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痛經虐我千百遍,我還待痛經如初戀

作者/國醫大師李振華 校對/高向晶

來源/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導讀:知道很多女人為什麼每天都顯得那麼繁忙嗎?她們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每天都是最耀眼的那一個,

因而對自己的裝束都極其講究。 有的女人除了要在這些事情上花不少心思外, 還要對付外來敵人:比如月經不調。 對於月經不調的女人, 還要時刻想著怎麼對付“大姨媽”!所以, 她們每天都那樣繁忙!如何有效治療月經不調, 也給她們減減負?國醫大師李振華辨治有秘招!

凡是月經週期或經量出現異常者, 稱為“月經不調”。 如《婦科玉尺》雲:“經貴乎如期, 若來時或前或後, 或多或少, 或月二三至, 或數月一至, 皆為不調。 ”所以月經不調有以月經週期改變為主的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延長, 以經量改變為主的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

月經不調是常見的婦科疾病,

除經期、經量的異常改變外, 常伴有經色、經質的異常, 臨證時, 應結合色、質、時間等進行辨證施治。

清心豁痰東加減治月經紊亂

病例

趙某, 女, 41歲。 於2006年4月18日來診。

主訴:月經紊亂8個月。

病史:患者自述于8個月前無明顯原因出現月經推遲, 最長時間為2~3個月, 需口服黃體酮方能來潮。 近2個月月經提前, 來潮一天即止, 量少, 色淡紅, 無腹痛, 伴見心煩急躁易怒, 夜寐易醒, 醒後不易入睡, 背部及雙下肢怕涼酸困, 食欲尚可, 大便3~4天一次。 舌質淡稍紅, 舌體稍胖大, 苔薄黃, 脈弦稍數。

中醫診斷:月經不調。

西醫診斷:月經紊亂。

治法:健脾疏肝, 清心豁痰, 涼血活血。

處方(李老經驗方):清心豁痰東加減:白術10g, 茯苓12g, 橘紅10g, 旱半夏10g, 炒梔子10g, 合歡皮10g, 龍齒10g, 牡丹皮10g, 丹參15g, 香附10g,

郁金10g, 節菖蒲10g, 西茴10g, 烏藥10g, 蓮子心6g, 夜交藤20g, 枳殼10g, 甘草3g。 14劑, 水煎服。

醫囑:情志舒暢, 飲食宜清淡。

二診:2006年5月2日。 心煩急躁減輕, 已不失眠, 但白帶量多, 月經未來潮, 舌體稍胖大, 舌苔薄, 脈弦。

處方:逍遙散加減:當歸10g, 白芍12g, 白術10g, 茯苓15g, 柴胡6g, 香附10g, 西茴10g, 烏藥10g, 丹參15g, 川牛膝15g, 桃仁12g, 紅花10g, 木香6g, 芡實10g, 生薏苡仁30g, 元胡10g, 艾葉6g, 甘草3g。 10劑, 水煎服。

三診:2005年5月12日。 月經已來潮, 但初呈咖啡色, 行經時腹痛, 惟白帶仍多, 舌體正常, 舌苔薄白, 脈弦。 上方去桃仁、艾葉, 加澤瀉15g。 7劑, 水煎服。

治療後月經正常。 半年前隨訪, 經期仍正常。

按語

本案由於情志不遂, 肝氣鬱滯, 肝失條達, 橫乘及脾, 脾虛失運, 氣血虧虛, 脾失統攝, 沖任不固, 血虛經血不足, 以致經行或先或後, 此屬脾虛肝旺之證;脾虛氣血虧虛,

