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成功收復臺灣實屬僥倖——也離不開他和士兵們的堅持

看到這個答案你一定會感覺很詫異, 在傳統印象中, 國姓爺率大軍從廈門出發, 浩浩蕩蕩到達鹿兒門, 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收拾幾個紅毛番賊, 臺灣便收復了。 荷蘭距離中國那麼遠, 能派多少兵?鄭軍就是一個個向上摞, 也能壓死他們。

可真實的歷史還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其實收復臺灣, 用了整整一年, 是一場難度極大的攻堅戰。 為什麼說是僥倖, 因為這場戰役, 若不是天氣原因和荷蘭士兵的洩密, 恐怕鄭成功還真難收復臺灣。

先說結果, 結果是, 在堅守赤嵌城長達一年之後, 荷蘭守軍和鄭成功簽了一個條約, 然後才投降(荷蘭方面不叫投降, 叫撤離, 是的, 幾個月後, 他們又回來了。 )注意, 是投降, 並不是鄭軍輕而易舉的幹掉他們。 條約什麼內容呢?條約規定, 荷蘭人的個人物品、公司檔案、軍事文書都可以帶離臺灣, 允許荷蘭人撤離時可以高舉旗幟,

擊鼓吹號, 士兵們可以不繳械, 各個全副武裝的撤離臺灣。

下面開始說說收復臺灣有多僥倖, 鄭軍沒到達臺灣, 印尼巴達維亞的荷蘭海軍便開始派出軍艦到臺灣支援, 結果受阻於風, 晚了三個月才到, 而這只援軍到達時, 鄭軍已經攻擊赤嵌城兩個月了。 鄭軍打不下來, 又沒有糧食, 怎麼辦呢, 只能圍困赤嵌城, 然後分出一半兵力開始就地屯墾, 種糧食。

聽到荷蘭援軍到達臺灣, 鄭成功緊張萬分, 因為大部分兵馬都被分散到各地屯墾了。 但是幸運的是, 整支印尼艦隊居然被風吹到了澎湖, 於是鄭成功才有時間調集出去屯墾的兵馬回來作戰。 聽說援軍到達, 淡水和基隆的荷蘭軍隊也開始南下, 但是又幸運的遭遇暴風,

聯合作戰沒搞成卻被吹到了福建。 然後荷蘭援軍開始和清軍商量聯合進攻, 結果, 又是沒開戰, 風就把船隊吹散了, 援軍不得已轉舵經泰國回到了印尼(這風是有多強大, 都到了泰國)。 對了, 提一句, 援軍首領叫高雅各。

援軍雖然走了, 但給赤嵌城卸下了大批軍需(鄭軍沒有制海權),

守城完全不是問題, 等天氣好了荷蘭援軍再回來殺個回馬槍不知鹿死誰手, 因為荷蘭守軍在數十倍的鄭軍面前已經守了大半年, 更何況物資還得到及時供應。 但是赤嵌城的一個守軍撐不住了, 可能是城內管的太嚴吧, 逃到了鄭軍大營, 關鍵是還獻出了最重要的一計, 他告訴鄭成功, 赤嵌城的弱點在旁邊高地的烏特勒支堡(鄭軍居然攻了大半年沒發現, 也是厲害啊), 然後當晚鄭軍便成功攻克, 兩天后, 荷蘭守軍開始議降, 但是注意, 條約明確載明所簽訂的是“和約”而非“降約”, 又過了一星期, 荷蘭人開始正大光明的撤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