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陸遜: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能哭······

行天下, 會名人, 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 我們計畫用一年的時間, 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 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四月二十日, 綿陽, 富樂山。

“高、廣、秀、雅。 ”書生輕搖摺扇, “綿州第一山, 名不虛傳。 ”

員外手搖團扇, 瞟了道士一眼, “富哉! 今日之樂乎!”

道士一句話煞了風景, “劉備南下取成都倒是高興,

東征戰孫權可就悲劇了。 ”

員外點了點頭, “是啊, 劉備急火攻心, 怒而興師, 確實不明智, 諸葛亮和趙雲都勸不住。 ”

書生停下腳步, “坐著聊吧。 劉備東征, 雖戰略有誤, 但擊敗孫權, 收取勝利果實, 並非全無把握。 可惜遇到了三國第一苦情人, 陸遜陸伯言。 ”

道士疑惑地盯著書生, “陸遜是三國第一苦情人?秀才, 你又做標題黨了。 ”

書生悲天憫人地長歎一聲, “陸遜一輩子不容易啊!寶寶心裡苦, 但寶寶不能哭。

陸遜, 生於西元183年, 比諸葛亮小兩歲。 陸遜家是江東大族, 父親陸駿在陸遜十歲的時候就死了, 陸遜一直跟著祖父廬江太守陸康。

後來孫策攻陷廬江, 陸康死了, 還搭上了陸氏家族一大半性命。 在此之前, 陸遜和一部分族人被送走, 到了尚未落入孫策之手的吳郡,

躲避戰禍。

陸遜和孫氏本有不共戴天之仇, 成年之後, 陸遜終身追隨孫權, 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 鞠躬盡瘁。

陸遜作為抗拒魏蜀二國的國之柱石, 為孫權打贏了兩場事關生死存亡的國運之戰, 卻不得孫權歡心, 忠而被謗, 忿恚致卒。

即便如此, 陸遜的兒子陸抗, 接著為孫吳效忠, 做了吳國的中流砥柱, 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陸抗的兒子陸晏、陸景也在西晉破吳時以身殉國。

正是陸抗對東吳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和諸葛武侯並列, 整部三國志, 單獨成傳的只有這兩個人。 ”

員外拍了拍額頭, “陸遜不可替代, 誇張了吧?江東四傑一向並稱的嘛。 ”

書生搖了搖頭, “江東四位大都督, 只有陸遜的力挽狂瀾無可取代, 周瑜魯肅呂蒙三都督合作一傳, 陸遜單獨成傳。

如果周瑜死在赤壁之戰前, 魯肅也可以完成任務。 而沒有陸遜, 呂蒙不可能成功偷襲關羽, 也必然無法奪取荊州, 那東吳就會是三國中最弱的那一個。

沒有陸遜, 夷陵之戰中, 劉備很可能成功逼迫東吳坐上談判席,

把吃下去的全部吐出來。 沒有陸遜的石亭大勝, 曹魏不會二十多年都對東吳採取守勢。

當然, 沒有陸遜這個人, 東吳未必會滅亡, 但會弱小的多, 也不會成為三國中最長命的那一個。 ”

員外摸了摸下巴, “荊州不是呂蒙奪取的嘛, 關陸遜什麼事?”

書生歎了一口氣, “沒有陸遜騙過關羽, 呂子明不可能白衣渡江, 因為, 只有陸遜的苦情形象可以麻痹關羽。

演義誤人, 讓我們感覺陸遜是個白面書生, 其實, 西元219年提出偷襲荊州的建議時, 陸遜已經三十六歲, 是一位中年武將, 但依然默默無聞。

他的低調由來有自, 孫策攻陷廬江時, 陸遜十二歲, 已經是個開始懂事的大孩子了。 陸康做為地方官, 非常稱職, 能夠得到軍民一致的愛戴。

吳郡陸氏又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族高門,陸少爺的童年肯定很幸福,預計的人生道路也很明確。

他早晚會像爺爺陸康一樣,被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僚步入仕途。靠家學與勢力立身立業,成為名臣,享譽天下,終此一生,得一個諡號。

但剛正不阿的忠臣陸康得罪了軍閥袁術,在傳聞中,還曾怠慢孫策。孫策圍攻廬江兩年,以孫策的軍事能力,在廬江城下消耗了兩年,可見太守陸康深得人心。

得罪了孫策,後果很嚴重,陸氏宗族百餘人歿亡過半,陸遜的人生也改變了,作為失敗者,被監視,被提防。

在這種環境中,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小心謹慎,謙淡沖虛。換言之,夾著尾巴做人。他能騙過關羽,絕對不是意外,他寫給關羽那些信裡,謙卑的措辭有多少是做戲?

