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人工耳蝸手術併發症|預防與治療——江陰中山北路惠耳助聽器

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深度感音性聾康復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截止2003年, 全世界已有近60, 000例病人接受了不同種類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在過去的10年中, 減少手術併發症以及減少植入裝置故障一直是手術醫生和研究人員努力的方向。 但與植入裝置及手術有關的併發症還是時有發生。 本節將討論與人工耳蝸植入有關的併發症及應對措施。

一、與手術有關的併發症

(一)與頭皮瓣相關的併發症

世界各地人工耳蝸中心設計的手術切口及頭皮瓣各有不同。 常見的三種是“C”型、“S”型和倒“J”型切口。 北京同仁醫院傾向於使用“S”型切口。 對於Nucleus裝置, “S”型兩端距離不等, 靠近頭部“S”型一端的距離很短, 約1-2cm稱為小“S”型切口;對於Clarion與Med-el裝置, “S”型兩端距離非常接近, 稱為大“S”型切口。 無論使用哪種切口及皮瓣技術, 刺激/接受器距切口緣至少要達到1.5cm, 以保證刺激/接受器的邊緣與耳蝸麥克風或耳背式言語處理器不至於相抵。

如果皮瓣過厚, 需要將皮瓣修薄, 這樣由體外裝置傳遞到體內裝置的信號不至於受到干擾。 1998年某品牌對9221例人工耳蝸植入病人統計後發現, 術後與頭皮瓣有關併發症的發病率為0%-5%, 其中與頭皮瓣有關的有併發症感染、壞死或皮瓣過厚。 5170名成人中與皮瓣有關併發症的例數為140人, 兒童比例為57/4051。

皮瓣併發症一旦出現, 應立即採取措施。 如做細菌培養、靜脈點滴抗生素等。 處理原則包括手術清創, 清理壞死組織, 並採用轉瓣技術縫合創面。 如果有必要, 也可以將植入裝置取出。 但最好不要用這種方法。

截止到2003年, 北京同仁醫院300例人工耳蝸術後出現皮瓣感染的病例1例, 經反復換藥不見好轉,

行清創手術時發現刺激/接受器下方生長了一層新生物, 將其徹底清理後重新縫合傷口, 結果很快痊癒。 頭皮瓣過薄導致刺激/接受器穿出頭皮1例, 採用轉瓣技術縫合創面後痊癒。

另一種併發症為術後紅腫。 預防術後血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術中徹底止血。 術後須加壓包紮, 如術中可疑滲血, 可應用負壓引流技術, 24小時後拔出引流管。 如果血腫形成, 可先觀察治療, 如無吸收的跡象, 可在無菌的前提下通過穿刺將積血排出。 為減少皮瓣併發症, 術後還需要在圍手術期間使用抗生素。

其他與切口有關的併發症還包括縫線裂開、禿頭症、瘢痕增生、瘢痕疙瘩等, 可應用外科常規方法處理。 這類併發症通常不會導致植入手術體移動。

(二)中耳炎及腦膜炎

人工耳蝸植入後引起中耳炎的發病率很低。 由於人工耳蝸手術時通常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乳突切除, 故中耳炎發病率很低。 但對於分泌性中耳炎裝置管病人, 應注意預防出現中耳炎的併發症。 最好在耳蝸植入前或植入手術時將置管拔除。

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出現急性中耳炎的處理原則與普通急性中耳炎處理原則一樣。 人工耳蝸手術時由於已經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乳突切除, 一旦出現中耳炎症, 感染灶早期就會蔓延到皮瓣。 控制皮瓣感染同常規皮瓣感染原則一樣。

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出現腦膜炎的幾率很低, 但後果非常嚴重。 它的出現往往與術中出現井噴或腦脊液漏有關。

術後早期診斷和治療腦脊液漏是預防腦膜炎出現的關鍵措施。 耳蝸鑽孔處必須用結締組織或肌肉組織封嚴。 經腰穿釋放腦脊液預防腦脊液瘺發生的辦法不常用, 但卻可以預防腦膜炎發生。 術後應用抗生素也非常關鍵。 如果可疑腦脊液漏, 需要再次手術封閉蝸窗鑽孔或腰穿引流腦脊液3-5天。 術後有內耳症狀出現也應引起手術醫生的注意, 這往往暗示可能有潛在的腦脊液漏出現。

(三)面癱

面癱比較少見, 尤其在經驗豐富的人工耳蝸中心。 1998年某品牌對9921例人工耳蝸植入病人統計後發現38例(成人22例, 兒童16例)病人術後傷及了面神經;另一品牌對783例人工耳蝸植入病人統計後發現3例(兒童)術後傷及面神經。 術前影像學評估非常重要, 可以發現面神經的位置及走行異常,從而提醒術者注意避免損傷面神經。術中行耳蝸鑽孔時一定要避免面神經熱灼傷,最好使用面神經監測儀來提醒術者。遲發麵肌力弱可以保守治療,通常會完全恢復。術後即刻面癱表明面神經受到損傷,需要行面神經減壓術或修復術。無論哪種方式的面神經損傷,治療時都需要使用類固醇激素。

