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開世界最早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 明永樂元年, 明成祖命解縉、姚廣孝等人纂修大型類書, 1404年11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 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 《永樂大典》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 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 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蔔等各類著作, 包羅萬象, 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誕生 《永樂大典》誕生於腥風血雨的皇權更替中。 明成祖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 建文元年, 他假祖訓“清君側”之名, 發動“靖難”之役, 攫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信的帝位, 自己登基, 改元永樂。

為穩定自己的專制統治, 朱棣極力網羅聽話的文人學士, 大量編輯出版圖書, 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他覺得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之中,

很不容易查看, 便命大學士謝縉組織儒士, 編成一部一查便知的大類書。

次年11月, 初稿進呈, 朱棣看後感到此書不大全面, 遂命重修。

永樂五年十一月, 編輯完成, 進呈後, 朱棣為這部亙古未有的巨帙之書題寫書名《永樂大典》, 並親自序文, 稱讚這部書“上自古初, 迄於當世, 旁搜博采, 彙聚群書, 著為奧典”。

《永樂大典》共輯錄圖書8000種, 上自先秦, 下迄明初, 天文地理, 人事名物, 無所不包。 整部典籍共22877卷, 外加目錄等60卷, 裝成11095巨冊, 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 是世界上最早、最宏偉的百科全書。 它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還要早出300多年。

《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音訊渺然

永樂大典的遺失

明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術道教, 一心想求得長生不老。

在其案頭, 總放有幾冊《永樂大典》, 以備參考之需。

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 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樓搶運《永樂大典》, 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 焦急失態之狀, 足見《永樂大典》在他心中之重。

嘉靖為防不測, 特頒旨將《永樂大典》重錄了一套副本。

四年後, 《永樂大典》有了副本。 正本存放文淵閣, 副本藏在皇史。 可是卻從此時起, 《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訊渺然。

有人認為它毀於清代乾清宮大火, 也有人認為它毀於明亡之際, 還有人認為它毀于明萬曆年間宮中大火, 更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沒有丟, 就在皇史夾牆裡面。 最讓人感興趣的是殉葬之說——正本可能已隨嘉靖葬入地宮。

副本最初收藏在皇史。 明亡後, 副本就在清朝歷代皇帝手中散失。

順治曾把《永樂大典》放在身邊閱覽, 身邊的侍從可能趁機把《永樂大典》竊為己有。 當康熙開館修書時, 發現《永樂大典》的副本已經不全。

到了清末, 《永樂大典》又慘遭戰火洗掠。 義和團圍困英國使館, 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掉了,

翰林院書頁撒得到處都是。 據統計, 毀於這次大劫的《永樂大典》副本有607冊。

永樂大典的搜尋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永樂大典》大部分被焚毀, 餘下的多被掠走他鄉, 至英、美、法、日等國。

據專家估計, 目前尚有400冊左右的《永樂大典》殘本留存於世, 星散於9個國家和地區。

幾十年來,海內外仁人學者不辭艱辛,多方探尋大典散失之遺蹤,廣泛收集殘卷剩冊,迄今已有221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但這還不到原書的4%!

為了讓散失的國寶重新集聚,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家們做了種種努力。新中國成立後,張元濟先生向商務印書館提議,把21冊《永樂大典》副本捐給北京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也曾為此呼籲全世界《永樂大典》收藏機構、收藏家及有識之士,拿出《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再版之用。

幾十年來,海內外仁人學者不辭艱辛,多方探尋大典散失之遺蹤,廣泛收集殘卷剩冊,迄今已有221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但這還不到原書的4%!

為了讓散失的國寶重新集聚,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家們做了種種努力。新中國成立後,張元濟先生向商務印書館提議,把21冊《永樂大典》副本捐給北京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也曾為此呼籲全世界《永樂大典》收藏機構、收藏家及有識之士,拿出《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再版之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