刻薄地說,陸遜已經習慣如此接人待物了,裝起孫子來自然熟練無比。傲上不淩下的關羽,被陸遜騙過,並不奇怪。”

道士猛地一拍大腿,“陸遜真會偽裝。”

書生兩眼望天,“也許並不是偽裝,而是危險環伺造就的性格,他在小心與膽怯下,隱藏的也是一顆熱烈深情的心,一切為了家族復興。

陸遜是一個軍事的天才,念念不忘追求祖父的德行,渴望重塑家聲,建功立業。他有資格埋葬桃園,為亂世英雄的傳說劃下句號。”

員外若有所思,“一切為了家族復興!吳郡陸氏與孫家是有那麼大的隔閡,難啦。”

書生點了點頭,“畢竟誰都怕復仇。江東孫氏的策略,一直是靠縱容占地與私人武裝,來籠絡豪族大地主。

東吳採用世兵制,地方官員平日無權徵兵,但有賊寇作亂時,可以將其鎮壓充軍。江東各大家族為了擴充實力,往往把尋常百姓指為盜匪,將其整戶收編從軍。

孫吳立國五十年,居然有三十多年沒有整理過戶籍,因為動不得,皆是拜私家部曲與世兵所賜。

而吳郡陸氏,卻不僅喪失豪族待遇,也被沒收了部曲。後來陸遜討伐山越叛軍時,要靠強征來補充,重新組建部曲。陸遜討伐會稽山賊後,所向皆服,部曲發展到二千餘人。

陸遜可以選擇不與仇人苟合,不出仕,但作為現存族長的陸遜,為了重振陸家,做出了沒有餘地的選擇。

陸遜早就想好要怎麼做,孫策死後才出仕,既是避嫌,也是最後的反抗。這之後孫權做了個神奇的決定,他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

陸遜成了大仇人的女婿,這究竟是單純的有意和解,還是別有深意?不得而知,也許兩種目的都有。對於孫權來講,表面上的籠絡,與清理門戶的政治利用兼而有之。

當時的吳郡陸氏,甚至不如一匹瘦死的駱駝,在陸遜三十六歲之前,並無振興的跡象。陸遜在尷尬的局勢中,為了重振家族,與仇敵苟合。

陸遜因此隱藏了自己對德業的追求,投入武將的事業,居然功成名就。”

員外手指敲了敲桌面,“這麼說,為了家族復興,陸遜放下顏面,與呂蒙合謀奪下了荊州。”

書生摺扇停止了搖動,“荊州雖下,卻招惹了劉備這頭猛虎,孫權最寄厚望的呂蒙早逝,只好由陸遜來力挽狂瀾。

正是陸遜在劉備東征伐吳前後的卓越表現,真正定格了三分天下鼎足四十年的局面。

都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但諸葛武侯志在大一統,《隆中對》本是分步實施的戰略規劃,從未將三國分裂視為必然。

西元215年,張飛破張郃於瓦口,曹氏遂無力南侵,西川大定,《隆中對》規劃既為現實,劉備集團倚跨有荊益之勢,戰略進攻遂提上日程。

西元217年冬,劉備遣張飛、馬超入武都,決戰序幕悄然拉開。延至219年,劉備軍團全線告捷,斬夏侯、拒曹操、取漢川、奪上庸、擒於禁、戮龐德、淹七軍、困襄樊,荊北倒戈,中原鼎沸,兵臨許都,威震華夏。

天下風雲變幻,正當三分勢力重新洗牌之重要關口。在劉備集團咄咄逼人,而曹魏屢遭重創,疲于應付的大勢下,倘若孫權集團舉兵北伐,乘虛而入,則大有可能扭轉天下九州,吳蜀各保一州之被動局面,使三家實力對比漸趨均衡。

然而,在這一十字路口,孫權劍鋒所向,並非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卻是難兄難弟的大舅子劉備。

以大局而言,三國鼎立,一超二弱,吳蜀兩家惟有取之于曹魏的利益方是利益,取之于曹魏的勝利方是勝利,削弱曹魏,才可根本改善兩家的戰略形勢。

若二弱相攻,彼此相圖,不過是飲鴆止渴。呂蒙偷襲荊州,看似大獲其利,種因得果,卻使吳蜀刺刀見紅,反削弱了兩家的整體實力。給孫權戴一頂鼠竊狗偷的帽子,並不為過。”

員外捏著肥厚的下巴,“孫權固然猥瑣,劉備東征,也屬不智吧?”

