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扶桑讀史】明治遷都東京:世界歷史上罕有的成功遷都範例

“在天蓋之下, 簾子全都卷了上去, 天皇坐在那裡……天皇一起立, 從他的眼部到臉部上方被天蓋遮住而看不到了, 但是, 每逢他一動, 我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臉。 大概是化了妝, 他皮膚很白。 嘴的形狀不好, 是醫生說的那種突顎, 但從大體上看他的臉部輪廓周正。 眉毛被剃了, 在剃掉的眉毛一公分上面是畫的眉毛。 衣服是垂在後面的黑色寬鬆的披肩, 像斗篷一樣的白色長袍, 加上紫色的寬鬆的長褲。 ”

這是一位英國外交官眼中的明治天皇, 時間是1868年的春天。

一年前, 這位本名叫作睦仁的少年繼承大位,

成為日本歷史上第122位天皇。 這位年僅17歲的天皇趕上了國家風雲動盪的時期。 繼位不久, 天皇就頒佈“五條誓文”, 開啟了影響深遠的明治維新。 尊王攘夷派逼迫幕府將軍“大政奉還”, 並在京都附近打敗了幕府軍隊。 不過, 這些大事都是維新派大臣們完成的。 和幕府統治時期的天皇一樣, 明治深居皇宮, 不過問具體政務。

“天皇”這個詞是7世紀(一說是8世紀)時創造的, 這毋寧說是面向中華帝國構想出來的形象, 日本人並不習慣這一稱謂。 即使在幕末時期, 庶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根本不使用“天皇”或“天皇陛下”這種說法, 而是稱呼“天子”。 “天子”被認為是宗教權威肉體化的存在。 天皇所在的地方叫“雲上”, 公家叫“雲上人”, 常人不能拜見“龍顏”,

“玉體”不能踏在地上, 造成了上下隔絕。 在過去數百年間, 甚至形成了天皇足不出京都的慣例。

幕府將軍被推翻以後, 國家的統治出現了空白, 誰能夠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維新派認為, 應該把天皇推出來, 作為站立在政治制度頂點的人。 希望他能夠像西洋近代國家的帝王們那樣, 成為一位堅強、主動的天皇。 可是, 天皇始終沒有走出後宮, 環繞在其身邊的大量女官都希望他成為一位傳統的、女性化的天皇。 雖然朝廷發出了廢除公家染黑牙的命令, 但天皇仍按照慣例染黑了牙齒, 作為成人的符號。

當然可以進行宮內改革, 問題是, 這樣即便可以用制度和規則來更新陋習, 也很難觸及和改變人們的思想。 對維新派來說,

後宮的陋習是煩惱之源, 只要天皇生活在幾百年來的京都, 生活在舊氣沉沉的京都禦所, 就很難進行改革。 維新派對保守的京都不存在任何幻想。

維新派認為, 如果“主上在玉簾之內……除了極少的公卿之外不能朝拜, 和為民父母的天賦職掌相乖離”, 就根本不可能真正推動維新大業。 要改變這一局面, 更始一新, 就應該遷都, 讓年輕的天皇徹底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 在他們的主導下, 1868年7月17日, 朝廷發佈了將江戶定為東京(東部的京城)的詔書。

然而, 反對勢力的抵抗向來相當頑強。 在天皇出發四天前的深夜, 日本最神聖古老的神道場所伊勢神宮內的宮前華表, 在無風的情況下突然倒塌。 彼時朝廷正在伊勢進行著最重要的神事——祈禱該年收成的大嘗祭,

所以人們被嚇壞了。 神宮送出的信件到達京都時, 天皇車駕已經出發了。 一位元名高位重的大臣騎馬追上天皇, 逼天皇還駕。 幸虧維新派壓住了場面, 但天皇必須從關口的住處向神宮遙拜。

1869年5月9日, 三千多人的隊伍簇擁著天皇, 浩浩蕩蕩進入東京城(江戶城改名)。 天皇給東京全市賜了祝酒, 皇城和改革後的政府機構也移過來。 新的首都誕生了。

1603年, 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德川幕府。 經過兩百多年的苦心經營, 到明治時代, 這個城市已經成為日本的經濟、文化中心。 據1693年的調查, 江戶各階層的人口總數已達到100余萬, 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倫敦。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經濟水準, 為明治維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 此處遠離京都, 可趁此機會清洗舊的朝廷勢力, 建立新政權。 而且, 作為幕府統治的核心地區, 在舊有的政治體制的廢墟上, 新的政治體制更容易建立起來。

歷史上, 一般把1868年3月頒佈的《五條誓文》作為明治維新的開端。 但事實上,真正的改革措施是從遷都以後才開始實行的。遷都當年,明治政府就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明治政府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佈“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不久又頒佈“廢刀令”和“徵兵令”,禁止武士帶刀,改革兵役制度,從此消滅了武士階級,徹底結束了武士階層控制中央的時代,也剷除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開始了向現代化的急行軍。

宮廷改革也得以順利推行。原先在宮中掌握大權的女官和貴族公卿們遭到排斥,後宮的決定權集中在皇后,天皇也得到了自由。眾多維新志士被徵調到天皇左右,對明治天皇的生活和性格養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培養塑造了明治天皇“威嚴、慈愛、剛毅的優秀的男子漢氣質”。他視察各地,慰問民眾,從“看不見的天皇”轉變為“看得見的天皇”,從宗教上的存在變為政治上的主權者。明治天皇雖然不介入具體政務,但其進取開化的個人形象和道德模範作用,不但使其獲得了與彼得大帝相媲美的聲譽,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治時期的時代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首推明治維新之功。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遷都東京。在這個意義上,遷都東京堪稱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遷都成功的典範。

……………………………………

但事實上,真正的改革措施是從遷都以後才開始實行的。遷都當年,明治政府就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明治政府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佈“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不久又頒佈“廢刀令”和“徵兵令”,禁止武士帶刀,改革兵役制度,從此消滅了武士階級,徹底結束了武士階層控制中央的時代,也剷除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開始了向現代化的急行軍。

宮廷改革也得以順利推行。原先在宮中掌握大權的女官和貴族公卿們遭到排斥,後宮的決定權集中在皇后,天皇也得到了自由。眾多維新志士被徵調到天皇左右,對明治天皇的生活和性格養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培養塑造了明治天皇“威嚴、慈愛、剛毅的優秀的男子漢氣質”。他視察各地,慰問民眾,從“看不見的天皇”轉變為“看得見的天皇”,從宗教上的存在變為政治上的主權者。明治天皇雖然不介入具體政務,但其進取開化的個人形象和道德模範作用,不但使其獲得了與彼得大帝相媲美的聲譽,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治時期的時代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首推明治維新之功。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遷都東京。在這個意義上,遷都東京堪稱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遷都成功的典範。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