololens輔助大腦手術中的用導管排放腦內液體。

有報導顯示, 臺灣資訊產業第三研究所、臺灣勤益科技大學、臺灣艾德(ADE)科技有限公司和臺灣冠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出了一款用於醫療手術的混合現實眼鏡, 可以通過3D骨骼成像演算法, 規劃骨科矯正手術最優方案。 達芬奇眼則主要進行的是軟體發展, 未來還希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手術方案的自動規劃。

達芬奇眼正在展開首次融資, 計畫融資600-800萬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