書生搖了搖頭,“自古征戰,無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心。東征固然天時不利,但劉備慮及地理和人心,就不得不霸王硬上弓了。

地理因素:孫權既奪荊州,猶念念不忘于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委心腹周泰為漢中太守,意欲再圖蜀中。而且,陸遜已進克宜都,三峽之險與蜀漢共有,兩川門戶,只剩下一個白帝城。

劉備趁曹丕篡漢,人心不穩之機北伐,若多留兵以備東吳,則北伐兵力不足,難以克勝;若傾國北伐,則恐蜀漢之憂,不在祁山,而在白帝城之東。

孫權猥瑣,鼠竊狗偷,見利則上。若不施以顏色,奪回三峽之險,打消東吳份外之想,蜀漢必然如芒在背,北伐難以全功。

人心因素:劉備入蜀,荊楚人貴。蜀漢政權本系外來,荊州士人為其統治根基。古人鄉土之念極重,祖塋家祠為大計,埋骨終須桑梓地。荊州既陷,川中荊楚集團頓成遊子,其憤懣之情可知。

以東征勸諫者而論,趙雲系是宿將,秦宓為蜀中士人,荊楚諸公卻無一言相諫,可見荊楚集團於荊州事變之態度,就是打回老家去。

劉備若認此啞巴虧,逆來順受,則對內難以交待,必失荊楚人心,蜀漢統治集團之裂痕將由此而生。

種因得果,亙古皆然,東吳背盟襲荊,關羽身死之日,已註定西蜀傾國復仇之事。劉備東征,雖是兩弱相爭,百損無利,于情於理,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道士發了急,“關鍵是打得過麼?”

書生輕搖摺扇,“揆情度理,漢吳均勢,東吳固無力滅漢,蜀漢亦難吞吳。

若傾力東進,敗則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勝亦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使曹魏坐收漁翁之利。控制戰爭規模,以東征為自衛還擊的有限局部戰爭,當為要旨。

如此,對內對外,都有交代。所以,前期收回三峽門戶的戰鬥,進行很順利。

西元221年七月劉備稱帝,七月以報仇之名,派大軍四萬西進。蜀漢準備充分,軍隊驍勇統一,擅長山地作戰。

吳軍自巫至秭歸,排下首尾近二百里的長蛇陣,盡得巫峽地利,江中有李異率水軍防衛,南船北馬,江東水戰之銳,天下知名,未料蜀漢準備充裕,水軍慣熟,吳班等率舟師乘順流之勢,其鋒銳不可當,李異一戰而敗。

水師既潰,軍心動搖,漢軍遂長驅而入,勢如破竹,東吳防線土崩瓦解。孫仲謀見勢不妙,慌忙再度求和,許願稱臣。”

員外皮笑肉不笑,“這孫權也忒不要臉了。”

書生也打了個哈哈,“劉玄德正值春風得意,哪裡放在眼裡?交鋒近半年,陸遜所部失巫縣、走秭歸,節節敗退,被窮追猛打,一路逐出三峽,眼見頹勢已成,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

孰料正當漢軍一帆風順之際,已退至夷陵道的陸遜部竟抖擻精神,大殺回馬槍,一舉攻破漢軍五屯。

開戰至此,蜀漢首度受挫,足見歷經半年鏖戰,漢軍雖勝,已是強弩之末;吳軍雖丟城失地,退卻得法,元氣猶存,加之主場作戰,獲援便利,頹勢已緩。

蜀漢首輪攻勢已近尾聲,劉備遂令諸將回屯秭歸,收兵休整,又使水軍斷後,於夷陵夾江佈陣,封鎖峽口,劉備東征第一幕遂告結束。

通算戰果,蜀漢雖晚節不保,卻屢敗吳軍,拓地三百里,無疑大獲全勝。

若乘風收帆,以全據三峽高屋建瓴之勢,當可謀迫和孫權,依託巫縣、秭歸之險建立緩衝區,懲罰之意既遂,腹背之憂亦解,更可使衝突限於局部,避免傾國之爭,使曹魏收漁翁之利,實可謂一石三鳥。

若劉備就此止步,可謂完美收官。”

員外拍了拍光亮的額頭,“可惜,劉備收不住腳了。”

書生歎了一口氣,“休戰不過一月,劉備竟盡起諸軍,親自掛帥,浩蕩東下,直出峽口。劉玄德於盡奪險要之餘步步緊逼,無疑圖窮匕見,其奪回荊州,甚至滅吳之心,昭然若揭。

于孫吳而言,倘若再度敗北,荊州事即糜爛不可收拾。如劉備二次入主荊州,呂蒙居國上游,勢難持久噩夢恐成現實,審時度勢,孫吳已臨深淵。

當此之時,孫權爽爽氣氣得委陸遜以全權,實為一奇。奇在何處?