經血不足, 故見月經時前時後, 量少, 色淡;平素急躁易怒, 乃為情志鬱結, 肝氣不疏之象;脾虛日久生濕, 故見背部及兩腿怕涼酸困;濕阻氣機, 鬱久化火生痰, 擾及心神, 則見心煩急躁易怒, 夜寐易醒不易入睡;舌淡紅, 體稍胖大, 苔薄黃, 脈弦稍數等均為脾虛肝旺之象。 治宜健脾疏肝, 清心豁痰。 方用自擬清心豁痰東加減。 藥用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以絕生痰之源;橘紅、旱半夏、枳殼豁痰降逆;香附、郁金、西茴、烏藥疏肝解鬱, 使氣行濕行, 郁解則熱散;郁金配節菖蒲, 透竅效佳;梔子、蓮子心清熱除煩;合歡皮、夜交藤、龍骨安神寧志;牡丹皮、丹參涼血活血。 二診時痰火漸清, 心神漸安, 故去清心豁痰安神之品, 而在逍遙散疏肝行氣基礎上加桃仁、艾葉、川牛膝、紅花、元胡溫經活血化瘀;佐以生薏苡仁、芡實健脾利濕止帶。
三診時月經已來潮, 為血瘀漸活;白帶仍多, 乃濕象仍存;故去活血之品如桃仁及止血之艾葉;加澤瀉以增強利濕止帶之力而使諸症向愈。

痛經虐你千百遍, 中醫絕招在民間!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痛經虐我千百遍,我還待痛經如初戀!每一個嬌豔動人的女人背後,也可能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痛楚,比如痛經。

痛經是經期或經行前後,小腹疼痛。常伴有頭痛暈,噁心,嘔吐,腰骶酸痛,全身無力等。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因為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或感受寒涼,瘀阻經絡,或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致氣血運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

1. 溫經止痛湯

【組成】艾葉6克,紅花9克,生薑5片,紅糖15克。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適應證】痛經屬寒濕凝滯型。

【制用法】先將上藥用清水浸泡20分鐘,再煎煮2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來源】民間方。

2. 疏肝活血湯

【組成】制香附15克,廣郁金9克,醋元胡9克,炒白芍24克,香白芷9克,粉甘草9克。

【功能】疏肝理氣,活血逐瘀。

【適應證】肝鬱氣滯型痛經。

【制用法】上藥加清水750毫升,浸泡30分鐘,再煎煮2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

【來源】民間方。

3. 溫經止痛湯

【組成】炒小茴香8克,制香附12克,淡乾薑6克,當歸尾15克,炮川草烏各7克,上肉桂5克,京赤芍15克,川芎片10克,粉甘草7克。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適應證】寒濕凝滯型痛經。

【制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煎3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

【注意】經期忌食生冷,避免情志刺激。

【來源】經驗方。

4. 祛瘀止痛湯

【組成】當歸尾12克,桃杏仁各10克,草紅花12克,炒枳殼12克,川牛膝15克,川芎片12克,軟柴胡9克,京赤芍15克,生蒲黃12克(包),炒靈脂12克,制香附12克,醋青皮9克。

【功能】行氣調經,活血止痛。

【適應證】痛經屬血瘀氣滯者。

【制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煎煮3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經前3~5日開始服藥至來經,連服3月。

【注意】服藥期間,應調情志,戒鬱怒,忌食生冷。

【來源】經驗方。

5. 靈脂丹參湯

【組成】五靈脂9克,紫丹參15克,紅糖30克。

【功能】活血,溫經,止痛。

【適應證】原發性痛經。

【制用法】水煎,經前及經期服5~7劑,連服3個月。

【來源】民間方。

6. 調經化瘀丸

【組成】制香附2500克,艾葉炭500克,當歸500克,生地黃500克,川芎250克,桃仁250克,赤芍250克,三棱250克,莪術250克,幹漆炭250克。

【功能】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適應證】瘀血內阻之痛經。症見經行腹痛,骨蒸煩熱,腰膝酸痛,經色紫暗,多血塊。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日服2次,每次6克。

【來源】《壽世保元》。

7. 活血止痛湯

【組成】丁香1.5克,紅花3克,艾葉3克,益母草9克,澤蘭5克。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室女或少婦經行腹痛有血塊,甚則經行黑色。

【制用法】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煎煮2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逢經期服5~6劑。

