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了這四所學校,你就知道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是啥樣啦!

1、美國-ALTSCHOOL:解決問題, 更要發現問題

去ALTSCHOOL連鎖小學任何一所參觀, 也許你都會感到失望, 它沒有讓你仰視的大門、華麗的校舍, 只是就地改造三藩市當地不大的民居。

例如, 靠近三藩市FORT MASON的那所, 教室空間狹長, 沒什麼書桌, 只有最簡單的書櫃, 以及滿牆的便利貼。

甚至, 你第一眼看到ALTSCHOOL, 也許會把它錯當成一家創業公司, 大整塊的玻璃牆、自然採光、數不清的蘋果電腦。 興許你還能看見一群12、13歲的孩子在會議室裡做瑜伽。

這所學校是前Google+創始人Max Ventilla在做的一個個性化的教育機構, 近期完成了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 投資者包括Facebook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

ALTSCHOOL想要重新定義教育, 組建一個學習型社區, 讓不同年級的學生互相輔導。 所以, Vertilla把學校稱為“蒙特梭利2.0”。

大家都知道蒙特梭利的學前教育是混齡的, 3-6歲的孩子在一個班級上課。 而在ALTSCHOOL, 即使中小學也是混齡的(學前班到1年級、2年級到5年級、6年級到8年級)。

就像小豆豆讀的巴學園一樣, 同一個班裡不同學生上的課程不同。 譬如:一個擅長數學的3年級孩子可能在上著5年級孩子該學的數學課, 而閱讀課仍然與他同齡的孩子同步。 這樣一來, 每個孩子都能發現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弱項),

但也有比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強項), 他們也許羞于向老師提問, 但很樂於與同伴一起解決問題。

再譬如, 即使圍坐在一起進行閱讀訓練, 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 和要求的學習成果也是不同的。 譬如, 對於閱讀水準已經很高的學生, 老師會要求他將文章改編成劇本, 或做改寫。 而對於閱讀理解能力尚需幫助的學生, 也許只是回答幾道互動問題。

在這裡, 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被否定, 學生被鼓勵, 不單單做一個問題解決者, 更是一個問題發現者(not just be a problem solver, but a problem seeker.)

在這裡, 小小孩用平板電腦, 而大一點的孩子用手提電腦, 他們通過電子產品來完成定制的課程、項目和活動。 老師每天會將當日的任務發送到學生的PLAYLIST, 活動也許包括在khan academy的網站上做20分鐘數學,

或者與同學合作創造細胞的一部分。 學生完成任務後提交文檔或照片, 老師及時追蹤、並評估學生的學習。 這樣, 老師可以為不同的學生佈置不同的功課, 於是離因材施教又進了一步。

在這裡, 孩子每週都要外出考察一次, 實地探訪博物館或參加科學研討會, 接觸更廣闊更真實的世界。 除此以外, 比起傳統的學校, 老師還被賦予了更多創造的空間。 在為開學做準備時, 老師沒有為教學購買傢俱, 而是保持了教室空白的狀態。 他們的期望是學生能參與到教室設計中的一部分。 開學後, 老師請專家教他們“設計思維”, 也會帶他們去校外參觀, 去尋找教室設計的靈感。 在ALTSCHOOL的老師看來, “沒有學生的想法和參與, 你是沒有辦法也不可能佈置出一個真正為學生著想的學習環境的。

在ALTSCHOOL正式開學之前, 老師會和學生聊天, 以期勾畫這這個孩子詳細的學習者檔案。 此外, 老師會把一些數學、語言問題給學生, 但他們做得對錯並不重要, 重點是老師需要更瞭解學生本身的性格癖好。

“我更關心, 在這些數學問題中他們選擇了哪些去做?為什麼?他們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

“我問他們, 如果你們能隨便設計學校, 那你們想要的學校是什麼樣的?孩子的奇思妙想能讓教育者看到他們的偏好, 以及有趣的想像力。 ”

由此, 學生檔案裡, 除了基本的個人資訊, 還有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強項和弱點、個性偏好等等。 這些檔案成為ALTSCHOOL為學生製作個性化學習計畫的依據。 依靠軟體的説明,老師會根據學生現狀來制定全年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最終細化為每週都會更新的遊戲清單(playlist),學生每天在這些清單上挑選不同的專案學習。當這些清單完成,意味這他們掌握了一項項的學習目標。