(四)植入體移位

植入電極移出耳蝸的併發症極少出現。最初人們沒有認識到兒童顱骨發育後導致電極移位。某品牌公司對9221例人工耳蝸後病人研究後發現,僅有22例(13例成人,9例兒童)病人術後發生了刺激/接受器移位,116例(67例成人,49例兒童)出現電極稱位。另一品牌沒有發現有植入體或電極移位的病例出現,但卻發現15例病人因刺激/接受器的移位元而引起了電極故障。他們認為移動和剪切力(shearing forces)的相對運動導致了電極故障。當然,並不是每一個病人出現電極移位就要求再植入新電極。某品牌116例電極移位的病人中,僅僅47例(25例成人,22例兒童)需要再植入新電極。恰當的固定方式是預防刺激/接受器移位的重要措施,而刺激/接受器移位會出現剪切力,這樣就會導致電極破壞和植入體故障。耳蝸開窗封閉法、夾子固定法和砧骨窩磨槽固定法也是非常好的末梢電極固定技術。

歐美國家的一些耳蝸中心喜歡用一種特殊水泥來固定面隱窩附近的電極。如果植入體床做的更深一些、刺激/接受器縫線固定的持久些,不僅會防止植入體移位和剪切力的出現,甚至可以耐受中等強度的外力衝擊。此外,電極導線應該置入磨出的骨槽內,導線的方向也應該通向鼓室天蓋,防止導線雜亂散開,以免電極脫出於耳蝸。

二、與植入裝置有關的併發症

(一)植入裝置故障

兩家公司分析結果表明,植入裝置的扇尾區(fantail region)是一個容易受損的薄弱環節。即刻出現的植入裝置故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裝置設計缺陷、插入時造成電極損傷、電極未植入耳蝸。術中監測包括電極阻抗測試、電刺激聽覺誘發電位、鐙骨肌反射、神經反應遙測。術中監測不僅能證實植入裝置工作狀態是否正常,還可以證實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對聽刺激是否有反應。術中在病人尚未清醒時,最好做X線平片檢查電極植入位置。一旦發現電極扭曲或者插錯位置可以立即補救。

遲發性裝置故障發生率接近1.5%,植入裝置故障需再植入新電極多見以下情況:刺激/接受器故障、電極變短、絕緣體破壞、外傷後陶瓷植入體破裂。確定植入體是否損壞要進行全面檢查,包括聽力師、手術醫生、心理醫生以及人工耳蝸公司方面共同進行評估,由公司方面對植入體進行工作狀態測試,最終才能得出結論。由於再植入手術對患兒及家屬都是比較痛苦的事,因此一旦確定需再植入手術,就應該立即手術,儘量減輕病人的痛苦。術中取出的植入體應小心保護避免額外損傷,然後交給人工耳蝸公司分析故障原因。取出植入體手術時,不要使用單極電燒,以免進一步損害植入體或病人耳蝸內的神經細胞。

再植入手術通常不難,但纖維化或骨化可能影響耳蝸腔隙的開放。術前應作好術中清理骨化物的準備,如果骨化嚴重,也可以選擇對側行人工耳蝸植入。據報導20例再植入術後病人效果與先前一致,30%再植入病人認為效果比第一次植入術後差,這種差異可能與再植入技術或電極插入困難有關。

(二)面肌刺激

面肌刺激是人工耳蝸術後併發症,它通常在關閉相應的電極後消失。據報導這種症狀常常出現在耳硬化症病人人工耳蝸植入後,其原因可能是電流通過硬化的骨壁傳導導致面神經刺激,因為迷路段面神經非常靠近耳蝸鼓階。這種電流傳導也可經解剖變異的骨壁傳導。新一代彎電極裝置由於靠近蝸軸遠離鼓階外側壁,可能會減少對面神經的刺激。

(三)併發症統計

人工耳蝸公司對世界各地人工耳蝸術後併發症統計後發現,雙方出現併發症的比例都不足1%。

隨著時間的推移,主要併發症出現的幾率在不斷下降,這與以下因素有關:術者手術經驗的多少、手術醫生是否受過系統的培訓、是否重視並避免以往的失誤等。手術中精巧的操作技巧、合適的植入裝置固定技術都非常重要。植入裝置故障與機械製造工藝或外傷有關,這是製造商的責權範圍,他們應該致力於提高裝置設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當然,手術醫生也應該熟練掌握手術操作技巧。

一旦出現併發症,就應對其連續觀察並如實報導處理結果,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我們期望併發症出現的幾率越來越低,對病人造成的損害也就越來越小。

(本文摘自《人工耳蝸》,主編:韓德民,是本很經典的書,推薦閱讀。)

江陰中山北路惠耳聽力服務中心位址:江陰中山北路43號(中山公交站向北50米)