【來源】民間方。

8. 痛經甯

【組成】艾葉、棉籽各1把。

【功能】溫經止痛。

【適應證】痛經。

【制用法】將上藥放在新瓦上焙乾碾為粉末,用醋服10克,立即止痛。

【來源】民間方。

9. 少腹逐瘀湯

【組成】炒茴香7粒,炒乾薑0.6克,延胡索3克,肉桂3克,赤芍6克,炒五靈脂6克,蒲黃10克(包),當歸10克。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血瘀寒凝型痛經。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4天開始服用,經至藥停。

【來源】《醫林改錯》。

10. 宣郁通經湯

【組成】酒炒白芍15克,酒炒當歸15克,丹皮15克,炒山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柴胡3克,酒炒香附3克,醋炒郁金3克,酒炒黃芩3克,甘草3克。

【功能】疏肝解鬱,理氣通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于肝鬱氣滯型痛經。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4日開始服用,經至停藥。

【來源】《傅青主女科》。

11. 祛瘀調經湯

【組成】草紅花9克,當歸尾9克,川牛膝9克,蘇木9克,川芎片6克,炒枳殼6克,京三棱6克,蓬莪術6克,京赤芍6克,穿山甲6克,制乳香6克,炒西茴15克。

【功能】調肝理氣,活血化瘀。

【適應證】適用於經行腹痛,或有瘀血。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經前5~7日開始,連服7劑。服藥後應臥床休息。

【注意】忌食生冷食物。

【來源】民間方。

12. 桃紅木香丸

【組成】紅花12克,桃仁15克,油桂15克,老木香21克。

【功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氣滯血瘀寒凝所引起的經行腹痛。

【制用法】上藥共焙乾,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服3~4.5克,姜湯送下。每於經前3~5日開始服用,至經來停藥。

【來源】民間方。

13. 澤蘭紅糖飲

【組成】澤蘭葉9克,艾葉6克,紅糖30克。

【功能】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由瘀濕導致的痛經。

【制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3~5日開始服藥,至經來藥停。

【來源】民間方。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民間傳統治病小絕招》(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振中,劉靜宇主編)

——END——

推薦閱讀

《中醫婦科學》考試必備知識點:婦科月經病的介紹

厲害了!古人說這三味藥吃一個月就可以美白

武國忠:“陰氣”偷走了我們幾十年的生命

【教你在家做】劉詩詩用過的宮廷美白秘方——七白膏

氣不足則胖,血不足則瘦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痛經虐我千百遍,我還待痛經如初戀!每一個嬌豔動人的女人背後,也可能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痛楚,比如痛經。

痛經是經期或經行前後,小腹疼痛。常伴有頭痛暈,噁心,嘔吐,腰骶酸痛,全身無力等。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因為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或感受寒涼,瘀阻經絡,或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致氣血運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

1. 溫經止痛湯

【組成】艾葉6克,紅花9克,生薑5片,紅糖15克。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適應證】痛經屬寒濕凝滯型。

【制用法】先將上藥用清水浸泡20分鐘,再煎煮2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來源】民間方。

2. 疏肝活血湯

【組成】制香附15克,廣郁金9克,醋元胡9克,炒白芍24克,香白芷9克,粉甘草9克。

【功能】疏肝理氣,活血逐瘀。

【適應證】肝鬱氣滯型痛經。

【制用法】上藥加清水750毫升,浸泡30分鐘,再煎煮2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

【來源】民間方。

3. 溫經止痛湯

【組成】炒小茴香8克,制香附12克,淡乾薑6克,當歸尾15克,炮川草烏各7克,上肉桂5克,京赤芍15克,川芎片10克,粉甘草7克。

【功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適應證】寒濕凝滯型痛經。

【制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煎3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

【注意】經期忌食生冷,避免情志刺激。

【來源】經驗方。

4. 祛瘀止痛湯

【組成】當歸尾12克,桃杏仁各10克,草紅花12克,炒枳殼12克,川牛膝15克,川芎片12克,軟柴胡9克,京赤芍15克,生蒲黃12克(包),炒靈脂12克,制香附12克,醋青皮9克。

