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他走遍萬水千山唯愛一人,終身不婚只為心頭“未亡人”

4:49情歌-陳珊妮來自成都晚報

望著秋鈴心暗戀, 曾對自己許下願。

若與秋鈴結下緣, 今生今世永不變。

37年前, 正在新加坡讀中四的張子良滿臉害羞、小心翼翼地將這首寫滿稚氣承諾的情詩遞給了坐在自己前面一位名為“秋鈴”的女生。

37年後, 終身不婚的他每每夜深還是會把秋鈴的照片翻出來輕輕撫拭: “她從來都沒離開過我, 一直活在我的心中。 ”

眼前這位生在新加坡, 長在新加坡, 現居成都的男子衣著清爽, 至今未婚的他卻在右手無名指上戴著一枚老式戒指, 那是他為一生唯一愛過的女人秋鈴所戴。 他說, 他做不到心裡有一個人, 手裡卻牽著另一個人。

像所有純愛劇的“俗套”橋段一般, 張子良對秋鈴的情愫始於青澀時代。

1976年, 小學6年級的張子良在一家書店裡偶遇秋鈴, 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 用張子良的話來說, 算不上一見鍾情, 但確實有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無獨有偶, 升上中學的張子良在同一個班級與秋鈴相遇, 天公更為作美的是, 他還與秋鈴成為了前後桌。

每日看著她的身影,

張子良初見秋鈴的“化學反應”也慢慢變為了暗戀, 而這一暗戀, 就是四年。

雖然秋鈴不算絕頂漂亮, 可是她的聰明與得體依舊讓她在校園裡倍受歡迎。 “當時的秋鈴算是校花級別的女生, 像我這種人哪敢對她有非分之想。 ”提起秋鈴, 張子良的眼角眉梢都是掩飾不住的笑意。

中四臨近畢業, 張子良知道, 如果自己再不勇敢, 即將與秋鈴分別, 而自己也會抱憾。 於是, 懷揣著複雜心情的張子良便將他對秋鈴的情感化作一首詩, 用紙條的方式遞給了前桌的她。

望著秋鈴心暗戀, 曾對自己許下願。

若與秋鈴結下緣, 今生今世永不變。

幾乎不用猶豫與思索, 張子良便緩緩將這首詩念了出來。 “當時肯定是害羞的, 我們那個年代不比現在。

”說起這一幕, 張子良頗有些靦腆, 當記者小心詢問秋鈴收到這張紙條時的反應時, 張子良眼神一黯:“好幾十年前了, 有些細節我都記不清了。 ”

在這之後,雖說兩人並沒有真正確定關係,但他們“一直有聯繫,在1981年到1983年當軍人期間,秋鈴還時常去看我,那時候當兵很苦,秋鈴有時候還會塞錢給我。”

兩人真正開始“拍拖”,是在張子良從軍營歸來,參加工作之後。

1983年底,張子良進入酒店餐飲業,而秋鈴也恰好從事酒店管理工作,兩人不僅是眷侶,也是工作中的好幫手。“秋鈴的英文名字叫Lina,她的英文很好,每次我遇到不會寫的稿件,只需約她吃飯,一餐飯的時間,她就幫我寫出來了。”張子良從不掩飾自己對秋鈴的誇讚。

張子良本以為會跟秋鈴攜手步入婚姻殿堂,讓這段源于學生時代的愛情修成正果,但無奈造化弄人,老天爺提前將這段佳話畫上了句號。

1987年,秋鈴在赴紐西蘭讀MBA期間遭遇一場意外而離開人世,從此與張子良陰陽相隔。

“我是從大使館得知的這個消息。”張子良提起這段在外人看來無比心痛與惋惜的往事時,有一種歷經滄桑的豁達:“誰說男人不會哭?那個時候我還是哭了。”

從那以後,張子良便把母親給自己的戒指戴在了右手無名指上,他說,秋鈴不過是去另一個地方等他,而自己在走完這邊的路途之後,便會去那邊與她再次相見。

這些年,也有好心的朋友替他的感情操心,問得多了,他也不惱,總是回應道:“7月10日,喜來登三十桌!”而這一說,就說了十幾年。

當記者詢問他為何選擇7月10日時,張子良依舊笑笑:“因為這是她走的那一天。”

“可能是我這個人太‘奇特’了吧?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最對得起自己的做法。”張子良撫摸著那枚年代久遠的戒指淡淡地說:“現在,有些年輕人會做對不起愛人的事情,然後跟我說沒關係,對方不知道,我只是告訴他,可是你自己知道。”

現在的張子良,在成都一座百年教堂旁開了一家餐廳,將自己喜歡的紅酒和新加坡菜介紹給成都人。許多人不理解在丹麥、瑞典、挪威等許多國家工作過的他為何最終選擇了成都,但他說,喜歡才是標準。

2003年,張子良受公司委派代表新加坡投資方到成都開曼聯餐吧,2005年與公司合同到期後本來準備返回挪威生活。結果在幾個新加坡朋友的遊說和成都魅力的感染下,張子良決定在成都留下來,開一間自己的餐廳,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張子良

他每天7點起床吃早餐,8點在超市選購新鮮食材,10點到10點半到餐廳。上午看看新加坡的報紙,聽聽新加坡新聞,然後開始做菜。“只要不出門,這裡的生活跟新加坡沒什麼區別。”張子良說,這裡已經算得上是自己的“第二個家”。

