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吳四英將之陸遜——唯一的出將入相,卻不得善終

要說四英將中最出彩的, 非陸遜莫屬。 如果說周瑜只是在一戰打下三足鼎立局勢, 那麼陸遜就是在後期幾十年穩穩的守住了吳國的三足鼎立地位。 這就像孫策打下江東基業, 而孫權守業一樣, 當時亂世, 創業難, 守業更難!陸遜是唯一一位做到了出將入相, 為人臣者不過如此了, 孫權卻有識人之明的, 卻沒有用人之德, 以致陸遜也是唯一一位不得善終的英將。

陸遜

何以如此?今天不從孫權角度來說, 只從陸遜分析, 我想那是因為陸遜一個特點, 即讓他出將入相, 也讓他不得善終, 那就是“太對了”。

一開始我是忽略陸遜的, 周瑜魯肅呂蒙都關注很多, 唯獨陸遜似乎低調, 知道我發現他是《三國志》中, 四英將唯一一位獨立成傳的, 陳壽單獨用一個傳描寫陸遜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之能, 政績累累, 軍事威名遠揚, 只有裴松之提到幾處不太肯定陸遜的事例。

除此之外幾乎完人, 讓我不得不驚歎, 驚歎之餘讓我對結局被孫權冷漠責問而氣憤而死也有一些理解了。

孫權對他期望很高

陸遜是吳中士族身份(而且是四大家族之一), 少年時已經是博覽群書, 當時孫權拉攏當地士族, 陸遜便入了孫權幕僚, 他政治才能很高,

變現不錯, 後在軍事謀略上見解深刻, 總能抓住利害關係, 完全就是儒將英才, 又經呂蒙推薦, 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戰使之聲名遠揚, 還有石亭禦魏等等, 有太多的戰績和政績讓孫權欣賞重用他了, 可是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氣死了原因可能也是他太完美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間, 孫權御駕親征卻被曹魏打敗, 很鬱悶回去了, 此時陸遜居然說終於可以放開手腳了, 於是戰況逆轉。 更有多次戰事, 孫權徵求陸遜意見, 陸遜多次駁回, 最後事實證明最後陸遜對了!

智勇兼備一代儒將

治國方面陸遜也總能大局出發社稷為重, 深得民心, 孫權是個有主意的人, 可交給陸遜治理的事情卻從來都是民在前, 君在後, 為民考慮得多也就難免違逆孫權本意, 可孫權沒有理由責問, 因為陸遜做的事情總是對的, 孫權對陸遜在君臣上的不滿最終變現在任用陸遜為丞相, 卻不希望他回朝政, 可陸遜是正直不阿, 認真負責的, 所以他當了丞相之後便打破了孫權“虛相”的本意。

影視形象

孫權也有不願意聽陸遜的時候, 230年春, 孫權不停陸遜勸阻, 派軍隊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 最後得不償失, 大為後悔 。 事實證明孫權錯了, 陸遜是對的。

有一次, 有人上書參了陸遜, 告他違法徵用民眾, 所轄區域的百姓受其擾亂而愁苦不堪。 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複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陸遜不僅是社稷之臣而且品德高尚令人敬佩,所以也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陸遜在很多事情的發展上都能預判其結果利弊,令人驚奇。然後就這樣一位幾乎完人,凡是都對的人有什麼可挑剔的呢?你會發現,領導者都是喜歡用有才能和忠心的人,其次要用的久卻必須讓他們覺得可以掌控,這就是要讓他知道你的弱點甚至掌握你的把柄,一個完美的人別人不會長久喜歡,反而會處處用挑剔的眼光對待你,因為你總是對了,那就通常意味著對方就錯了,長此以往別人會遠離你,甚至因為你總是在道德、才能制高點,對方會抓住你一點點錯誤而不放過。

後期孫權卻冷落陸遜

因此最後陸遜只是因為捲入孫和和孫霸的爭宮事件中,被孫權氣死。不得不說這和張昭有點像,張昭總是指責孫權這裡錯了那裡錯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孫權不也抓著赤壁之戰時張昭建議求和於曹操的事情,後來在稱帝時當眾譏諷張昭。當然兩人也有不同,陸遜是吳中士族代表,後期孫權不相信他們打壓他們也有關係。

總之,越是以完美自居的人,最容易讓人抓著你一點錯誤就不可原諒然後以此擊垮你。因為你太對了,不就是告訴別人,他們錯了麼!

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複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陸遜不僅是社稷之臣而且品德高尚令人敬佩,所以也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陸遜在很多事情的發展上都能預判其結果利弊,令人驚奇。然後就這樣一位幾乎完人,凡是都對的人有什麼可挑剔的呢?你會發現,領導者都是喜歡用有才能和忠心的人,其次要用的久卻必須讓他們覺得可以掌控,這就是要讓他知道你的弱點甚至掌握你的把柄,一個完美的人別人不會長久喜歡,反而會處處用挑剔的眼光對待你,因為你總是對了,那就通常意味著對方就錯了,長此以往別人會遠離你,甚至因為你總是在道德、才能制高點,對方會抓住你一點點錯誤而不放過。

後期孫權卻冷落陸遜

因此最後陸遜只是因為捲入孫和和孫霸的爭宮事件中,被孫權氣死。不得不說這和張昭有點像,張昭總是指責孫權這裡錯了那裡錯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孫權不也抓著赤壁之戰時張昭建議求和於曹操的事情,後來在稱帝時當眾譏諷張昭。當然兩人也有不同,陸遜是吳中士族代表,後期孫權不相信他們打壓他們也有關係。

總之,越是以完美自居的人,最容易讓人抓著你一點錯誤就不可原諒然後以此擊垮你。因為你太對了,不就是告訴別人,他們錯了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