演義小說,多以陸伯言書生拜大將為豔談,然按其平生,以討山越起家,謀荊州而嶄露頭角,奪宜都而拜將封侯。

至西元222年,已在江東領軍作戰二十餘年,雖非擎天玉柱,亦是一方重鎮,所謂書生,無非謙稱。以其資歷,孫權委之重任,未可稱奇。

所堪拍案驚奇者,在於劉備東征,開戰數月,席捲東吳三峽防線,追本溯源,前敵指揮陸遜難辭其咎,理當革職查辦才是。

現下敗軍之將非但未受囚車木籠待遇,反搖身一變為執掌軍機,荷國任重的大都督,實令人瞠目。

東吳兵將向以驕悍稱,兼之帳下三朝元老、王親國戚紮堆,陸伯言未孚眾望而擔重任,個中滋味也便可想而知。

但陸遜確實沉穩,將鈍兵之學發揮到了極致,穩坐釣魚臺,任爾千條計,我有老主意,卡占夷陵道,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劉備多次求戰,陸遜就是不出兵,目的就在於不給處於攻勢的蜀漢軍以主動權,利用夷陵地勢消耗蜀漢銳氣,等待對手犯錯誤。

畢竟,劉備手下都是百戰之將,荊州出生的軍士們又歸心似箭,速戰速決對劉備較為有利。”

道士雙手齊拍大腿,“陸遜高明,劉備肯定耗不起。”

書生瞟了道士一眼,“正當持久戰似已不可避免,漢軍突出奇兵,使黃權督江北諸軍牽制陸遜,親率主力南渡,攀荊門之險,直達猇亭,連營以確保後路,前鋒徑攻夷道。

劉玄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置東吳大軍於側翼而不顧,兵行險著,避實擊虛,顯然大出陸遜意料。江南僅有孫桓一支孤軍,迅即被包了餃子,坐困於夷道,惟呼相救。

劉玄德乘勢攻取衡山縣,南通武陵,遣馬良安撫五溪,頃刻回應雲集,乃至諸縣俱反吳歸漢,武陵不復為孫權有。聲勢所及,零陵、桂陽二郡亦風起雲湧,傳檄而定,東吳勢力土崩瓦解,交州竟為飛地。

一時間武昌風聲鶴唳,孫權有令步騭率萬人駐守益陽,以防馬良率荊南義軍徑出長沙,直搗黃龍。

開戰至此,漢軍已全取固陵,割據宜都,降服武陵,搖盪零桂,東吳連失數郡,一路潰退至益陽一線,荊南已複大半。

劉備南渡長江出奇兵,龜縮夷陵道的陸遜似乎已成書生誤國的典型,行將貽譏於千古,留下與趙括齊名的笑柄。

然而,家家都有難念的經,風光無限,勝券在握的劉備亦深懷隱憂。

蜀漢大軍出奇兵於江南,卻不得不攀曆荊門之險以向夷道,江山相逼,通路狹窄,遂成長蛇之勢。東吳擁水軍之利,位處側後,隨時可以選擇突破點,切斷劉備主力退路,一舉翻盤。

終於,死守了近半年的陸遜做了一通劉備師老兵疲之分析,立馬轉守為攻,直撲連營,欲斷劉備後路,實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不愧為東吳大都督,出手即穩、准、狠兼備。

不料出師不利,吳軍頭破血流,大敗而逃,跌碎一地眼鏡。而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剛剛摔了個灰頭土臉的陸大都督卻儼然一副醍醐灌頂,豁然開悟的架勢,宣佈:吾已曉破之之術。”

員外若有所思,“陸遜哪來的自信?”

