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科舉制中國用了1300年,為什麼日本卻只使用了300年?

中國的科舉制, 日本曾經頂禮膜拜, 以為“最先進的選拔幹部制度”。 在黑暗的中世紀, 科舉制可謂世界政治邁向“三公”(公開公平公正)的偉大創舉。 效仿中國科舉制, 日本曾於西元701年頒佈《大寶律令》, 搞了“貢舉”, 從形式到內容與唐朝科舉幾乎無異。 然而, 與中國科舉長達1300年壽命不同, 日本的“貢舉”很短命, 壽命只是中國科舉零頭, 滿打滿算, 三百年。 在中國南宋滅亡、全境被蒙古征服之前就不搞了。 尤其到了明朝, 科舉甚至不再為日本研論,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科舉自誕生起, 就有兩個先天問題。

一是主考官問題, 二是考試內容問題。

眾所周知, 就完善的文官制度而言, 中國首創科舉制, 但這只是解決了普通官員選拔問題, “最大的官”及“主考官”問題並沒有解決。 在“最大的主考官”——皇帝, 天馬行空的情況下, 科舉考試左右不了特權皇族的沉浮, 而保證的只是平民階層入仕的相對公平。

科舉制比起沒有“准考證”、公平競爭形式都沒有的貴族政治世襲制來, 是進步。 所以能在中國延續1300餘年壽命, 但在“強盜”(明唐甄《潛書》語:自秦以來, 凡為帝王皆賊也)主考的情況下, 它畢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最大公平。

這是第一個問題, 最大的主考官不是考出來的, 也不是選出來的, 而是打出來、生出來的, 科舉考出來的不是國家主人, 而是主人的侍從。

第二個問題就是考試內容, 考出什麼樣的人才。

科舉因這項制度自誕生以來, 就有一個考試範圍問題。 考什麼?

與今天的高考比較起來, 科舉雖然所過關口甚多, 但科目比較單一, 就是語文, 且是語文中的單項——作文。 在唐宋時代, 雖然作文命題, 也多以儒學為主,

但畢竟在體裁和範圍上沒有圈死, 考生們有一定的思考創造空間。 然而到了明朝, 固定八股文形式, 考試內容圈定四書五經, 且以儒教保守理學為標準答案, 如是, 考生學子們就成了四書五經的複讀機, 為“存天理滅人欲”之程朱代言, 毫無自己的獨立思想空間, 這就基本扼殺了他們的思想個性。 試想, 一個沒有思想和個性的人才, 算是哪路人才?

終明一代, 官員極其守舊。 他們只是墨守成規而不敢有任何逾越;同時為了維護既得利益, 更不願做任何革新。 所以, 保守就成為近代中國政治克服不了的共性。

十七世紀, 當西方文藝復興開花結果之時, 東方保守的華夏大明王朝失去了創造力和戰鬥力, 再次被“韃虜”輕易征服。

入關的女真奴隸主對沒落的封建科舉制度頗感興趣, 以為這是駕馭漢民族文人士大夫的最好工具, 因而承襲明制, 大興八股取士。

但是, 清朝的科場, 培養出了什麼人才呢?競爭來臨, 一試便知。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前, 以翁同龢為首的科場英雄(翁是咸豐六年即西元1856年丙辰科狀元)對日本也進行了評估, 翁同龢還寫出《倭事雜記》。 積極主張對日作戰, 而且應該早戰速戰, 認為憑大清之力可以一舉掃平日本艦。

戰爭的結果, 說明科場英雄們對於中日戰爭的認識相當膚淺。

甲午戰爭尾聲時, 大清國敗局已定。 日本海軍圍攻劉公島, 海軍統帥伊東佑亨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勸降書, 一語道出了中國科舉人才不能救國的根本原因:

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 固非君相一己之罪, 蓋其墨守常經, 不通變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試, 考試必由文藝, 於是乎執政之大臣, 當道之達憲, 必由文藝以相升擢zhuo。 文藝乃為顯榮之梯階耳, 豈足濟夫實效?當今之時, 猶如古昔, 雖亦非不美, 然使清國果能獨立孤往, 無複能行於今日乎?

伊東佑亨這封信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伊東佑亨說, 大清國之所以今天敗給我們, 不是君臣某一個人的罪過, 而是墨守成規, 一成不變的結果。 你們招攬人才必經過考試, 而科舉考試考的是什麼呢, 作文, 文藝。 當文藝成為升官晉級的臺階, 那麼這種才華這種人物救國實用嗎?今天中國, 如果不去舊迎新, 在政治上革新圖變, 可能屹立于世界強林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