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影《金剛:骷髏島》,“拼湊”的產品

電影《金剛:骷髏島》在“奇觀”的背後茫茫一片霧靄, “金剛”這個西方經典的關於現代社會的反思性符號, 終於簡化為一個文化產品行銷的簡單商標。

這些年明顯傾向於中國市場的好萊塢製作多了起來, 這類製作一般借用好萊塢已經有些老化的電影品牌或非常成熟的類型敘事, 其資金來源一部分也來自 中國的投資者。 電影《金剛:骷髏島》 明顯帶有上述特徵, 它一方面呈現出為新市場打造的特定痕跡, 另一方面也因為生產模式的“拼湊”屬性, 帶出了文本裡複雜的意涵。

《金剛》《哥斯拉》這類以巨型形象的格鬥為招牌的電影,

很大程度地依賴於電腦圖形技術製造的視覺奇觀, 這樣技術格局也就註定了巨大的投資規模。 《金剛:骷髏島》帶給我的直觀印象是, 影片為了控制預算, 對巨獸打鬥的視效場面做了一些壓縮, 轉而增加大量實景裡的人類的戰爭行為。 這個策略的結果是使得撒母耳·傑克遜扮演的美軍中校成為一個關鍵的配角, 他促成了敘事的支線擴張, 以此保障全片的劇情容量。 資本的“算計”直接導致了影片內容的拼湊, 這部電影核心的對抗主題就變得混沌起來, 它變得非常含糊, 男、女主角喪失了傳遞特定價值觀的使命, 男主角希德爾斯頓以他的“個人魅力”成為票房保障。 內在空乏的《金剛:骷髏島》最後徒然成為“巨獸”和“美女”視覺標籤的延續,
創作者使用了既有商標的價值, 卻無心在影像的生產過程中去發掘新的意義並傳遞思索。

這部作品依然傳遞出龐雜有趣的資訊, 但它們全然由配角和游離在混沌主題之外的副線牽連出來, 這些資訊來源於小說《黑暗之心》和電影《現代啟示錄》等經典作品, 漫無頭緒地攪合了各種宏大主題——人性在自然中的迷失、戰爭促使人的瘋狂以及古老部落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奇怪對抗。

於是, 原始部落、巨獸、戰爭狂熱與戰爭中的失敗者構成了人性迷失後的無厘頭對抗。 直升機在轟鳴的音樂聲中穿越叢林, 這個視覺意象直接地來自科波拉導演的《現代啟示錄》, 只是用搖滾樂替換了瓦格納的《女武神》。

一個流落荒島的二戰軍人, 如同穿越劇中的橋段一般, 和越戰軍人相逢, 時隔30年, 兩場戰爭對美國大眾有著截然不同的精神塑造, 卻在這部電影裡狹路相逢、化合出古怪的喜劇性。 中校軍官是一個喧賓奪主的配角, 對他的塑造力度不僅超越了男主角, 他甚至搶奪了很多原本應該屬於“金剛”的銀幕時間和戲份——他拒絕接受越戰失敗的現實, 在遠離文明社會的世外小島上頑固堅持軍人的職責, 在非理性的“復仇”渴望的驅使下, 最終毫無價值地死去, 成了一個濃墨重彩又生硬拼湊的荒誕形象。 生硬的、反情理邏輯的創作, 暴露了通俗文化產 品把經典文本的“反思性”拆解成碎片, 然後又簡單粗暴地拼貼這些碎片。

由於資本驅動的產品意識, 《金剛:骷髏島》製造了“無意義的”主角, 製造了被強行分配了“堅定立場”的配角, 以至於這部電影產生了奇特的景觀:在幾乎不可能獲得主題共鳴的情況下, 各類觀眾可以在各種破碎化的“文化基因”裡投射各自的需求。 電影在“奇觀”的背後茫茫一片霧靄, “金剛”這個西方經典的關於現代社會的反思性符號, 終於簡化為一個文化產品行銷的簡單商標。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