書生揉了揉脖頸,“軍心!自東征以來,蜀漢克巫縣、取秭歸、占夷陵、圍夷道、荊南響震,拓地千里,不免驕氣漸長,目空一時。

驕惰已生,陸遜攻營一戰,當已察知。正當一帆風順的蜀漢大軍沉湎於新勝,殺機已然步步迫近。

陸遜屯於夷陵道,坐擁長江之利,西起夷陵,東到夷道,漢軍數百里沿江防線,皆在其攻擊輻射範圍。

陸遜遂命諸軍登船,順流東下,密于漢軍諸圍守間登陸,軍士各持一把茅,順風縱火,一時併發。風助火勢,火借風威,蜀漢諸營多處山林,頃刻燎原,陸遜乘機揮軍大進,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漢軍迫于山河所逼,變生不測之際,首尾不能相救,在吳軍全面猛攻之下,局勢迅速失控。一場鏖戰,漢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劉備收拾餘部一路潰走。落難之余,劉備不得不退避三舍,捨棄棧道,翻山越嶺,方回到了東征的起點白帝城。

吳軍大獲全勝,猶賈餘勇,躡蹤相隨,屯據南山。偏將軍全琮統兵直叩白帝,然白帝城固若金湯,兩下攻防,吳軍一無所獲。翊軍將軍趙雲又自江州來援,諸郡亦發兵相助,蜀漢終於穩住了陣腳。

劉備元氣大傷,英雄遲暮,豪氣不再,改魚複縣為永安,終焉之意昭然,果於次年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臨終托孤諸葛亮。為使之重登爭霸舞臺,諸葛亮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夷陵一役,蜀漢完敗,實際已在三雄角逐中被邊緣化,為使之重登爭霸舞臺,諸葛亮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東吳雖然取勝,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轉頭就遇到了曹魏的大舉進攻。”

道士好奇地問了一句,“劉備東征伐吳,僵持了將近一年,那麼好的機會,曹魏都沒下手。兩邊仗都打完了,他為啥又跑過來湊熱鬧?”

書生斜睨道士,拉長了聲調,“明天再說······”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元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吳郡陸氏又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族高門,陸少爺的童年肯定很幸福,預計的人生道路也很明確。

他早晚會像爺爺陸康一樣,被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僚步入仕途。靠家學與勢力立身立業,成為名臣,享譽天下,終此一生,得一個諡號。

但剛正不阿的忠臣陸康得罪了軍閥袁術,在傳聞中,還曾怠慢孫策。孫策圍攻廬江兩年,以孫策的軍事能力,在廬江城下消耗了兩年,可見太守陸康深得人心。

得罪了孫策,後果很嚴重,陸氏宗族百餘人歿亡過半,陸遜的人生也改變了,作為失敗者,被監視,被提防。

在這種環境中,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小心謹慎,謙淡沖虛。換言之,夾著尾巴做人。他能騙過關羽,絕對不是意外,他寫給關羽那些信裡,謙卑的措辭有多少是做戲?

刻薄地說,陸遜已經習慣如此接人待物了,裝起孫子來自然熟練無比。傲上不淩下的關羽,被陸遜騙過,並不奇怪。”

道士猛地一拍大腿,“陸遜真會偽裝。”

書生兩眼望天,“也許並不是偽裝,而是危險環伺造就的性格,他在小心與膽怯下,隱藏的也是一顆熱烈深情的心,一切為了家族復興。

陸遜是一個軍事的天才,念念不忘追求祖父的德行,渴望重塑家聲,建功立業。他有資格埋葬桃園,為亂世英雄的傳說劃下句號。”

員外若有所思,“一切為了家族復興!吳郡陸氏與孫家是有那麼大的隔閡,難啦。”

書生點了點頭,“畢竟誰都怕復仇。江東孫氏的策略,一直是靠縱容占地與私人武裝,來籠絡豪族大地主。

東吳採用世兵制,地方官員平日無權徵兵,但有賊寇作亂時,可以將其鎮壓充軍。江東各大家族為了擴充實力,往往把尋常百姓指為盜匪,將其整戶收編從軍。

孫吳立國五十年,居然有三十多年沒有整理過戶籍,因為動不得,皆是拜私家部曲與世兵所賜。

而吳郡陸氏,卻不僅喪失豪族待遇,也被沒收了部曲。後來陸遜討伐山越叛軍時,要靠強征來補充,重新組建部曲。陸遜討伐會稽山賊後,所向皆服,部曲發展到二千餘人。

陸遜可以選擇不與仇人苟合,不出仕,但作為現存族長的陸遜,為了重振陸家,做出了沒有餘地的選擇。

陸遜早就想好要怎麼做,孫策死後才出仕,既是避嫌,也是最後的反抗。這之後孫權做了個神奇的決定,他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