也許Max Ventilla顛覆教育的最初動力來自他自己的孩子,但現在卻更堅信,用技術手段幫助孩子自我學習、自由探索,這才是屬於未來的教育方式~

2、美國-Tinkering School:東敲西打學校

Gever Tulley 原來是位軟體工程師,有一次公司聖誕聚會時,他和同事聊起了小時候在家附近的森林和沙灘,和哥哥們的各種探險經歷。然後感歎,現在的孩子都被過度保護,父母給孩子劃定的安全區域日漸縮小,但這也阻斷了孩子探索世界,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機會。

束縛的結果是,他們變成了“消費者”,而不是一名“創造者”。

於是,他發起創辦了一所學校——東敲西打學校(Tinkering School),這裡沒有課程,沒有考試,只有工具——木頭、釘子、繩子、輪子,和木匠所需的各種電動工具。他相信給孩子工具,材料和一定的指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會讓你大開眼界。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自己動手打造一搜木船,所有的孩子都能擠上去。

想過用一個超大的帆來拉火車嗎?

花了整整一個星期,孩子們完成了。

擁有一座樹屋是很多人的夢想。

每個男孩都會幻想自己騎摩托車的模樣,但哪有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這輛拉風。

Tinkering School 的口號是:想,做,修補(Think, Make, Tinker),因為Gever Tulley 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開始只是在圖紙上

但最終紙上的藍圖,會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譬如說,這個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所以,他非常願意把這些看似危險的工具交給孩子的手上(8歲以上)。

這些不再是小時候父母從玩具反鬥城扛回來的Bob the Builder玩具了。

都是真傢伙,用的也都是真材實料。

學校的孩子與其說是在建設,不如說是在探索和實驗,他們溝通、合作,學習如何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常常會遇到設計的想法無法落實,碰到各種困難,但學校的氛圍就是鼓勵試錯,以很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允許孩子以“玩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順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自有驚喜出現。

Gever Tulley說,他一直以“逃離速度”(Escape Velocity)來評價一個專案,即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是否容易分心,以及建造好之後孩子是否就把它拋在一邊,還是願意繼續探索、玩耍和修正。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盡可能延長孩子的探索興趣。

就像孩子搭好LEGO,能自己編故事玩上好半天。Tinkering 的項目也具有這個特點。譬如,這個孩子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有什麼比按著自己的興趣,親自設計和搭建一座 playground 更讓人興奮的呢?

如果你覺得這些還不過癮,看這個短視頻(4分鐘),亮點在最後。原來這個也可以動手建造出來~

這其實不是Gever Tulley第一次登上TED舞臺,在2007年的時候,他曾經做過一個“你應該讓你孩子做的5件危險的事”的演講(點擊藍字可看: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做這五件危險的事情?)。只有接觸危險的事情,孩子才可以積攢到寶貴的經驗——克服恐懼、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承擔後果,繼而擔負責任。

3、芬蘭-Me & My City專案:沉浸式體驗學習

“最短的上課時間、最少的考試和最平等的教學”是外界對芬蘭教育的評價。

芬蘭教育與文化部於2009年設計創立的Me & My City項目,因其創新的理念,得到了國際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和關注。2014年,獲得”歐洲企業推廣獎“和“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獎”。一句話,Me and my city項目是將小學教學大綱和體驗式教學創新性的融合。

ME & MY CITY的創立願景,就是培養孩子們的創業思維和企業家精神。有了創業的能力,這些年輕人未來能更好地去發現和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這是一個面向芬蘭所有小學六年級學生(12-13歲),幫助他們學習有關創業、經濟和社會的“沉浸式體驗學習”。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在校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模擬的社會中去。

上海有一個“星期八小鎮”,那是一個讓小娃娃們體驗不同職業的商業項目。那麼“Me and My City”就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更真實地讓十幾歲的少年們學習他們在社區中的角色,以及瞭解社會是怎麼運轉的教育項目。

“我的城市”是一個占地約500平方米的模擬性微型城鎮,由活動隔板搭建而成,包含15-20個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70個職位。

進入“我的城市”之前,70名小學生先在自己的學校接受理論課。授課老師需要事先參加專業的培訓課程,再由他們給學生上十節理論課,話題涵蓋社會、經濟、商業、創業等領域,比如:“為什麼要交稅?”“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什麼不同的職業領取不同的薪水?”。

