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貧的鬥不過富的!陸遜大手一揮幾百里地就送出去了

陸遜在接到孫權命令之後, 立馬便給孫權上了一道摺子, 這道奏摺的意思是, 陸遜上任後, 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 認為劉備兵勢強大, 對吳軍有著地勢上的居高臨下的壓迫性, 吳軍水軍無法取得相應的兵種優勢。 尤其是這支蜀軍具有三棲作戰能力, 包含水陸及山地作戰的優勢, 又有純山地步兵的少數民族武裝支持, 吳軍很難討到便宜。 而且, 曹魏兵馬在南陽集結, 隨時有準備入侵的威脅, 因此, 陸遜請求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 戰略後撤, 撤離前線戰場, 收縮兵力, 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

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 轉入防禦, 如此則可以卡住曹魏軍事力量的南進道路, 又可以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將雙方的軍事力量進行犬牙交錯, 引入曹魏力量牽制蜀軍, 卻也鞏固了後防壓力。

孫權批准了這個計畫, 因為在孫權眼裡, 曹魏才是第一勁敵, 陸遜的戰略切合實際又充分考慮了曹魏入侵的防禦準備, 雖不敢說這個戰略是萬全之策, 卻是最為保險起見, 行之有效的。

於是, 在孫權的支持下, 陸遜耐心的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 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 一直後並集中兵力, 準備相機決戰。 這樣, 雖然後撤了數百里的國土, 吳軍卻是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

只卡住江漢平原的入口, 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卻是將吳軍的整體優勢展現出來。

西元222年正月, 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 屯兵長江兩岸。 二月, 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 這時, 蜀軍已深入吳境五六百里, 未曾與的陸遜統帥的吳軍所遭遇, 卻是在猇亭遭到了吳軍的阻擊, 吳軍扼守平原入口, 借著地形的優勢, 以逸待勞, 蜀軍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

從正月到六月, 兩軍仍然相持不決。 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 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駡挑戰, 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 蜀軍軍勢浩大, 卻又不得地利之便, 日耗糧餉巨大, 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

以期囤積糧草, 駐防之用。 為了調動陸遜出戰, 劉備曾派遣前部都督張南率軍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 孫桓是孫權的侄兒, 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 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 且在戰略後撤的時候特別的提升了夷道城的城防以及相應的軍資補給, 認為夷道城堅糧足, 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 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後來劉備以老弱殘兵示弱于東吳, 卻是埋兵山谷於伏擊, 企圖引誘吳軍出戰, 伺機加以聚殲。 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 陸遜堅守不戰, 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 自此, 戰略的天平轉向了吳軍一方向, 吳軍後撤入城,
有城有屋, 城堅糧足, 邊防戰事吃緊, 卻是舒適有加。 劉備則不行, 六月時期正值酷暑時節, 屯駐荒郊野外的蜀軍將士不勝其苦, 逐漸鬥志渙散鬆懈, 銳氣頓失。 劉備無可奈何, 只好把軍營設于深山密林裡, 依傍溪澗, 屯兵休整, 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但, 劉備的連營戰略實則是添油戰術, 百里連營分散了兵力, 前線部隊無法完全展開, 後援無法跟進, 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優己/著 收錄 《優己通古》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 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