陸遜成了大仇人的女婿,這究竟是單純的有意和解,還是別有深意?不得而知,也許兩種目的都有。對於孫權來講,表面上的籠絡,與清理門戶的政治利用兼而有之。

當時的吳郡陸氏,甚至不如一匹瘦死的駱駝,在陸遜三十六歲之前,並無振興的跡象。陸遜在尷尬的局勢中,為了重振家族,與仇敵苟合。

陸遜因此隱藏了自己對德業的追求,投入武將的事業,居然功成名就。”

員外手指敲了敲桌面,“這麼說,為了家族復興,陸遜放下顏面,與呂蒙合謀奪下了荊州。”

書生摺扇停止了搖動,“荊州雖下,卻招惹了劉備這頭猛虎,孫權最寄厚望的呂蒙早逝,只好由陸遜來力挽狂瀾。

正是陸遜在劉備東征伐吳前後的卓越表現,真正定格了三分天下鼎足四十年的局面。

都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但諸葛武侯志在大一統,《隆中對》本是分步實施的戰略規劃,從未將三國分裂視為必然。

西元215年,張飛破張郃於瓦口,曹氏遂無力南侵,西川大定,《隆中對》規劃既為現實,劉備集團倚跨有荊益之勢,戰略進攻遂提上日程。

西元217年冬,劉備遣張飛、馬超入武都,決戰序幕悄然拉開。延至219年,劉備軍團全線告捷,斬夏侯、拒曹操、取漢川、奪上庸、擒於禁、戮龐德、淹七軍、困襄樊,荊北倒戈,中原鼎沸,兵臨許都,威震華夏。

天下風雲變幻,正當三分勢力重新洗牌之重要關口。在劉備集團咄咄逼人,而曹魏屢遭重創,疲于應付的大勢下,倘若孫權集團舉兵北伐,乘虛而入,則大有可能扭轉天下九州,吳蜀各保一州之被動局面,使三家實力對比漸趨均衡。

然而,在這一十字路口,孫權劍鋒所向,並非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卻是難兄難弟的大舅子劉備。

以大局而言,三國鼎立,一超二弱,吳蜀兩家惟有取之于曹魏的利益方是利益,取之于曹魏的勝利方是勝利,削弱曹魏,才可根本改善兩家的戰略形勢。

若二弱相攻,彼此相圖,不過是飲鴆止渴。呂蒙偷襲荊州,看似大獲其利,種因得果,卻使吳蜀刺刀見紅,反削弱了兩家的整體實力。給孫權戴一頂鼠竊狗偷的帽子,並不為過。”

員外捏著肥厚的下巴,“孫權固然猥瑣,劉備東征,也屬不智吧?”

書生搖了搖頭,“自古征戰,無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心。東征固然天時不利,但劉備慮及地理和人心,就不得不霸王硬上弓了。

地理因素:孫權既奪荊州,猶念念不忘于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委心腹周泰為漢中太守,意欲再圖蜀中。而且,陸遜已進克宜都,三峽之險與蜀漢共有,兩川門戶,只剩下一個白帝城。

劉備趁曹丕篡漢,人心不穩之機北伐,若多留兵以備東吳,則北伐兵力不足,難以克勝;若傾國北伐,則恐蜀漢之憂,不在祁山,而在白帝城之東。

孫權猥瑣,鼠竊狗偷,見利則上。若不施以顏色,奪回三峽之險,打消東吳份外之想,蜀漢必然如芒在背,北伐難以全功。

人心因素:劉備入蜀,荊楚人貴。蜀漢政權本系外來,荊州士人為其統治根基。古人鄉土之念極重,祖塋家祠為大計,埋骨終須桑梓地。荊州既陷,川中荊楚集團頓成遊子,其憤懣之情可知。

以東征勸諫者而論,趙雲系是宿將,秦宓為蜀中士人,荊楚諸公卻無一言相諫,可見荊楚集團於荊州事變之態度,就是打回老家去。

劉備若認此啞巴虧,逆來順受,則對內難以交待,必失荊楚人心,蜀漢統治集團之裂痕將由此而生。

種因得果,亙古皆然,東吳背盟襲荊,關羽身死之日,已註定西蜀傾國復仇之事。劉備東征,雖是兩弱相爭,百損無利,于情於理,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道士發了急,“關鍵是打得過麼?”