課堂學習後,學生們就可以進入MYCITY,進行模擬體驗式學習,嘗試將他們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進入MYCITY,小學生們穿上工作服,就變成了成年人了。他們上網搜索職位、寫簡歷、申請工作、面試,然後上班工作,領取薪水,付稅、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確保個人收支的平衡。

例如,選定職業後,小市民們可能需要依據自己的職位,設計一項服務或產品,並設法申請獲取政府或投資機構的啟動資金,然後通過各種行銷手段出售自己的服務或產品;拿到盈利或工資之後,他們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買入別人的產品,繼續拓展業務,或轉而做其他的投資。

MYCITY有一套自己的銀行和金融系統,因此,所有成員的開銷、流通產品的購買價格、銷售狀況、工資水準等各項資料都會由IT團隊在後臺進行即時更新。在專案之後,孩子們通過這些資料,可以清楚地瞭解“物”和“錢”是如何在政府、個人和企業、非營利機構等間流動的,從而更直觀地瞭解社會的運轉。

因為MYCITY是用活動隔板搭建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城市,它可以很方便地被改建成和當地類似的樣子。他們也會和當地企業建立合作,所以MYCITY中出現的公司常常是當地真實存在的公司,模擬度非常高,因此孩子們在玩中學的興致很高。

這種並非以單向的授課方式來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而是把大綱融入角色扮演和更廣的社會範疇裡的嘗試和成功,再一次驗證了,只有當孩子們發現他們所學的知識能夠真正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時,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起來。

4、印度-河濱學校:化知道為做到

最後,再加一所——印度的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一個以“化知道為做到”為教育理念,相信孩子可以改變社區和世界的學校。

校長Kiran Sethi 設計師出生,在2001年時,因為受不了兒子學校壓抑的教育方式,開辦了一家擁有自由教學空間的學校。她把兒子從學校接回家,在自家客廳建立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

前年,河濱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已經畢業。這裡的孩子成績好,富有責任心,具有社會意識,受到全世界各地教育者的關注。

普遍價值觀都是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麼也不能做!。

河濱學校卻相信 “我可以”(I Can),設計師出生的校長,即使轉身為教育工作者,在校舍和課程安排等方面,卻能處處發現設計的印記。Kiran Sethi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潛力和學習方式,她關注培養好奇心,同時注重培養每一位孩子的公民意識,鼓勵孩子從社會問題出發,模糊生活和學校的界限。只有走出學校,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孩子才能從親身獲取知識和體驗。

在她看來,任何引領改變的事件發生,從中的人(孩子)需要經歷三個過程:

(1)意識(Aware):看到哪裡需要改變,因此孩子要有很強烈的同理心、感覺和知覺

(2)能力(Enable):通過意識之眼,想像如何發生這些變化

(3)行動力(Enpower):倡議和做,使變化真正發生。

河濱學校的老師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都對創意教育有著熱情和決心。在課堂上,他們用多元有趣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從不做知識的灌輸者,而是透過大量的發問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生物課上,老師會先端出一盤PIZZA和一盤糞便,讓學生通過感官(看、聞、嘗等)來感覺事物,進而講解身體消化系統的奧秘。

同學在第一次辦珠寶展失敗後,學校會請珠寶製造專家和行銷專家來答疑,然後大家重新製作首飾,再嘗試用專業的銷售技巧成功售賣自己的作品。和普通學校不同,這裡的老師鼓勵孩子不斷犯錯,從失敗中學習,並給予愛與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2009年,Kiran Sethi去TED做演講,通過“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為主題的演講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年輕人。由此啟發,校長設計出由“感受、想像、行動、分享”為基礎的“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鼓勵孩子去感知身邊的社會問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解決辦法,並付諸行動,最後通過視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行動。

在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同時,傳播了“我可以”的力量,相信孩子也可以改變世界。目前,孩子們嘗試解決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教育、衛生、健康、殘障人士等多個領域。

2013年,香港女孩鄧家怡聽到Kiran Sethi校長的現場演講後,開始在中國內地推廣Design For Change挑戰賽和傳播“I Can”的種子。2015年是DFC在中國推廣的第二年,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18個城市,上千名孩子參與了DFC行動。

DFC中國的官網是:www.dfcchina.org

依靠軟體的説明,老師會根據學生現狀來制定全年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最終細化為每週都會更新的遊戲清單(playlist),學生每天在這些清單上挑選不同的專案學習。當這些清單完成,意味這他們掌握了一項項的學習目標。