說到做菜,張子良似乎有說不盡的話:“細節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來,就算是一樣的菜譜,一樣的食材,只要細節不一樣,味道賣相便大相徑庭。譬如印度炒麵的面一定要炒幹到特定程度,而臺式鹵肉飯則需要在炒肉的時把肉的膠質炒出來,再用砂鍋鹵……

對細節無比“挑剔”的他,就連料理用的香料都是他每隔兩三個月回新加坡探親時帶過來的,“這些東西,成都都沒有,一定要用新加坡當地的”。

張子良還有一個黑色小本,這是他的獨家菜譜,用英文記錄了各種菜的做法和技巧,他也翻譯成了中文給到餐廳的其他師傅。“我會不斷更新、修改,如果有機會還想出版,我連名字都起好了,叫《銀杏樹下的老味道》。”

張子良的獨家菜譜

去年,張子良不光辭去了中國新加坡商會四川秘書長一職,更把自己在餐廳的大部分股份給了跟了自己10年的幾位員工,張子良說:“現在Charlie(何躍)是老闆了,我就開開心心地在廚房做菜就好了。”

成都晚報記者:蘇暘、吳秋杉

製圖:蔣欣宇

編輯:醜醜、JW

在這之後,雖說兩人並沒有真正確定關係,但他們“一直有聯繫,在1981年到1983年當軍人期間,秋鈴還時常去看我,那時候當兵很苦,秋鈴有時候還會塞錢給我。”

兩人真正開始“拍拖”,是在張子良從軍營歸來,參加工作之後。

1983年底,張子良進入酒店餐飲業,而秋鈴也恰好從事酒店管理工作,兩人不僅是眷侶,也是工作中的好幫手。“秋鈴的英文名字叫Lina,她的英文很好,每次我遇到不會寫的稿件,只需約她吃飯,一餐飯的時間,她就幫我寫出來了。”張子良從不掩飾自己對秋鈴的誇讚。

張子良本以為會跟秋鈴攜手步入婚姻殿堂,讓這段源于學生時代的愛情修成正果,但無奈造化弄人,老天爺提前將這段佳話畫上了句號。

1987年,秋鈴在赴紐西蘭讀MBA期間遭遇一場意外而離開人世,從此與張子良陰陽相隔。

“我是從大使館得知的這個消息。”張子良提起這段在外人看來無比心痛與惋惜的往事時,有一種歷經滄桑的豁達:“誰說男人不會哭?那個時候我還是哭了。”

從那以後,張子良便把母親給自己的戒指戴在了右手無名指上,他說,秋鈴不過是去另一個地方等他,而自己在走完這邊的路途之後,便會去那邊與她再次相見。

這些年,也有好心的朋友替他的感情操心,問得多了,他也不惱,總是回應道:“7月10日,喜來登三十桌!”而這一說,就說了十幾年。

當記者詢問他為何選擇7月10日時,張子良依舊笑笑:“因為這是她走的那一天。”

“可能是我這個人太‘奇特’了吧?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最對得起自己的做法。”張子良撫摸著那枚年代久遠的戒指淡淡地說:“現在,有些年輕人會做對不起愛人的事情,然後跟我說沒關係,對方不知道,我只是告訴他,可是你自己知道。”

現在的張子良,在成都一座百年教堂旁開了一家餐廳,將自己喜歡的紅酒和新加坡菜介紹給成都人。許多人不理解在丹麥、瑞典、挪威等許多國家工作過的他為何最終選擇了成都,但他說,喜歡才是標準。

2003年,張子良受公司委派代表新加坡投資方到成都開曼聯餐吧,2005年與公司合同到期後本來準備返回挪威生活。結果在幾個新加坡朋友的遊說和成都魅力的感染下,張子良決定在成都留下來,開一間自己的餐廳,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張子良

他每天7點起床吃早餐,8點在超市選購新鮮食材,10點到10點半到餐廳。上午看看新加坡的報紙,聽聽新加坡新聞,然後開始做菜。“只要不出門,這裡的生活跟新加坡沒什麼區別。”張子良說,這裡已經算得上是自己的“第二個家”。

說到做菜,張子良似乎有說不盡的話:“細節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來,就算是一樣的菜譜,一樣的食材,只要細節不一樣,味道賣相便大相徑庭。譬如印度炒麵的面一定要炒幹到特定程度,而臺式鹵肉飯則需要在炒肉的時把肉的膠質炒出來,再用砂鍋鹵……

對細節無比“挑剔”的他,就連料理用的香料都是他每隔兩三個月回新加坡探親時帶過來的,“這些東西,成都都沒有,一定要用新加坡當地的”。

張子良還有一個黑色小本,這是他的獨家菜譜,用英文記錄了各種菜的做法和技巧,他也翻譯成了中文給到餐廳的其他師傅。“我會不斷更新、修改,如果有機會還想出版,我連名字都起好了,叫《銀杏樹下的老味道》。”

張子良的獨家菜譜

去年,張子良不光辭去了中國新加坡商會四川秘書長一職,更把自己在餐廳的大部分股份給了跟了自己10年的幾位員工,張子良說:“現在Charlie(何躍)是老闆了,我就開開心心地在廚房做菜就好了。”

成都晚報記者:蘇暘、吳秋杉

製圖:蔣欣宇

編輯:醜醜、J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