書生輕搖摺扇,“揆情度理,漢吳均勢,東吳固無力滅漢,蜀漢亦難吞吳。

若傾力東進,敗則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勝亦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使曹魏坐收漁翁之利。控制戰爭規模,以東征為自衛還擊的有限局部戰爭,當為要旨。

如此,對內對外,都有交代。所以,前期收回三峽門戶的戰鬥,進行很順利。

西元221年七月劉備稱帝,七月以報仇之名,派大軍四萬西進。蜀漢準備充分,軍隊驍勇統一,擅長山地作戰。

吳軍自巫至秭歸,排下首尾近二百里的長蛇陣,盡得巫峽地利,江中有李異率水軍防衛,南船北馬,江東水戰之銳,天下知名,未料蜀漢準備充裕,水軍慣熟,吳班等率舟師乘順流之勢,其鋒銳不可當,李異一戰而敗。

水師既潰,軍心動搖,漢軍遂長驅而入,勢如破竹,東吳防線土崩瓦解。孫仲謀見勢不妙,慌忙再度求和,許願稱臣。”

員外皮笑肉不笑,“這孫權也忒不要臉了。”

書生也打了個哈哈,“劉玄德正值春風得意,哪裡放在眼裡?交鋒近半年,陸遜所部失巫縣、走秭歸,節節敗退,被窮追猛打,一路逐出三峽,眼見頹勢已成,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

孰料正當漢軍一帆風順之際,已退至夷陵道的陸遜部竟抖擻精神,大殺回馬槍,一舉攻破漢軍五屯。

開戰至此,蜀漢首度受挫,足見歷經半年鏖戰,漢軍雖勝,已是強弩之末;吳軍雖丟城失地,退卻得法,元氣猶存,加之主場作戰,獲援便利,頹勢已緩。

蜀漢首輪攻勢已近尾聲,劉備遂令諸將回屯秭歸,收兵休整,又使水軍斷後,於夷陵夾江佈陣,封鎖峽口,劉備東征第一幕遂告結束。

通算戰果,蜀漢雖晚節不保,卻屢敗吳軍,拓地三百里,無疑大獲全勝。

若乘風收帆,以全據三峽高屋建瓴之勢,當可謀迫和孫權,依託巫縣、秭歸之險建立緩衝區,懲罰之意既遂,腹背之憂亦解,更可使衝突限於局部,避免傾國之爭,使曹魏收漁翁之利,實可謂一石三鳥。

若劉備就此止步,可謂完美收官。”

員外拍了拍光亮的額頭,“可惜,劉備收不住腳了。”

書生歎了一口氣,“休戰不過一月,劉備竟盡起諸軍,親自掛帥,浩蕩東下,直出峽口。劉玄德於盡奪險要之餘步步緊逼,無疑圖窮匕見,其奪回荊州,甚至滅吳之心,昭然若揭。

于孫吳而言,倘若再度敗北,荊州事即糜爛不可收拾。如劉備二次入主荊州,呂蒙居國上游,勢難持久噩夢恐成現實,審時度勢,孫吳已臨深淵。

當此之時,孫權爽爽氣氣得委陸遜以全權,實為一奇。奇在何處?

演義小說,多以陸伯言書生拜大將為豔談,然按其平生,以討山越起家,謀荊州而嶄露頭角,奪宜都而拜將封侯。

至西元222年,已在江東領軍作戰二十餘年,雖非擎天玉柱,亦是一方重鎮,所謂書生,無非謙稱。以其資歷,孫權委之重任,未可稱奇。

所堪拍案驚奇者,在於劉備東征,開戰數月,席捲東吳三峽防線,追本溯源,前敵指揮陸遜難辭其咎,理當革職查辦才是。

現下敗軍之將非但未受囚車木籠待遇,反搖身一變為執掌軍機,荷國任重的大都督,實令人瞠目。

東吳兵將向以驕悍稱,兼之帳下三朝元老、王親國戚紮堆,陸伯言未孚眾望而擔重任,個中滋味也便可想而知。

但陸遜確實沉穩,將鈍兵之學發揮到了極致,穩坐釣魚臺,任爾千條計,我有老主意,卡占夷陵道,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劉備多次求戰,陸遜就是不出兵,目的就在於不給處於攻勢的蜀漢軍以主動權,利用夷陵地勢消耗蜀漢銳氣,等待對手犯錯誤。

畢竟,劉備手下都是百戰之將,荊州出生的軍士們又歸心似箭,速戰速決對劉備較為有利。”