也許Max Ventilla顛覆教育的最初動力來自他自己的孩子,但現在卻更堅信,用技術手段幫助孩子自我學習、自由探索,這才是屬於未來的教育方式~

2、美國-Tinkering School:東敲西打學校

Gever Tulley 原來是位軟體工程師,有一次公司聖誕聚會時,他和同事聊起了小時候在家附近的森林和沙灘,和哥哥們的各種探險經歷。然後感歎,現在的孩子都被過度保護,父母給孩子劃定的安全區域日漸縮小,但這也阻斷了孩子探索世界,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機會。

束縛的結果是,他們變成了“消費者”,而不是一名“創造者”。

於是,他發起創辦了一所學校——東敲西打學校(Tinkering School),這裡沒有課程,沒有考試,只有工具——木頭、釘子、繩子、輪子,和木匠所需的各種電動工具。他相信給孩子工具,材料和一定的指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會讓你大開眼界。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自己動手打造一搜木船,所有的孩子都能擠上去。

想過用一個超大的帆來拉火車嗎?

花了整整一個星期,孩子們完成了。

擁有一座樹屋是很多人的夢想。

每個男孩都會幻想自己騎摩托車的模樣,但哪有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這輛拉風。

Tinkering School 的口號是:想,做,修補(Think, Make, Tinker),因為Gever Tulley 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開始只是在圖紙上

但最終紙上的藍圖,會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譬如說,這個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所以,他非常願意把這些看似危險的工具交給孩子的手上(8歲以上)。

這些不再是小時候父母從玩具反鬥城扛回來的Bob the Builder玩具了。

都是真傢伙,用的也都是真材實料。

學校的孩子與其說是在建設,不如說是在探索和實驗,他們溝通、合作,學習如何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常常會遇到設計的想法無法落實,碰到各種困難,但學校的氛圍就是鼓勵試錯,以很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允許孩子以“玩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順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自有驚喜出現。

Gever Tulley說,他一直以“逃離速度”(Escape Velocity)來評價一個專案,即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是否容易分心,以及建造好之後孩子是否就把它拋在一邊,還是願意繼續探索、玩耍和修正。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盡可能延長孩子的探索興趣。

就像孩子搭好LEGO,能自己編故事玩上好半天。Tinkering 的項目也具有這個特點。譬如,這個孩子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有什麼比按著自己的興趣,親自設計和搭建一座 playground 更讓人興奮的呢?

如果你覺得這些還不過癮,看這個短視頻(4分鐘),亮點在最後。原來這個也可以動手建造出來~

這其實不是Gever Tulley第一次登上TED舞臺,在2007年的時候,他曾經做過一個“你應該讓你孩子做的5件危險的事”的演講(點擊藍字可看: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做這五件危險的事情?)。只有接觸危險的事情,孩子才可以積攢到寶貴的經驗——克服恐懼、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承擔後果,繼而擔負責任。

3、芬蘭-Me & My City專案:沉浸式體驗學習

“最短的上課時間、最少的考試和最平等的教學”是外界對芬蘭教育的評價。

芬蘭教育與文化部於2009年設計創立的Me & My City項目,因其創新的理念,得到了國際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和關注。2014年,獲得”歐洲企業推廣獎“和“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獎”。一句話,Me and my city項目是將小學教學大綱和體驗式教學創新性的融合。

ME & MY CITY的創立願景,就是培養孩子們的創業思維和企業家精神。有了創業的能力,這些年輕人未來能更好地去發現和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這是一個面向芬蘭所有小學六年級學生(12-13歲),幫助他們學習有關創業、經濟和社會的“沉浸式體驗學習”。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在校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模擬的社會中去。

上海有一個“星期八小鎮”,那是一個讓小娃娃們體驗不同職業的商業項目。那麼“Me and My City”就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更真實地讓十幾歲的少年們學習他們在社區中的角色,以及瞭解社會是怎麼運轉的教育項目。

“我的城市”是一個占地約500平方米的模擬性微型城鎮,由活動隔板搭建而成,包含15-20個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70個職位。

進入“我的城市”之前,70名小學生先在自己的學校接受理論課。授課老師需要事先參加專業的培訓課程,再由他們給學生上十節理論課,話題涵蓋社會、經濟、商業、創業等領域,比如:“為什麼要交稅?”“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什麼不同的職業領取不同的薪水?”。

