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連廊腸梗阻,阻在一個“利”字

眾議苑 

忻雨(註冊規劃師)

17日南都報導珠江新城興盛路連廊“腸梗阻”八年, 行人只能在車流中橫穿馬路過街。 翻查以往的報導,

珠江新城的連廊建設已是久被詬病, 原規劃的47座連廊多數跳票, 第一批建成的13座也要麼使用率低, 要麼索性不開通。 問題出在哪裡?

都說香港連廊好, 據說珠江新城的連廊就是學香港的。 依我看, 香港連廊的成功離不開其3個高密度的特點。 一是高建築密度。 香港是罕見的大密大疏的城市——— 建成區僅占整個地域約1/10, 但建成區內卻極為緊湊, 無論容積率還是建築密度都極高。 建築密度高, 意味著相同長度的連廊能連接起更多棟建築物、產生更多的效益。

二是極高的經濟密度。 香港本就經濟發達, 連廊集中的中環、灣仔等地區更是全港的CBD和金融中心, 幾乎悉數為辦公、商業建築。 其中絕大部分建築的裙樓是商鋪, 正好是最歡迎連廊的建築功能。

無他, 樓鋪變街鋪, 有利可圖耳。 同時, 高經濟密度, 也使連廊所需的燈油火蠟、電梯冷氣等支出顯得微不足道。

三是極高的人流密度。 香港建成區本就人多地少, 其連廊更是有意將片區的公共交通樞紐連接起來, 將人流往連廊上引。 這一點在荃灣區最為明顯:連廊沿主幹道大河道, 將區內兩大公共交通樞紐———荃灣線的荃灣站和西鐵線的荃灣西站———連接起來, 再向兩側輻射主要的公共建築。 在中環, 連廊也把天星碼頭和中環、金鐘等地鐵網站連接起來。 無論上班族還是遊客, 連廊都是極有可能使用的通道, 其人流如鯽也就毫不奇怪了。

對比之下, 珠江新城要建連廊, 是有先天不足的。 首先, 珠江新城的建築高度和容積率都算高,

但建築密度並不高, 如果算上寬闊的道路和綠地則更低。 假如在花城廣場西側從黃埔大道到臨江大道1.5公里用連廊連起來, 能連接的建築不超過20棟, 而同樣的距離, 在香港可以從中環連到灣仔, 能接起來的建築簡直沒辦法數清。

其次, 珠江新城有大量居住、文化和純辦公(沒有商業裙樓)的建築, 商業較集中的只有花城廣場地下空間和西塔、高德置地幾處, 在二三層需要倚重連廊的就更少。 如前所述, 商業能直接從連廊中享受到經濟利益, 是最需要連廊的。 另外是辦公, 連廊雖然為白領們提供便利, 但辦公樓付出的公共空間及管理成本的代價也是不菲的;而居住和文化建築則基本沒有搞連廊的內在動力。

最後, 珠江新城雖然有A PM線和地鐵珠江新城站, 但並不算明顯的公共交通樞紐, 連廊很難把人流集中利用起來, 它能夠帶來的人流量以及本身的必要性都值得懷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珠江新城的連廊規劃並非與整體規劃同步開展, 而是在規劃已定、建設完成得七七八八時才提出的。 多數建築物根本沒有預留連接位置, 極大地增加了協調難度。 先天條件不足, 後天規劃乏力, 也就難免變成現在不上不下的雞肋狀態了。

千言萬語, 不妨歸於一個“利”字:在珠江新城建連廊性價比太低, 以致無利可圖, 自然從建設到開通都麻煩不盡。 否則, 假如連廊能帶來大量人流、商機, 不要說讓大樓業主騰出地方做公共通道不成問題,

就算把連廊給封了, 也會有人半夜把它砸開。 兩年前陳sir在“早茶”《珠江新城連廊, 急不來》裡的評論:“連廊卡住了, 一定是現實的回報不盡理想”, 在今天看來依然毫不過時!

茶煲家系列漫畫 □老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