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遺囑,記錄家庭的風風雨雨

14日下午, 75歲的史奶奶與80歲的侯爺爺互相攙扶著, 來到位於南京市清涼門大街60號的江蘇博愛遺囑庫。 他們夫妻倆不是來修改遺囑的, 而是要把寫給孩子們的一封信添加到遺囑材料裡。 這樣, 老兩口才覺得自己的遺囑完整了——財產分配、音訊、視頻和手信, 該表達的都齊了。

去年8月, 由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創立的省內首家遺囑庫——江蘇省繼承服務中心(又稱江蘇博愛遺囑庫)正式啟動。 博愛遺囑庫依託100余名公益律師, 幫助市民訂立合法有效的遺囑, 並承諾對省內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服務。

自運營以來, 博愛遺囑庫就廣受關注, 平均每天要辦理10例遺囑登記, 最多的一天接待達40多人次。 截至3月中旬, 博愛遺囑庫已成功為老年人免費起草2000多份遺囑, 目前正發放第九批遺囑證。 老人去世後, 子女可憑藉此證領取父母的遺囑。 在此之前, 遺囑全部由遺囑庫轉存在國家級檔案館中。 目前來博愛遺囑庫訂立遺囑的家庭, 90%涉及房產繼承。

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主任趙斌認為, 訂立遺囑不是打造遺囑庫的唯一目的, 他們還希望在此過程中幫助更多老人解決家庭矛盾, 調解心理問題, 記錄他們對子女、家庭、人生的最後眷戀。

細細閱讀一對老夫婦留給孩子們的信, 令人感慨萬千。

“孩子們:我們與你們相見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當有機會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時, 看到你們疲憊的身影, 又不忍心打攪你們的安寧;有些不得不說的心裡話, 說出之後引不起你們的關注, 也只能讓它深埋在心底……生老病死, 人之常情, 我倆出現病危時, 千萬不能搶救, 讓我們安靜地離開。 厚生薄葬, 喪事一切從簡, 不必舉辦什麼遺體告別儀式那種累人的方式。 我倆相繼亡故後, 方可進行財產分配……孩子們, 你們的父母不是聖人、不是賢人, 只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在我們一生中, 時時刻刻都將你們放在心上, 對你們的付出我們是盡力了, 對你們的成長我們是盡心了……以上是我們生前的幾句話, 與遺囑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我們百年之後, 希望看到你們姐弟三人和諧相處,
以慰我倆九泉之靈。 ”

博愛遺囑庫負責人賀夢瑩接待了這兩位老人, 並被老人的這封信深深打動。 “前幾日, 臺灣著名作家瓊瑤公開發長文給兒子兒媳, 交代身後事。 這說明, 人到了一定歲數, 面對生死, 都會有傾訴、眷戀或囑託的需求。 ”

可以說, 在這裡起草的2000多份遺囑背後, 記錄的是2000多個家庭幾十年風風雨雨的歷程。 一位患結腸癌的妻子在遺囑中深情叮囑:自己離開後, 丈夫一定要再找個伴, 這樣小至縫補做飯, 大至生病住院, 都有個人在身邊陪伴與照料。

在與老人接觸過程中, 遺囑庫工作人員還遇到這樣的特殊要求——想捐獻器官和遺體。 於是, 去年底, 博愛遺囑庫首次聯合南京市紅十字會志友協會接待了第一位選擇在遺囑庫簽訂遺體捐獻手續的老人。

在遺囑庫法律團隊的幫助下, 老人的遺體捐獻遺囑得到快速辦理。

現實情況中, 由於捐獻遺體沒有立法的支持與保護, 遇上家屬毀捐或不配合執行之事很常見……“將遺囑中體現的個人小愛與遺體捐獻體現出的社會大愛結合在一起, 並上升到法律效力, 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 ”南京市志友協會副總幹事趙玉坤認為, 不僅是老齡化財富繼承催生了遺囑庫的需求, 立遺囑更是老年人的一種精神需求。 遺囑庫所做的工作與志友協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是體現個人對家庭的責任與思考, 一個則是體現對社會和自身的奉獻與反思。 過去, 兩者同樣面臨社會大眾觀念上的避諱與禁忌,

現在正漸漸為人們所接受, 將來也必然會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趙斌則表示, 從博愛遺囑庫短短7個月就辦理2000多份遺囑來看, 遺囑庫正是當前老齡化社會急需補上的空白。 來登記遺囑的老人中, 年紀最大的一位老爺爺, 今年已101歲高齡, 他是拄著拐杖, 徒步走到這裡辦理登記的。 鑒於實際需求, 博愛遺囑庫已在南京市鼓樓區、建鄴區開設了近20個社區服務點, 並與部分養老機構接觸, 未來將為老人們提供更精准、可信的“一站式”服務。 全國有2億多老年人, 未來對遺囑庫的需求還會不斷增長。 目前除中華遺囑庫外, 深圳、山東、甘肅等地也在試水本地老人的免費遺囑庫。 未來, 博愛遺囑庫也將在省內更多地區設點設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