課堂學習後,學生們就可以進入MYCITY,進行模擬體驗式學習,嘗試將他們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進入MYCITY,小學生們穿上工作服,就變成了成年人了。他們上網搜索職位、寫簡歷、申請工作、面試,然後上班工作,領取薪水,付稅、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確保個人收支的平衡。

例如,選定職業後,小市民們可能需要依據自己的職位,設計一項服務或產品,並設法申請獲取政府或投資機構的啟動資金,然後通過各種行銷手段出售自己的服務或產品;拿到盈利或工資之後,他們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買入別人的產品,繼續拓展業務,或轉而做其他的投資。

MYCITY有一套自己的銀行和金融系統,因此,所有成員的開銷、流通產品的購買價格、銷售狀況、工資水準等各項資料都會由IT團隊在後臺進行即時更新。在專案之後,孩子們通過這些資料,可以清楚地瞭解“物”和“錢”是如何在政府、個人和企業、非營利機構等間流動的,從而更直觀地瞭解社會的運轉。

因為MYCITY是用活動隔板搭建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城市,它可以很方便地被改建成和當地類似的樣子。他們也會和當地企業建立合作,所以MYCITY中出現的公司常常是當地真實存在的公司,模擬度非常高,因此孩子們在玩中學的興致很高。

這種並非以單向的授課方式來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而是把大綱融入角色扮演和更廣的社會範疇裡的嘗試和成功,再一次驗證了,只有當孩子們發現他們所學的知識能夠真正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時,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起來。

4、印度-河濱學校:化知道為做到

最後,再加一所——印度的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一個以“化知道為做到”為教育理念,相信孩子可以改變社區和世界的學校。

校長Kiran Sethi 設計師出生,在2001年時,因為受不了兒子學校壓抑的教育方式,開辦了一家擁有自由教學空間的學校。她把兒子從學校接回家,在自家客廳建立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

前年,河濱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已經畢業。這裡的孩子成績好,富有責任心,具有社會意識,受到全世界各地教育者的關注。

普遍價值觀都是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麼也不能做!。

河濱學校卻相信 “我可以”(I Can),設計師出生的校長,即使轉身為教育工作者,在校舍和課程安排等方面,卻能處處發現設計的印記。Kiran Sethi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潛力和學習方式,她關注培養好奇心,同時注重培養每一位孩子的公民意識,鼓勵孩子從社會問題出發,模糊生活和學校的界限。只有走出學校,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孩子才能從親身獲取知識和體驗。

在她看來,任何引領改變的事件發生,從中的人(孩子)需要經歷三個過程:

(1)意識(Aware):看到哪裡需要改變,因此孩子要有很強烈的同理心、感覺和知覺

(2)能力(Enable):通過意識之眼,想像如何發生這些變化

(3)行動力(Enpower):倡議和做,使變化真正發生。

河濱學校的老師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都對創意教育有著熱情和決心。在課堂上,他們用多元有趣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從不做知識的灌輸者,而是透過大量的發問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生物課上,老師會先端出一盤PIZZA和一盤糞便,讓學生通過感官(看、聞、嘗等)來感覺事物,進而講解身體消化系統的奧秘。

同學在第一次辦珠寶展失敗後,學校會請珠寶製造專家和行銷專家來答疑,然後大家重新製作首飾,再嘗試用專業的銷售技巧成功售賣自己的作品。和普通學校不同,這裡的老師鼓勵孩子不斷犯錯,從失敗中學習,並給予愛與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2009年,Kiran Sethi去TED做演講,通過“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為主題的演講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年輕人。由此啟發,校長設計出由“感受、想像、行動、分享”為基礎的“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鼓勵孩子去感知身邊的社會問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解決辦法,並付諸行動,最後通過視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行動。

在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同時,傳播了“我可以”的力量,相信孩子也可以改變世界。目前,孩子們嘗試解決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教育、衛生、健康、殘障人士等多個領域。

2013年,香港女孩鄧家怡聽到Kiran Sethi校長的現場演講後,開始在中國內地推廣Design For Change挑戰賽和傳播“I Can”的種子。2015年是DFC在中國推廣的第二年,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18個城市,上千名孩子參與了DFC行動。

DFC中國的官網是:www.dfcchina.org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