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安石變法不失敗才怪,居然用公款養那麼多閒散人員!|淘宋朝

西元1068年, 即位不久的宋神宗發現自己接下的是個爛攤子:對內, 號稱繁榮昌盛的大宋王朝財政上常年處於赤字、入不敷出, 積貧積弱已久;對外, 號稱上國的大宋居然要每年“賞賜”遼國銀20萬兩, 絹30萬匹, “賞賜”西夏銀7.2萬兩, 絹15.3萬匹, 茶3萬斤, 雖然這兩筆款子總計不過全國財政的1%, 但卻比前者更讓這位勵精圖治的青年皇帝感到顏面無光。

在這種背景下, 在基層鍛煉了二十多年的王安石終於浮出水面, 進入皇帝的視野。 王安石非等閒之輩, 在任地方官時就曾嘗試種種革新舉措, 特別是推廣“青苗法”卓有成效。

資深新銳王安石與年輕元老司馬光狹路相逢, 兩人當廷一番激辯, 當即讓求才若渴的宋神宗喜笑顏開:原來不增加稅賦就可增加財政收入!這已被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所證實的基本規律, 折服千年前的小皇帝自然不在話下。

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名目繁多,

但核心就是以政府信貸方式來刺激經濟發展—如今已成為現代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常規手法。 以此尊稱當時的王安石為金融專家, 應該不過分吧。 但是, 王安石變法不但沒有使得大宋國富民強, 他還差點成了千夫所指的惡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 甚至是變法間接地把大宋王朝變成了短命的北宋, 催生出更短壽的南宋小王朝……

後人發掘出種種原因:如天意不合導致天災頻繁、王大文豪的過於理想化、性格的偏執不善溝通、不能團結最廣泛的變法力量、大宋執行層的整體素質令人扼腕等。 其實失敗的根源恐怕早在百年前就已註定了, 那就是趙匡胤奠定的募兵制度與選官制度。

特別是募兵制度, 這個制度是從前朝繼承來的, 但趙匡胤賦予了其新的內涵, 確定了“事為之防, 曲為之制”的國策方針, 導致這個制度充滿了烏托邦式的美好想像:“以利百代者, 唯養兵也。 方凶年饑歲, 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 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也就是把社會閒散人員統統收編在軍隊之中,

不但消弭了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還增加了政權的保險係數。

有沒有叛兵不清楚, 但地球人都知道, 有宋一朝, 下層起義不在少數, 梁山及方臘起義故事我們現在更是耳熟能詳。 宋太祖的理想沒能成為現實, 卻成了人民的枷鎖。 百姓一旦應募為兵, 便輸入官府軍籍, 行不得經商, 居不得為農, 永世不許脫籍為民, 全家都只能依附於官府這個大食堂。 不盡所能, 照樣按需分配。 趙匡胤的想法可謂充滿局部共產主義的熱忱, 但未免也太超前了。

於是, 兵營裡有大量的老弱病殘。 除了浪費糧食, 不知他們還能幹什麼。 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 不過是區區副連級幹部而已, 這樣的人少說也有百十個。 同樣, 官吏的數量也在大宋首任董事長的方針指引下迅速膨脹……民間產出的經濟總量再怎麼變法刺激, 也抵不過公款消費的飛漲勢頭。 不幹活的人比幹活的人多, 而且人家是理直氣壯地閑著, 有制度保證, 你能拿他怎麼辦?

所以, 王安石又憑什麼去成功呢?

據說王安石退出政壇時想起變法兩大先驅,仍心有餘悸:“變法找死,不變等死。變法尚未成功,同志們還得努力啊!”

春風十裡,不如讀史。

本文作者|熊斌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據說王安石退出政壇時想起變法兩大先驅,仍心有餘悸:“變法找死,不變等死。變法尚未成功,同志們還得努力啊!”

春風十裡,不如讀史。

本文作者|熊斌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