【功能】行氣調經,活血止痛。

【適應證】痛經屬血瘀氣滯者。

【制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煎煮30分鐘,濾渣取汁,二煎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濾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經前3~5日開始服藥至來經,連服3月。

【注意】服藥期間,應調情志,戒鬱怒,忌食生冷。

【來源】經驗方。

5. 靈脂丹參湯

【組成】五靈脂9克,紫丹參15克,紅糖30克。

【功能】活血,溫經,止痛。

【適應證】原發性痛經。

【制用法】水煎,經前及經期服5~7劑,連服3個月。

【來源】民間方。

6. 調經化瘀丸

【組成】制香附2500克,艾葉炭500克,當歸500克,生地黃500克,川芎250克,桃仁250克,赤芍250克,三棱250克,莪術250克,幹漆炭250克。

【功能】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適應證】瘀血內阻之痛經。症見經行腹痛,骨蒸煩熱,腰膝酸痛,經色紫暗,多血塊。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日服2次,每次6克。

【來源】《壽世保元》。

7. 活血止痛湯

【組成】丁香1.5克,紅花3克,艾葉3克,益母草9克,澤蘭5克。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室女或少婦經行腹痛有血塊,甚則經行黑色。

【制用法】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煎煮2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2次溫服,每逢經期服5~6劑。

【來源】民間方。

8. 痛經甯

【組成】艾葉、棉籽各1把。

【功能】溫經止痛。

【適應證】痛經。

【制用法】將上藥放在新瓦上焙乾碾為粉末,用醋服10克,立即止痛。

【來源】民間方。

9. 少腹逐瘀湯

【組成】炒茴香7粒,炒乾薑0.6克,延胡索3克,肉桂3克,赤芍6克,炒五靈脂6克,蒲黃10克(包),當歸10克。

【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血瘀寒凝型痛經。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4天開始服用,經至藥停。

【來源】《醫林改錯》。

10. 宣郁通經湯

【組成】酒炒白芍15克,酒炒當歸15克,丹皮15克,炒山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柴胡3克,酒炒香附3克,醋炒郁金3克,酒炒黃芩3克,甘草3克。

【功能】疏肝解鬱,理氣通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于肝鬱氣滯型痛經。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4日開始服用,經至停藥。

【來源】《傅青主女科》。

11. 祛瘀調經湯

【組成】草紅花9克,當歸尾9克,川牛膝9克,蘇木9克,川芎片6克,炒枳殼6克,京三棱6克,蓬莪術6克,京赤芍6克,穿山甲6克,制乳香6克,炒西茴15克。

【功能】調肝理氣,活血化瘀。

【適應證】適用於經行腹痛,或有瘀血。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經前5~7日開始,連服7劑。服藥後應臥床休息。

【注意】忌食生冷食物。

【來源】民間方。

12. 桃紅木香丸

【組成】紅花12克,桃仁15克,油桂15克,老木香21克。

【功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氣滯血瘀寒凝所引起的經行腹痛。

【制用法】上藥共焙乾,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服3~4.5克,姜湯送下。每於經前3~5日開始服用,至經來停藥。

【來源】民間方。

13. 澤蘭紅糖飲

【組成】澤蘭葉9克,艾葉6克,紅糖30克。

【功能】溫經止痛。

【適應證】適用於由瘀濕導致的痛經。

【制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於經前3~5日開始服藥,至經來藥停。

【來源】民間方。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民間傳統治病小絕招》(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振中,劉靜宇主編)

——END——

推薦閱讀

《中醫婦科學》考試必備知識點:婦科月經病的介紹

厲害了!古人說這三味藥吃一個月就可以美白

武國忠:“陰氣”偷走了我們幾十年的生命

【教你在家做】劉詩詩用過的宮廷美白秘方——七白膏

氣不足則胖,血不足則瘦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