服務電話:0510-86882989 18020511319

可以發現面神經的位置及走行異常,從而提醒術者注意避免損傷面神經。術中行耳蝸鑽孔時一定要避免面神經熱灼傷,最好使用面神經監測儀來提醒術者。遲發麵肌力弱可以保守治療,通常會完全恢復。術後即刻面癱表明面神經受到損傷,需要行面神經減壓術或修復術。無論哪種方式的面神經損傷,治療時都需要使用類固醇激素。

(四)植入體移位

植入電極移出耳蝸的併發症極少出現。最初人們沒有認識到兒童顱骨發育後導致電極移位。某品牌公司對9221例人工耳蝸後病人研究後發現,僅有22例(13例成人,9例兒童)病人術後發生了刺激/接受器移位,116例(67例成人,49例兒童)出現電極稱位。另一品牌沒有發現有植入體或電極移位的病例出現,但卻發現15例病人因刺激/接受器的移位元而引起了電極故障。他們認為移動和剪切力(shearing forces)的相對運動導致了電極故障。當然,並不是每一個病人出現電極移位就要求再植入新電極。某品牌116例電極移位的病人中,僅僅47例(25例成人,22例兒童)需要再植入新電極。恰當的固定方式是預防刺激/接受器移位的重要措施,而刺激/接受器移位會出現剪切力,這樣就會導致電極破壞和植入體故障。耳蝸開窗封閉法、夾子固定法和砧骨窩磨槽固定法也是非常好的末梢電極固定技術。

歐美國家的一些耳蝸中心喜歡用一種特殊水泥來固定面隱窩附近的電極。如果植入體床做的更深一些、刺激/接受器縫線固定的持久些,不僅會防止植入體移位和剪切力的出現,甚至可以耐受中等強度的外力衝擊。此外,電極導線應該置入磨出的骨槽內,導線的方向也應該通向鼓室天蓋,防止導線雜亂散開,以免電極脫出於耳蝸。

二、與植入裝置有關的併發症

(一)植入裝置故障

兩家公司分析結果表明,植入裝置的扇尾區(fantail region)是一個容易受損的薄弱環節。即刻出現的植入裝置故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裝置設計缺陷、插入時造成電極損傷、電極未植入耳蝸。術中監測包括電極阻抗測試、電刺激聽覺誘發電位、鐙骨肌反射、神經反應遙測。術中監測不僅能證實植入裝置工作狀態是否正常,還可以證實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對聽刺激是否有反應。術中在病人尚未清醒時,最好做X線平片檢查電極植入位置。一旦發現電極扭曲或者插錯位置可以立即補救。

遲發性裝置故障發生率接近1.5%,植入裝置故障需再植入新電極多見以下情況:刺激/接受器故障、電極變短、絕緣體破壞、外傷後陶瓷植入體破裂。確定植入體是否損壞要進行全面檢查,包括聽力師、手術醫生、心理醫生以及人工耳蝸公司方面共同進行評估,由公司方面對植入體進行工作狀態測試,最終才能得出結論。由於再植入手術對患兒及家屬都是比較痛苦的事,因此一旦確定需再植入手術,就應該立即手術,儘量減輕病人的痛苦。術中取出的植入體應小心保護避免額外損傷,然後交給人工耳蝸公司分析故障原因。取出植入體手術時,不要使用單極電燒,以免進一步損害植入體或病人耳蝸內的神經細胞。

再植入手術通常不難,但纖維化或骨化可能影響耳蝸腔隙的開放。術前應作好術中清理骨化物的準備,如果骨化嚴重,也可以選擇對側行人工耳蝸植入。據報導20例再植入術後病人效果與先前一致,30%再植入病人認為效果比第一次植入術後差,這種差異可能與再植入技術或電極插入困難有關。

(二)面肌刺激

面肌刺激是人工耳蝸術後併發症,它通常在關閉相應的電極後消失。據報導這種症狀常常出現在耳硬化症病人人工耳蝸植入後,其原因可能是電流通過硬化的骨壁傳導導致面神經刺激,因為迷路段面神經非常靠近耳蝸鼓階。這種電流傳導也可經解剖變異的骨壁傳導。新一代彎電極裝置由於靠近蝸軸遠離鼓階外側壁,可能會減少對面神經的刺激。

(三)併發症統計

人工耳蝸公司對世界各地人工耳蝸術後併發症統計後發現,雙方出現併發症的比例都不足1%。

隨著時間的推移,主要併發症出現的幾率在不斷下降,這與以下因素有關:術者手術經驗的多少、手術醫生是否受過系統的培訓、是否重視並避免以往的失誤等。手術中精巧的操作技巧、合適的植入裝置固定技術都非常重要。植入裝置故障與機械製造工藝或外傷有關,這是製造商的責權範圍,他們應該致力於提高裝置設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當然,手術醫生也應該熟練掌握手術操作技巧。

一旦出現併發症,就應對其連續觀察並如實報導處理結果,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我們期望併發症出現的幾率越來越低,對病人造成的損害也就越來越小。

(本文摘自《人工耳蝸》,主編:韓德民,是本很經典的書,推薦閱讀。)

江陰中山北路惠耳聽力服務中心位址:江陰中山北路43號(中山公交站向北50米)

服務電話:0510-86882989 1802051131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