道士雙手齊拍大腿,“陸遜高明,劉備肯定耗不起。”

書生瞟了道士一眼,“正當持久戰似已不可避免,漢軍突出奇兵,使黃權督江北諸軍牽制陸遜,親率主力南渡,攀荊門之險,直達猇亭,連營以確保後路,前鋒徑攻夷道。

劉玄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置東吳大軍於側翼而不顧,兵行險著,避實擊虛,顯然大出陸遜意料。江南僅有孫桓一支孤軍,迅即被包了餃子,坐困於夷道,惟呼相救。

劉玄德乘勢攻取衡山縣,南通武陵,遣馬良安撫五溪,頃刻回應雲集,乃至諸縣俱反吳歸漢,武陵不復為孫權有。聲勢所及,零陵、桂陽二郡亦風起雲湧,傳檄而定,東吳勢力土崩瓦解,交州竟為飛地。

一時間武昌風聲鶴唳,孫權有令步騭率萬人駐守益陽,以防馬良率荊南義軍徑出長沙,直搗黃龍。

開戰至此,漢軍已全取固陵,割據宜都,降服武陵,搖盪零桂,東吳連失數郡,一路潰退至益陽一線,荊南已複大半。

劉備南渡長江出奇兵,龜縮夷陵道的陸遜似乎已成書生誤國的典型,行將貽譏於千古,留下與趙括齊名的笑柄。

然而,家家都有難念的經,風光無限,勝券在握的劉備亦深懷隱憂。

蜀漢大軍出奇兵於江南,卻不得不攀曆荊門之險以向夷道,江山相逼,通路狹窄,遂成長蛇之勢。東吳擁水軍之利,位處側後,隨時可以選擇突破點,切斷劉備主力退路,一舉翻盤。

終於,死守了近半年的陸遜做了一通劉備師老兵疲之分析,立馬轉守為攻,直撲連營,欲斷劉備後路,實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不愧為東吳大都督,出手即穩、准、狠兼備。

不料出師不利,吳軍頭破血流,大敗而逃,跌碎一地眼鏡。而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剛剛摔了個灰頭土臉的陸大都督卻儼然一副醍醐灌頂,豁然開悟的架勢,宣佈:吾已曉破之之術。”

員外若有所思,“陸遜哪來的自信?”

書生揉了揉脖頸,“軍心!自東征以來,蜀漢克巫縣、取秭歸、占夷陵、圍夷道、荊南響震,拓地千里,不免驕氣漸長,目空一時。

驕惰已生,陸遜攻營一戰,當已察知。正當一帆風順的蜀漢大軍沉湎於新勝,殺機已然步步迫近。

陸遜屯於夷陵道,坐擁長江之利,西起夷陵,東到夷道,漢軍數百里沿江防線,皆在其攻擊輻射範圍。

陸遜遂命諸軍登船,順流東下,密于漢軍諸圍守間登陸,軍士各持一把茅,順風縱火,一時併發。風助火勢,火借風威,蜀漢諸營多處山林,頃刻燎原,陸遜乘機揮軍大進,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漢軍迫于山河所逼,變生不測之際,首尾不能相救,在吳軍全面猛攻之下,局勢迅速失控。一場鏖戰,漢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劉備收拾餘部一路潰走。落難之余,劉備不得不退避三舍,捨棄棧道,翻山越嶺,方回到了東征的起點白帝城。

吳軍大獲全勝,猶賈餘勇,躡蹤相隨,屯據南山。偏將軍全琮統兵直叩白帝,然白帝城固若金湯,兩下攻防,吳軍一無所獲。翊軍將軍趙雲又自江州來援,諸郡亦發兵相助,蜀漢終於穩住了陣腳。

劉備元氣大傷,英雄遲暮,豪氣不再,改魚複縣為永安,終焉之意昭然,果於次年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臨終托孤諸葛亮。為使之重登爭霸舞臺,諸葛亮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夷陵一役,蜀漢完敗,實際已在三雄角逐中被邊緣化,為使之重登爭霸舞臺,諸葛亮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東吳雖然取勝,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轉頭就遇到了曹魏的大舉進攻。”

道士好奇地問了一句,“劉備東征伐吳,僵持了將近一年,那麼好的機會,曹魏都沒下手。兩邊仗都打完了,他為啥又跑過來湊熱鬧?”

書生斜睨道士,拉長了聲調,“明天再說······”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元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